福建省霞浦縣沙江中心小學 陳煥勇
“十三五”時期,我國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以及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確立了全新的教育觀念,明確了“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教育模式改革方向。在當前這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但是小學數學教師也會面臨學生過分依賴互聯網、自主學習能力差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合理有效去運用,以突破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困境,構建真正的高效課堂,實現個性化教育,幫助學生學習成長。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點,“互聯網+教育”可以發揮出互聯網的數據優勢,可以對學習資料進行快速整合,能夠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實時資料共享。通過互聯網圖文并茂的特征,可以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游戲化、直觀化、圖形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促進了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發揮;通過互聯網實時交互的特征,能夠讓師生在平臺上進行平等交流,并且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是改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手段,但是,小學生的天性就好玩,自制力較差,當遇到問題時很難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也不敢向教師請教,這樣就很容易漸漸缺乏學習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其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偏弱,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與學生的互動行為,導致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會普遍較低。并且,教師和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枯燥、沉悶的教學氛圍中,導致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數學課中,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點,但圖文視頻等手段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情境,起到一種輔助教學的作用,可很多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后,片面地依賴于教學視頻等,有時甚至在課堂中只播放視頻來進行教學,這樣的做法明顯過分地夸大了信息技術的作用。同時,也包括很多小學生在做課后作業的時候,經常喜歡通過上網來查找正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網絡產生依賴性,遇到難題直接上網搜索答案,越來越不喜歡思考問題,學習成績就會一落千丈,教師的整體教學效果也會不斷下降。
在“互聯網+”時代下,數學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避免過度依賴。課前,教師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視頻或者PPT以及學習任務單,上傳到教學平臺上,要求學生及時完成課前預習。而學生根據教師發表的微視頻進行新課預習,以增強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大體了解,掃除新課中的障礙,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段微視頻,來介紹北京故宮、北京奧運會主會場等地占地面積的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換算,教師利用網絡將課前小常識與數學學習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公頃和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兩個單位之間的差別及換算,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自豪之情,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不僅可以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變得簡明和具體,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享受,通過一些游戲活動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避免了學生產生乏味、厭倦的情緒,提高課堂活力,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使得數學教學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通常教師會利用多媒體進行新課導入,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柱和圓錐”“長方體和正方體”等幾何圖形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在教學視頻中以動態的形式把圖形展現出來,把書本上的句子轉化成動態的線條,同時用視頻展現不同的圖形,教師還可以借助鼠標來對幾何圖形進行移動、旋轉,讓學生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來觀察幾何圖形,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聽課情況,在此環節中,增加活動項目。如果學生在教師進行多媒體操作的時候注意力較為集中,且對此類型學習興趣極高,則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來到講臺前,使用鼠標親自操作,從而感受圖形在自己的操作下旋轉移動,進而激發學生對幾何圖形深入學習的內動力,或者教師可以提出口令,學生需要依照教師的口令操作幾何圖形,并感受圖形的變化或移動規律,從而讓學生在具象操作的感知下,提高抽象數學思維能力。通過這種視頻教學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認知和理解,也更有利于達成教師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立體化的情境可以直接展現出教師無法用口頭語言講解的知識點,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容易被活躍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因而注意力會得到集中,對課堂知識點也更容易理解、吸收與把握。
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開展教學,豐富課后輔導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教師要以微課的形式,整合教學知識點與知識體系,要求學生課后下載,并進行自主學習。此外,還可以以課內外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關注學生課后的信息反饋,強化師生互動交流頻率,促進學生能力協調發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處。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監督,自己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思考,不斷地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再者,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平臺創建群聊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教師要求家長在家里監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督促孩子進行課外復習,完成課后作業。此外,家長還應該經常跟學校教師反饋孩子在家中的學習狀態,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到孩子的心理和學習情況,共促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教師在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生成性預設,預設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預設學生在練習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并結合預設制作一段微視頻。視頻中要對學生的預設問題做出解答,同時還要再一次強調該課時的重難點知識,以便于學生觀看時回顧課上教師所講內容,鞏固新授知識,并且教師還要在視頻的結尾提出思考性探究問題,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強化學生的課后復習效果。待到課上教學中,教師也要結合準備的課后復習材料——微視頻,著重突出視頻中強調的重難點知識,從而強化學生記憶,增加學生對小數加法和減法運算規律的重視。在應用微視頻于課后復習環節時,學生能夠在視頻、教材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展示下領悟知識要點,深入理解小數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方法。另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不僅僅要讓學生觀看微視頻,同時也要讓學生結合教材資料利用互聯網搜索指定網站下的練習題。該網站則是教師依附于學校網站下設置的鏈接,學生可在鏈接中通過輸入學號等信息,進入課后練習界面,并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這樣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不同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學習效果與問題所在,以便于在后續的課程講解中,提高課堂詢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使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將各種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信息技術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是錦上添花,它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催生課題變革,落實高效數學課題生成,而且能促進學生數學的自我發展與成長。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爭取發揮“互聯網+”教學優勢,也要避免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短處,確保課堂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