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梅,馬 英,喬曉霞,董昌虎,張紅愛,汪利群
(1.陜西省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西安 710003 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上海 200085 4.陜西省西安市兒童醫院東區,陜西 西安 71003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臨床疾病,容易造成患兒心臟、肝臟以及腎臟等多種功能器官損傷,甚至可對患兒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1]。該病發生原因主要為患兒紅細胞破壞過多,以致紅細胞數量下降,體內膽紅素產生增多,但排泄降低,從而導致膽紅素在體內過量積累,最終引發新生兒黃疸等常見并發癥[2]。血紅蛋白A(HbA)、血紅蛋白F(HbF)是人體體內紅細胞中血紅蛋白(Hb)的兩種組成成分,且HbF是胎兒期主要的Hb,出生之后逐漸被HbA所取代[3]。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但其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發病情況[4]。為進一步分析血清HbA、HbF以及G-6-PD水平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選擇醫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6例出現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檢測其血清HBA、HBF以及G-6-PD水平,并分析HBA、HBF以及G-6-PD水平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新生兒科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足月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作為研究組。滿足以下條件[5]:胎齡37~42周,出生體重2500~4000g,日齡2~7d,總膽紅素(TBiL)水平>256.5μmoL/L。其中男57例,女49例;平均胎齡(38.84±2.15)周;平均日齡(4.41±0.92)d;平均體重(3327.15±314.50)g。另選擇同期醫院106例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0例,女46例;平均胎齡(39.12±2.33)周;平均日齡(4.65±1.01)d;平均體重(3340.52±298.24)g。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日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基線資料比較
1.2高膽紅素血癥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本次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兒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窒息缺氧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患兒;②排除心臟、腎臟、肝臟疾病患兒。同時,排除患兒母親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因素。
1.3研究方法:采集兩組新生兒清晨空腹靜脈血2mL,離心,并分離得到血清,于-80℃冰箱中保存備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AU5800,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檢測血清HbA、HbF、G-6-PD以及TBiL水平。同時,根據血清TBiL水平評估高膽紅素血癥嚴重程度[6],將研究組新生兒分為輕度病情組(n=55)、中度病情組(n=31)和重度病情組(n=20),輕度病情:TBiL水平為221.0~256.5μmoL/L;中度病情:TBiL水平為256.5~342.0μmoL/L;重度病情:TBiL水平為>342.0μmoL/L。

2.1研究組和對照組血清HbA、HbF、G-6-PD水平以及TBil水平比較:研究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TBi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血清HbF、G-6-P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血清HbA HbF G-6-PD水平以及TBil水平比較
2.2不同病情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HbF、G-6-PD水平比較:重度病情組血清HbA水平高于輕度病情組和中度病情組(P<0.05),且中度病情組高于輕度病情組(P<0.05),重度病情組HbF水平低于輕度病情組和中度病情組(P<0.05),各組G-6-PD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情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 HbF G-6-PD水平比較
2.3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HbF、G-6-PD水平與TBil的相關性分析: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水平與TBil水平呈正相關(P<0.05),HbF水平與TBil水平呈負相關(P<0.05),G-6-PD水平與TBil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 HbF G-6-PD水平與TBil的相關性分析

圖1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與TBil的相關性分析

圖2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F與TBil的相關性分析

圖3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G-6-PD與TBil的相關性分析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病因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其容易損傷患兒神經系統,影響新生兒生存質量,若未給予及時治療,將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膽紅素腦病,直接威脅患兒生命健康,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以及經濟負擔[7]。誘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原因主要與膽紅素生成偏多有關,①新生兒溶血病患兒溶血發生以后,紅細胞破碎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造成膽紅素積累,新生兒出現黃疸;②紅細胞膜或酶異常能夠破壞紅細胞,從而使得膽紅素過多,例如G-6-PD缺乏和丙酮酸激酶缺乏等;③新生兒發生感染后,不僅能夠加速破壞紅細胞,還可抑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細胞酶活性,使得G-6-PD出現結構缺陷,最終降低膽紅素排除效率;④顱內出血等體內出血導致血管外溶血,從而使得體內膽紅素產生過多[8]。血清學檢查是一種輔助診斷多種疾病的重要手段。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TBi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清HbF、G-6-P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血清HbA、TBil水平較高,HbF、G-6-PD水平較低。同時,比較不同病情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HbF、G-6-PD水平發現,重度病情組血清HbA水平高于輕度病情組和中度病情組,中度病情組血清HbA水平高于輕度病情組,HbF水平低于輕度病情組和中度病情組,各組G-6-PD水平無明顯差異,表明隨著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HbA水平呈現上升趨勢,HbF水平呈現下降趨勢,但G-6-PD水平則無明顯改變,提示HbA、HbF有可能成為臨床評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情嚴重程度的有效指標。與賴苑雙等[9]研究結論符合。新生兒出生后Hb主要的組成成分為HbF,隨著胎兒向成人發生轉變,機體在基因轉錄水平上出現變化,使得HbF轉換成為HbA。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以后,體內紅細胞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機體則通過造血代償,增強對紅細胞的刺激,促進γ鏈轉換為β鏈,最終使得HbA合成升高,HbF合成降低[10]。G-6-PD缺乏是引起體內血清膽紅素升高的潛在因素,其水平較低時,紅細胞內磷酸戊糖途徑代謝受到阻礙,還原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以及谷胱甘肽生成不充足,從而導致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活性氧毒性未得到及時清除,導致新生兒出現慢性溶血現象[11]。但本研究中不同病情嚴重程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G-6-PD水平無明顯差異,提示G-6-PD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情進展可能不存在直接關聯。可能原因為G-6-PD只有在感染、藥物等因素影響下才會引起急性溶血有關。進一步分析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HbF、G-6-PD水平與TBil的相關性發現,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HbA水平與TBil水平呈正相關,HbF水平與TBil水平呈負相關,G-6-PD水平與TBil水平無明顯相關性,表明血清HbA、HbF水平能夠有效反映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疾病嚴重程度,而G-6-PD水平降低并不是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發病的主要原因。考慮原因,G-6-PD酶缺乏患者只有在藥物、感染等一定因素影響下才可能會引起急性溶血,從而破壞紅細胞,使得膽紅素生成過多以及降低干細胞汲取膽紅素的能力,最終導致膽紅素排泄不充分,血液中潴留過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而誘發黃疸。
綜上所述,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血清HbA水平異常升高,HbF、G-6-PD水平異常降低,且患兒病情程度與HbA水平呈正相關,與HbF水平呈負相關,提示血清HbA、HbF水平檢測可作為評估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病情的理論根據,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