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力 劉建芳 熊 燕
中醫體質是中醫學以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等為基礎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性,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心理狀態方面相對穩定的體質[1]。《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理想的體質應該是以陰陽平衡為基礎的平和體質,但是陰陽的平衡源于二者之間的此消彼長,存在偏陰或偏陽的狀態,若是這種狀態過于偏激便會導致偏頗體質。國醫大師王琦教授[2]于40余年前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在他的主持與參與下頒布了國家第一部《中醫體質與判定》[3]標準。其提出的“中醫9種體質學說”,得到了中醫界學者的廣泛認可與推崇。
南昌市為江西省省會,地處我國南部,為南方四大火爐之一,夏季炎熱,冬天濕冷,當地居民飲食口味較重,好醬油等增味品,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該地人群體質類型的差異。東湖區是南昌市老城區,政府資源分配充足,為南昌市商業最為繁華、人口最為密集的老牌城區,隨著紅谷灘新區及九龍湖新區的發展,目前老城區居民以老年人口為主,尤其是土生土長的南昌本地老年人為多,故本研究選取此區符合研究條件的居民為研究對象,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法,了解此區40歲以上常駐居民的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并分析此區40歲以上常駐居民體質分布情況,同時篩查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做分層分析,以推測不同體質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感性,最終為中醫中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相關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對東湖區25622例40歲以上常駐居民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同時采用中醫體質量表問卷調查對其進行中醫體質類型流行病學調查,頸動脈超聲檢查共篩查出5652例頸動脈斑塊患者,發病率22.06%,這些患者中穩定性斑塊3549例,占比62.79%;不穩定性斑塊患者2103例,占比37.21%。
1.2 納入標準年齡40歲及40歲以上的本地常住居民(居住3年及以上),且能夠理解或經調查人員解釋后能理解問卷內容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頸動脈彩超檢查及中醫體質調查。
1.3 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患或者其他病情嚴重者;文盲;智力低下者;不配合者。
1.4 頸動脈斑塊診斷標準頸動脈超聲檢查因其具有無創、方便、便宜等優點,故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頸動脈斑塊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采取國際通用方法,以頸動脈超聲檢查測出頸動脈內膜≥1.5 mm為斑塊形成;或內膜<1.5 mm,但此處內膜特別凸出,比周圍內膜高出0.5 mm或50%以上,也示為斑塊。
1.5 頸動脈斑塊的分類目前頸動脈斑塊按穩定性分為穩定性斑塊和不穩定性斑塊。其中穩定性斑塊超聲下顯示斑塊表面光滑、形狀規則、呈強回聲或等回聲;不穩定性斑塊超聲下顯示斑塊表面不光滑、形狀不規則、呈低回聲或無回聲。如超聲下顯示強回聲,但斑塊形狀不規則,亦示為不穩定性斑塊。
1.6 儀器與檢測部位采用東芝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分別觀察并測量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鎖骨下動脈內膜。
1.7 篩查方法以發放傳單、聯系社區等方法征集南昌市東湖區及西湖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進行免費頸動脈彩超檢查及中醫體質調查,并篩查出符合診斷的頸動脈斑塊人群,并按穩定性斑塊和不穩定性斑塊進行分類,于調查表中進行分類標注。
1.8 調查方法
1.8.1 問卷調查內容參照《中醫體質與判定》[3],問卷內容主要由中醫體質辨識分析量表中9個亞量表構成,包含血瘀質、陰虛質、氣郁質、濕熱質、痰濕質、特稟質、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9種體質及其亞型評分標準。
1.8.2 問卷調查與收集問卷調查采取與斑塊篩查同時進行的方式,調查1例篩查1例,先調查后篩查,有效避免了問卷流失,調查采取現場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員為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具有醫師資格證的內科專業的規培醫生及研究生,且均進行了調查知識與技能的相關培訓。確認被篩查人及被調查人對此次篩查及調查知情同意,對不能獨立理解完成問卷的人群,調查員進行一對一解釋輔助完成,問卷完成后當場收回。
1.8.3 問卷評分標準原始分=各個條目的得分相加。平和質轉化分=(原始分-8)/32×100%,氣虛質轉化分=(原始分-8)/32×100%,陽虛質轉化分=(原始分-7)/28×100%,陰虛質轉化分=(原始分-8)/32×100%,痰濕體質轉化分=(原始分-8)/32×100%,濕熱型體質轉化分=(原始分-7)/28×100%,血瘀型體質轉化分=(原始分-7)/28×100%,氣郁型體質轉化分=(原始分-7)/28×100%,特稟質轉化分=(原始分-7)/28×100%[2]。見表1。

表1 平和質與偏頗體質判定標準
1.8.4 體質判定標準參照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與判定》[3]及中醫診斷學標準,由中級以上職稱中醫把控。
1.9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問卷回收情況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5622份,回收有效問卷25622份(100%)。有效問卷中男性11568例(45.15%),女性14054例(54.85%),平均年齡(62.5±10.3)歲。
2.2 總體人群及頸動脈斑塊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總體人群中醫體質類型排在前6位的是平和質(30.8%)、氣虛質(25.6%)、陽虛質(10.8%)、血瘀質(9.7%)、痰濕質(9.2%)、濕熱質(6.7%)。頸動脈斑塊人群排在前5位的是氣虛質(24.91%)、血瘀質(18.79%)、痰濕質(16.54%)、平和質(14.88%)、陽虛質(14.21%);穩定性斑塊人群排在前5位的是氣虛質(30.68%)、平和質(16.54%)、陽虛質(15.72%)、痰濕質(12.48%)、血瘀質(12.20%),不穩定性斑塊人群排在前5位的是血瘀質(29.91%)、痰濕質(23.40%)、氣虛質(15.17%)、平和質(12.08%)、陽虛質(11.65%)。見表2。

表2 總體人群及頸動脈斑塊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南昌市東湖區40歲以上常駐居民中偏頗體質人群占比較高,且偏頗體質中以氣虛質、陽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為主。體質的形成受到遺傳、生活習慣、年齡、性別、情緒壓力、自我管理能力、地理環境、職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4]。本研究入選人群為40歲以上中老年人,加之南昌市東湖區地處我國南方,冬冷夏熱,為南昌商業最為繁華、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空氣質量欠佳,當地居民喜食肥甘烤炙厚味之品,易損傷脾胃,久之則致脾虛腎損,釀濕生熱,留瘀生痰,而致陽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逐漸增多。本研究在中醫體質調查的同時進行了頸動脈斑塊篩查,本研究共入選25622例,共篩查出頸動脈斑塊患者5652例,發病率22.06%,這些患者中穩定性斑塊3549例,占比62.79%;不穩定性斑塊患者2103例,占比37.21%。動脈粥樣硬化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是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臨床絕大多數致殘致死性疾病的幕后推手。從本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南昌市東湖區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高,且其中危害極大的不穩定斑塊患者比例也較高,我們知道,不穩定性斑塊在血流的沖擊下極容易發生破裂,導致動脈血栓形成,如血栓脫落進入大腦,就會發生腦卒中,如血栓脫落堵塞冠狀動脈,就會導致心肌梗死,如血栓脫落進入下肢動脈可導致下肢動脈閉塞,因此,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然而目前西醫對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治仍停留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及他汀類降脂藥物,或者是事后補救方式如血管支架植入或血管搭橋等,手術干預對患者的創傷和打擊是不言而喻的,拜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藥物帶來的胃腸道損傷以及出血風險也是很多患者不能承受之重,他汀類藥物的肝腎損傷以及肌肉溶解等不良作用也往往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而且這些治療方式也并不是萬能的,其療效常常差強人意。近幾十年來,在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戰斗中,中醫藥在默默發揮著其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我們在數十年的臨床中發現,中醫藥尤其是活血化瘀類中藥在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絡作用的同時,能很好抗氧化應激、改善血管內皮,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可有效緩解動脈粥樣硬化,逆轉動脈粥樣斑塊。現代藥理證明:山楂、丹參、何首烏、澤瀉、決明子均有良好的降脂、抗氧化應激等效果[5,6],為臨床上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糖脂代謝紊亂的常用藥物。中醫藥從整體觀念出發,以辨證論治為基本原則,以治未病思想為指導,從調理體質入手來治療疾病,從而使患者可得到最大獲益,同時又避免了過度醫療。此次的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中,偏頗體質人群患頸動脈粥樣斑塊尤其是不穩定性斑塊的幾率較平和體質明顯升高,可見調理體質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意義重大。此次研究不僅對本地區40歲以上人群進行了斑塊篩查及中醫體質調查,還對其中頸動脈斑塊患者人群的中醫體質進行了重點分析,不僅揭示出該地區常住居民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有助于把握該地區人群的體質特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不同體質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關聯性,為南昌市乃至整個江西省調整偏頗體質,改善乃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提供了一種思路和可借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