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周凌云
失眠癥是腦梗死后常見并發癥,導致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嚴重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1]。臨床采用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等藥物治療腦梗死后失眠癥,雖能緩解臨床癥狀,但長期治療效果仍不夠理想[2]。失眠三針通過刺激失眠癥患者百會、太陽、足三里,雖能提神、醒腦、緩解患者疲勞,但部分患者耐受針刺能力較差,其治療效果仍待進一步提升[3]。中醫研究認為,腦梗死后失眠癥屬于“不寐”范疇,患者病位在腦,實則屬心,痰熱上擾心神,心神不寧,思慮過傷,應以燥濕化痰、安神除煩為治則[4]。芪棗安神湯由黃芪、酸棗仁、法半夏等多種中藥組成,具有和中安神、清熱化痰之功效[5]。芪棗安神湯聯合失眠三針治療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的治療效果仍待進一步探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常州市中醫院收治的102例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患者,探究芪棗安神湯聯合失眠三針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擇2018年6月—2020年6月常州市中醫院收治的102例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4例(采用艾司唑侖聯合失眠三針治療)和研究組58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芪棗安神湯治療)。其中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46~76歲,平均(61.25±7.28)歲;失眠時間3~18 d,平均(10.25±3.58)d。研究組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齡47~76歲,平均(61.38±7.19)歲;失眠時間4~18 d,平均(10.36±3.49)d。2組年齡、性別、失眠時間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6],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7],符合痰熱內擾型。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年齡>18歲;④腦梗死病情穩定,均能配合檢查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就診后,2組均給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艾司唑侖聯合失眠三針治療。口服艾司唑侖(國藥準字H32020699,常州四藥)治療,1 mg/次,1次/d,睡前口服。失眠三針:選擇患者百會、雙側太陽穴以及足三里,根據患者的耐受能力調整相應的針刺強度,針刺采用平補平瀉的方式,1次/d,30 min/次。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芪棗安神湯治療。中藥組方:酸棗仁30 g,黨參15 g,柏子仁15 g,合歡皮15 g,當歸15 g,陳皮12 g,甘草3 g,天麻12 g,生龍骨(先煎)30 g,黃芪30 g,夜交藤30 g,生白術15 g,遠志15 g,五味子15 g,茯神15 g,法半夏12 g,川芎12 g,知母8 g,生牡蠣(先煎)30 g。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2組均持續治療3個月觀察臨床療效。
1.4.2 觀察指標①觀察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主癥:胸悶、不寐、心煩、多夢等;次癥:舌紅、口苦、痰多、噯氣等。每項次癥0~3分,每項主癥0~6分,計算次癥和主癥的總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癥狀越嚴重。②觀察2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治療前1 d、治療3個月后分別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PSQI)評估2組的睡眠質量,內容包括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等7個維度,分值0~21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好。③觀察2組臨床療效。④查閱病歷,記錄2組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并進行對比。
1.4.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PSQI評分降低>50%,體征、臨床癥狀消失,且中醫證候評分降低>70%;有效:PSQI評分降低25%~50%,體征、臨床癥狀減輕,或中醫證候評分降低30%~70%;無效:PSQI評分降低<25%,體征、臨床癥狀基本上無變化甚至惡化,且中醫證候評分降低<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8]。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及PSQI評分對比治療前1 d,2組中醫證候評分及PSQ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中醫證候評分及PSQI評分均比治療前1 d低(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及PSQI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94.83%VS 77.27%,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目前,腦梗死后失眠癥的發病機制尚無明確定論,可能與環境因素、睡眠相關神經組織受損等有關[1]。西醫治療采用艾司唑侖等藥物調節中樞神經,雖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長期治療效果仍然欠佳[2]。失眠三針通過刺激百會穴達到開竅的作用,刺激太陽穴達到醒腦的作用,刺激足三里達到和胃消痞的作用,但部分患者耐受能力較差,其治療效果仍待提升[3]。近年來,中西醫聯合治療成為研究的熱點,已廣泛用于多種心腦血管疾病[4]。中醫主張因病而治、因癥而治,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病因多為血氣虧虛、痰熱內擾、陰陽失調、陰虛火旺,應以除煩安神、清熱化痰為治則。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評分、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采用芪棗安神湯聯合失眠三針和艾司唑侖治療,可改善中醫證候評分,提高睡眠質量,療效確切。芪棗安神湯由法半夏、酸棗仁、黃芪、甘草等多種中藥組成,黃芪味甘、性微溫,歸屬于肺、脾經,具有養血補脾之功效;法半夏味辛,性溫,歸屬于肺、脾、胃經,具有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的功效;茯神味甘,性平,歸屬于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除煩安神、清熱化痰、理氣和胃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8],茯神中的三萜類化合物,能夠改善腦循環,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黃芪中黃酮皂苷可抑制中樞發熱介質,從而發揮解熱作用;法半夏提取物能夠達到祛痰催眠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9],芪棗安神湯能夠改善腦梗死后睡眠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睡眠質量,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研究組中2例頭暈、1例乏力、1例嗜睡,對照組中1例頭暈,1例嗜睡,接受相關治療后不良反應均逐漸消失,提示對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采用芪棗安神湯聯合失眠三針和艾司唑侖治療,并不會顯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對腦梗死后痰熱內擾型失眠癥采用芪棗安神湯聯合失眠三針和艾司唑侖治療,可改善中醫證候評分,提高睡眠質量,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