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玲
原發性痛經是一種常見的痛經類型,是指生殖器官發育正常,由非器質性病變引發的痛經,臨床上可表現為下腹部疼痛、腰腿痛、頭暈乏力等癥狀,多見于年輕女性[1]。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常規鎮痛類藥物緩解患者癥狀,但長期服用可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作用,預后較差。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的主要病因在于氣血運行不暢,進而沖任虛寒、濕熱蘊結,故應以養血止痛、祛瘀行氣為主要治療原則[2]。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組方中包含赤芍、丹參、三七等多味中藥,具有養血和中、溫經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內蘊濕熱、脾虛氣弱等證。本研究旨在探討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清前列腺素(PG)、β-內啡肽(β-EP)水平的影響,現將此次研究所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此次的100例研究對象均從臨清市中醫院收治的原發性痛經患者中選取,選例時間為2018年6月—2020年6月,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和試驗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29歲,平均(26.95±1.44)歲;病程1~7年,平均(5.22±1.21)年。試驗組患者年齡21~30歲,平均(27.02±1.27)歲;病程1~8年,平均(5.34±1.19)年。2組患者以上基礎性資料經計算對比,P>0.05,提示其數據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組間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診斷標準中醫參照《實用中醫婦科學》[3]中相關氣血虛弱證型的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華婦產科雜志臨床指南薈萃: 2015版》[4]中相關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比較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相符合者;治療前3個月內未服用過任何鎮痛類藥物者;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自愿接受治療的證明文件等。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功能嚴重障礙者;由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素引發的繼發性痛經者;有嚴重精神系統疾病或依從性較差無法參與本研究者等。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益母草沖劑(吉林天立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2021208,規格:15 mg/袋)口服治療,15 mg/次,3次/d。試驗組患者接受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口服治療。組方:赤芍、丹參各16 g,雞血藤、絲瓜絡各15 g,柴胡、三七粉、桂枝、烏藥、川楝子、全蝎各8 g,延胡索、香附、川芎、杜仲各12 g,炙甘草6 g。將以上藥物加水400 ml,煎至200 ml為1劑,1劑/d,于早晚分服。2組均于月經來潮前3 d開始口服,連續服用7 d,以3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均治療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的計算公式為:(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5]的相關判定標準,下腹部疼痛、頭暈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且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為顯效;上述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為有效;上述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趨勢且對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一定影響為無效。②比較2組疼痛程度。統計并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周、8周疼痛癥狀積分與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癥狀積分根據疼痛程度分為0、2、4、6分,分數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比較2組血清PG、β-EP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2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并使得血清分離的操作(3000 r/min,10 min),獲得血清后,依據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2組患者的血清PG、β-EP水平。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90.00%和72.00%,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疼痛程度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4周、8周2組患者的疼痛癥狀積分均降低,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者的疼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例,
2.3 血清PG、β-EP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PG、β-EP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PG、β-EP水平對比 (例,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的一種癥狀,子宮發育不良、自主神經系統紊亂、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均可誘發病癥,進而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較繼發性痛經相比,其不屬于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疾病類型[6,7]。益母草沖劑作為一種中藥制劑,其主要由益母草組成,可有效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有消腫止痛、調經利水的功效[8]。
中醫認為,痛經病位在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多因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可將其分為氣血虛弱、濕熱下注、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等證型,其病機在于邪氣內伏,精血虧虛,導致胞宮內失于濡養,氣血運行不暢,應當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進行綜合調理。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中的赤芍、三七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丹參、雞血藤可止痛通經、涼血消癰;絲瓜絡通經活絡;柴胡和解表里;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川楝子行氣解郁;烏藥、全蝎散寒止痛;香附調經逐瘀;杜仲有補中益氣之效;延胡索、川芎活血理氣;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9]。多種中藥成分可相互影響,共同發揮溫經和營,調經止痛的功效。本研究結果提示,試驗組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4周、8周試驗組疼痛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可有效緩解原發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程度,與王瑾等[10]研究結果相符。血清PG是一種血管活性物質,其水平升高可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減輕對局部神經的刺激進而緩解患者癥狀。β-EP可通過作用于感覺神經末梢受體,抑制因交感神經興奮而大量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三七中的皂苷成分可有效對子宮細胞的收縮及舒張功能進行調節,進而調節血清PG、β-EP水平;雞血藤中的水提醇沉制劑可促進子宮正常的血流運行過程,改善供血不足的情況,進而減輕患者疼痛[11]。通過對本研究結果分析可發現,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PG、β-E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可有效提高血清PG、β-EP水平,療效顯著,與陳杏梅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溫經疏肝化瘀通絡湯可有效減輕原發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血清PG、β-EP水平,緩解疼痛程度,治療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