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鳳 黃 梅 廖桂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以氣流阻塞為特征,氣流阻塞持續性發展可伴發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1,2]。隨著醫療水平不斷上升,康復護理已成為管理COPD的重要部分。相關研究[3]指出,康復護理能夠促進COPD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提高生活質量。跨理論模型(Trans-theoretic Model, TTM)是以促進個體行為改變為目的的理論模型,對處于不同行為改變階段的患者采取相應干預方案,轉變其不良行為方式,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目前,TTM已廣泛應用于慢性疾病的護理管理中,且效果顯著[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TTM的康復護理干預對COPD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難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月—2020年4月新余市中醫院收治的COPD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3.87±5.64)歲;吸煙情況:從不吸煙25例,戒煙12例,仍在吸煙1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4.13±5.72)歲;吸煙情況:從不吸煙23例,戒煙15例,仍在吸煙9例。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5]中診斷標準;病情穩定,意識清楚;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運動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惡性腫瘤等疾病;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COPD知識、治療、自我護理知識健康宣教,飲食結構調整,康復訓練,出院后隨訪6個月。觀察組采取基于TTM的康復護理,根據患者思維及行為評估患者對COPD康復心理及行為所處階段,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①前意向期。向患者講解規律服藥、康復訓練、合理飲食為COPD康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轉變行為的意愿。②意向期。分析阻礙患者轉變不良行為的因素,找出解決方法;向患者展示成功及失敗案例,堅定患者配合康復護理決心;給予患者更多的信息支持及心理暗示,增加其行為改變信心。③準備期。與患者探討COPD康復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根據患者年齡、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制定個體化康復護理方案,包括飲食方案,多食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蔬菜、谷物等,少食多餐;設定體質量目標,選擇恰當運動方式,包括全身運動,如步行、打太極拳等,局部呼吸肌鍛煉,如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呼吸反饋訓練等;利用鬧鐘提醒按時服藥,讓家屬監督改變不良習慣等。④行動期。要求患者將每日服藥情況、心理狀態、飲食及與運動內容等詳細記錄在日記本上;每周舉辦1次小組交流會,患者匯報個人康復計劃完成情況,分享個人經驗。⑤維持期。每月評估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難改善情況,對已做出行為改變及病情恢復較好患者進行表揚,鼓勵患者堅持記錄健康行為日記;對康復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并發揮家屬鼓勵作用,激勵患者堅持正確行為。出院后隨訪6個月。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肺功能、呼吸困難程度。①肺功能:采用日本捷斯特CHEST HI105型肺功能儀測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肺活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②呼吸困難程度:采用呼吸困難程度量表(mMRC)[6],0級:劇烈運動時感到呼吸困難;Ⅰ級:焦躁或走緩坡時感到呼吸困難;Ⅱ級:正常步行速度下感到氣短或走路比同齡人慢;Ⅲ級:步行幾分鐘后需要停下休息;Ⅳ級:呼吸困難不能離家,或穿衣脫衣時呼吸困難。

2.1 肺功能干預前,2組FEV1、FEV1%pred、FV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EV1%pred、FV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 (例,
2.2 呼吸困難程度觀察組呼吸困難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對比 (例,%)
我國每年COPD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不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還給家庭及社會增加負擔。COPD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患者在長期缺氧情況下呼吸運動增加,導致氣道黏性、慣性阻力加大,會進一步加重缺氧癥狀[7]。康復護理措施是COPD患者一項重要干預措施,通過營養支持、心理護理、康復鍛煉等措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減輕呼吸困難程度[8]。但常規康復護理存在患者依從性不佳、健康行為維持時間短等缺陷,故需探討一種更為有效的護理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EV1、FEV1%pred、FVC高于對照組,呼吸困難程度輕于對照組,說明基于TTM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難程度。劉啟等[9]研究顯示,觀察組呼吸困難程度輕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具有相似處。基于TTM的康復護理干預注重個體健康行為改變過程,其根據患者所處行為改變階段,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相較于傳統護理,該護理模式更貼合患者實際,可滿足不同階段患者相應護理需求,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前意向期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COPD康復知識的認知水平,促使患者產生行為改變意識,順利進入意向期;然后通過正反向案例分析及心理暗示增強患者行為改變信心,從而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護理。準備期通過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落實患者行為改變的具體措施,引導患者通過科學飲食維持機體營養均衡,遵醫用藥確保治療效果,合理運動增強機體抵抗力,呼吸肌訓練增強呼吸肌力量,并通過呼吸反饋提高交感神經張力,促進調節自主呼吸的神經功能恢復,達到增強肺功能、減弱呼吸困難程度的效果[10]。行動期和維持期旨在幫助患者完成康復護理計劃并維持健康行為,通過小組交流會提高患者康復積極性,并利用家庭支持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實現長期維持健康行為目標。
綜上所述,基于TTM的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減輕呼吸困難癥狀,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