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燕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及其附屬結構發生退行性改變而發,可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而表現出相應表征[1]。近年來,因生產生活方式變化,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逐漸低齡化[2]。頸椎病發病機制復雜,以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最為常見,多以頸椎退行性病變、慢性勞損為主要病因,臨床可選藥物、手術、物理治療等,經規范有效治療后可緩解癥狀,但尚無法治愈,需終身間歇性治療[3]。該病病程長、易反復,患者常因疼痛、日常工作生活不便等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降低其治療依從性,于康復不利[4]。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項強”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中醫推拿、針灸等治法治療頸椎病療效備受醫患認可[5]。頸椎病護理與治療并重,中醫護理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整體觀念,將傳統護理與中醫治療方法相結合,為患者提供臨床護理、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服務,具簡單、創傷性小、醫療費用低等特點[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醫護理干預對頸椎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三門峽市中醫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項研究,且簽署同意書。共入組101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及相關檢查結果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意識清醒,具語言或文字溝通能力;④治療配合度高。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傷、骨質疏松、惡性腫瘤;②伴椎管狹窄、椎體結核或椎管內占位性疾病;③嚴重頸椎畸形或連續后縱韌帶骨化;④伴嚴重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⑤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1.3 方法2組均遵醫囑依病情不同進行相應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用藥指導、生活護理、健康宣教、避免高危因素、肩頸部功能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護理干預,具體為:(1)情志護理。責任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狀態,當患者表現出不良情緒時及時進行心理評估,并請心理科醫師進行干預,依據患者不良情緒產生原因進行相應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處于并保持在良好情緒狀態下。(2)中醫護理。遵醫囑及患者耐受度為患者選擇并進行一種中醫護理干預法。①推拿。患者先采取坐位,點揉胸鎖乳突肌、頸夾肌等肌肉,有硬結部位可加大力度,約5 min,法放松背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拿捏斜方肌,約5 min,點揉穴位大椎、風池、肩井,約5 min,每日1次。②拔罐。患者采取俯伏位,保持肌肉松弛與頸部舒適,在穴位肩中俞、曲池、肩外、肩貞及頸部最痛點拔上火罐,留罐15 min,每周3次。③刮痧。患者采取俯臥位,刮痧板蘸取茶油,部位選取督脈及膀胱經循行線、天宗至秉風至肩胛下角,從上至下、從內至外依單一方向以合適力量進行刮痧,15~20 min,后加強痛點按壓刮拭,每周1次。④中藥蒸熏。患者采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雙上肢、肩頸部,使用熏蒸艙(FYX-600,福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蒸汽噴口保持與皮膚距離30 cm,將藥液蒸汽噴射于患者雙上肢、肩頸部;藥物組成:川芎、三七、伸筋草、紅花、千年健、紫草、沒藥、葛根等,每味10~20 g,每日1次。2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1)焦慮、抑郁情緒。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抑郁自評量表(SDS)[8]分別評估2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SAS、SDS均共20條目,采用4級評分,患者以近1周感覺選擇答案,依“沒有或很少時候有”“小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分別記為1、2、3、4分,各條目得分之和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即為SAS、SDS評分,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重。(2)康復。①中醫證候積分。參照參考文獻[9]。觀察主癥:肩頸肢痛程度(0~6分)、肩頸肢痛頻度(0~6分)、肩頸肢痛持續時間(0~6分)、上肢麻木(0~4分)、頸項僵硬(0~2分);次癥:上肢肌力(0~2分)、上肢感覺(0~2分)、頸部活動度(前屈、后伸、側屈、旋轉,均為0~2分)。總分0~36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2組治療前后分別評估1次。②頸椎功能障礙指數。使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10]評估2組干預前后頸椎功能狀態。共10條目,采用6級計分,每條目依功能障礙程度由輕至重記0~5分,總分為0~50分,評分越高表明頸椎功能障礙程度越重。

2.1 焦慮、抑郁情緒干預前,2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SAS評分、SDS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例,
2.2 康復情況干預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N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NDI評分均有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NDI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NDI評分比較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痹證”“項強”等范疇,因肝腎虧虛又遭受風寒濕冷侵襲,致使項背經絡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肢體疼痛、麻木、酸困等癥狀,為本虛標實之證[11]。護理為改善預后重要環節,中醫護理因操作簡便、患者耐受性好、創傷小等獨具優勢[12]。
頸椎病患者因疼痛、擔憂病情反復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康復進展。本研究中觀察組予以中醫護理干預,重視情志護理,通過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心理疏導與干預,例如向患者普及頸椎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與預期結果等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嚴重時及時請心理科醫師干預,避免患者出現情緒過激,影響病情康復。另外,本研究觀察組還增加中醫護理,推拿可松解粘連、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拔罐可定點通過加熱產生負壓,于局部溫經活血、舒筋止痛[13];刮痧可通過器具反復摩擦體表使皮膚“出痧”,可開通腠理,助氣血疏散,緩解疼痛[14];中藥熏蒸通過儀器使中藥湯劑藥效定點經皮向病灶滲透,可活血行氣、化瘀通絡[15]。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SAS評分、SDS評分、中醫證候積分、NDI評分均更低,表明中醫護理干預不僅可有效緩解頸椎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還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頸椎功能狀態。
綜上所述,將中醫護理干預應用于頸椎病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改善頸椎癥狀與功能,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