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鵬 黃瑩儀 白冰
(海南醫學院體育部 海南海口 571199)
基于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大量的人工勞動力已被智能化設備所代替。社會群體的休閑娛樂時間增多,其日常生活活動也逐漸豐富多彩,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男性社會群體沉迷于網絡游戲,使我國男性身體素質整體呈現嚴重下滑趨勢[1]。有關市場調研數據顯示,當下國內超過85.0%的男性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這一問題已受到有關健康研究單位的重點關注[2]。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研究者提出了高強度間歇訓練的身體素質提升方案,即HIIT,是一種讓人體在較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的間歇訓練方式。通過此種訓練方式,人體在運動中,心率得到快速提升,并燃燒更多的脂肪與熱量。在此種運動方式下,人體在短時間內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可能會出現短期的缺氧現象。但此種方式訓練可以加速身體內無機物的消耗,使人體代謝率在24~48h內得到全面提升[3]。為了進一步了解高強度間歇性訓練與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該文以男性為研究對象,對此方面開展深入分析。
該研究將某高校體育專業的60名體質健康,且身體素質無明顯差異的男性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分別將30名學生設置為實驗組,另30名學生設置為對照組。按照預定的訓練方案對60名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實驗干預,并根據試驗后得出的數據,對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男性身體素質提升的作用進行分析[4]。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和中強度持續訓練,要求所有研究對象在一個月的時間中,體重不發生明顯改變,且保證每天進行有規律的作息,不參與任何除該實驗研究以外的規律性訓練和鍛煉[5]。該實驗研究中的因變量為選取的60名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自變量為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參考依據,身體形態、機能以及素質3個維度作為評價研究對象身體素質的評價指標,對研究對象各項指標進行測試[6]。身體形態維度: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臀比;身體機能維度:肺活量、1000m跑時間;身體素質維度:50m跑時間、坐位體前屈成績、立定跳遠成績、引體向上成績。
高強度間歇訓練由訓練和間歇兩個部分組成。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根據不同研究對象的耐訓能力及主觀體力感覺,調整其具體的訓練方案(包括訓練時長和間歇時長),以此實現對研究對象運動負荷的控制。
正式進行訓練的時間為6周,每周分別進行3次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和中強度持續性訓練,共18次訓練。在每次訓練過程中,將訓練內容劃分為準備、訓練和放松3部分,其時間分別為15min、25min和15min。通過為期6周的訓練后,對比兩組實驗前后3種維度指標的測量結果,并以此作為后續作用分析的數據基礎。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干預動向均相同,但干預的方式不同。實驗組間歇的時間相對不充分,間歇方式主要以走和輕跑為間歇,在進行下一次訓練時,其特征主要按照心率達到115次/min左右作為基本標準,將連續動作結構作為相對穩定的單個技術或組合技術,充分發揮研究對象機體進行以糖酵解為主的混合式功能代謝。對照組保證充足的休息,在進行下一次訓練時,確保研究對象的心率達到正常水平,并保持動作結構的基本穩定,設置負荷強度為中等水平,以此讓研究對象完成以有氧代謝為主的混合代謝功能。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完成實驗研究,并根據相關數據對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對男性身體素質提升的影響進行驗證。
在進行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對訓練前后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驗證、歸納和分組,并利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和分析,最后,通過平均值、顯著性檢驗等方式將所有數據進行展示,以此為該研究分析提供數據條件。設置P>0.05時,證明數據無顯著性差異,不滿足判定標準;設置P<0.05時,證明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滿足判定標準;設置P<0.01時,證明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滿足判定標準。為確保該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正式進行訓練之前,還需要對兩組研究對象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和處理,組內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與組之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確保得出的檢驗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身體素質的P值滿足P>0.05,開展上述一系列實驗研究方案。
由表1可知,實驗組的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臀比、肺活量、50m跑、引體向上的P值均小于0.01,說明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而1000m的P值小于0.05,說明具有顯著性差異。而中強度持續性訓練研究對象僅在體重和肺活量兩項指標當中表現出P值小于0.01,在其他指標中P值均大于0.05,說明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1 研究對象訓練測試研究結果表
結合上述研究結果得出,在經過6周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后,各項指標均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從50m跑可以看出,在每周完成3次高強度間歇訓練時,男性大學生身體速度素質的提升十分顯著;從引體向上數據結果可以看出,每周3次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對男性大學生的上肢力量素質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經過6周中強度持續性訓練對男性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干預后,僅有部分指標數據呈現出明顯差異。中強度持續性訓練同樣能夠對男性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起到一定的影響,但從整體效果上來看,高強度間歇性訓練的干預效果明顯優于中強度持續性訓練,并且兩組實驗研究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應當在充分了解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耐訓程度的前提條件下,選擇更加符合運動員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方法,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男性運動員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對于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男性運動員而言,在進行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時,教師應當制訂合適的鍛煉負荷與時間,以此在保證安全和高效的前提下,提升男性運動員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