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芳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40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屬于妊娠中晚期特發性疾病(多見于妊娠20 周后),其基本病理生理變化為全身小血管痙攣、內皮損傷以及局部缺血[1-3]。本病通常具有病因復雜、病情變化迅速且容易發生惡化等特點,妊娠期婦女中患病率在10%左右;且其容易對孕婦臟器造成損傷,不利于胎兒生長發育、且影響孕婦生存質量,嚴重可能導致不良妊娠結局[4]。本病屬于影響孕婦妊娠結局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需要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血壓以促使臨床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妊娠結局改善,為母嬰安全提供保障。本文針對近些年臨床關于妊娠期高血壓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相關研究展開綜述,為今后醫師明確發病機制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目前臨床關于妊娠期高血壓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不過,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中多存在較為顯著的胎盤缺氧缺血及內皮損傷等病理狀態,故大部分學者認為其與胎盤缺氧缺血、氧化應激引發的內皮功能損傷相關[5]。溫麗、郭珍、胡際東[6]等人研究中,通過分析對10 年內689 例漢族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展開流行病學分析,指出其發病與免疫學(ACE 基因及ATlR 基因)、遺傳學、胎盤或滋養細胞缺血、氧化應激中的相關指標存在密切聯系。
(1)免疫學因素:妊娠期高血壓發病不僅與遺傳存在密切關系,還可受到孕婦自身免疫系統失衡等因素影響。(2)氧化應激因素:孕婦母體產生的氧化作用與體內抗氧化呈現嚴重失衡狀態,其體內過氧化物及脂質水平上升,導致抗氧化作用明顯減弱,促使氧化效果增強,從而引發氧化應激反應。研究發現,在妊娠期高血壓病情進展過程中,能夠觀察到患者機體氧化應激反應[7]。此外,胎盤發生再灌注或者缺血也容易造成孕婦產生氧化應激反應。(3)年齡因素:臨床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妊娠期并發高血壓疾病、先兆子癇的風險可隨著孕婦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升高,特別是40 歲以上高齡產婦,其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的風險更高[8];分析原因可能為女性機體年齡不斷增大后,其血管脆性也逐漸增加,且還存在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風險,從而容易造成血壓升高。(4)血液高凝因素:中晚期妊娠婦女體態笨重、活動明顯減少,導致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凝血因子偏多再加上機體脂質代謝異常,容易產生大量脂質氧化物,從而引發妊娠期高血壓。(5)遺傳因素:本病具有較為顯著的家族傾向性,相關研究指出,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妊娠的母親或姐妹存在此類病史,其患病的風險性高于正常孕婦[9]。但臨床針對這一發病機制相關研究未深入,因此尚缺乏核心數據證實。
本病治療原則為休息、鎮靜、利尿、降壓以及預防抽搐發生;其中臨床針對妊娠期高血壓主要采取降壓治療方案為用藥(主要包括拉貝洛爾、酚妥拉明、硫酸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硝普鈉以及阿司匹林)[10]。其中拉貝洛爾作為當前妊娠期高血壓治療常用藥物,其屬于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能夠通過可選擇性阻斷α、β受體起到良好的擴張血管以及降低外周阻力作用,從而減輕心臟負荷,達到平穩降壓的目的。但也有較多報道顯示,單用拉貝洛爾仍有部分患者無法獲益,因此聯合用藥干預方式便顯得極為重要。
硫酸鎂屬于解痙類藥物,其能夠對乙酰膽堿及鈣離子的釋放形成抑制,減少其鈣離子及乙酰膽堿的含量;且鎂離子可刺激前列腺素合成與分泌,有助于血管擴張,從而解除痙攣癥狀,控制血壓效果良好[11-12]。吳海榮、趙娜[13]等學者報道中,觀察組(拉貝洛爾+硫酸鎂)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及24 尿蛋白量均低于對照組(硫酸鎂),其總有效率(96.97%)、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6.06%)顯著優于對照組(86.36%、15. 15%)。
近年來,阿司匹林在臨床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其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妊娠結局。阿司匹林抗凝治療,主要針對有特定子癇高危因素者。用法:可從妊娠11~13+6周,最晚不超過20 周開始使用,每晚睡前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100~150mg 至36 周,或者至終止妊娠前5~10 日停用。本藥品作用機制為對血小板活化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并使得前列環素水平降低,從而有效緩解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癥狀、并改善其血管內皮損傷程度[14]。馬曉麗、李靜、李蓮英[15]等人對患者使用拉貝洛爾+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發現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24h 尿蛋白、子宮動脈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收縮期和舒張末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S/D)、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體-1(sLOX-1)、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sRAGE)水平以及剖宮產、早產、胎兒窘迫發生率均優于單獨服用拉貝洛爾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發病與免疫學、氧化應激、年齡、血液高凝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存在緊密聯系,通過針對上述發病機制合理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如針對血液高凝狀態采用血小板抑制劑阿司匹林)可促使臨床療效提升。但更多聯合用藥方案仍有待臨床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