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亞祥
作者單位: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上海,200072)
特約編輯:艾 華
近年來,上海郊區的水果種植發展雖然迅猛,但對于柑桔產業來說卻是在苦苦支撐。每年柑桔下樹期間,農商部門幾乎是全部發力:市容和綠化林業部門忙著公園設點,為的是爭取多銷掉一點;農業部門極盡所能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進行推優評比,提升滬郊柑桔的市場影響力;商務部門聯系在滬的水果大賣場進行促銷,目的就是把豐收的柑桔賣出去。但事實上這些措施雖然有效,銷售還是差強人意。有人說供求失調,有人說品種單一陳舊阻礙產業發展,更有人認為上海不適合種柑桔,言語中除了長嘆,還有些無奈。
上海柑桔產業始于長興島前衛農場,至今全市種植柑桔3 533 hm2,占上海市經濟果林面積的26%。栽培區域主要集中在崇明、長興、橫沙三島,以長興鎮、綠華鎮和橫沙鄉面積最大,少量產地分布在浦東、金山、奉賢等區的大治河沿岸鄉鎮,青浦、嘉定、松江、閔行等郊區果蔬專業合作社也有零星種植。
2019 年上海柑桔產量為12 萬t,2020 年產量又有了新的增長,說明上海的土地也能種好柑桔,尤其是當紅新品種。據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提供的信息,上海市場的柑桔消費量逐年增加,一般年景的總消費量將在50 萬t 左右。主要靠云南、福建、浙江等地輸入,進口柑桔類水果也不在少數,橙柚類水果、橙汁等持續增長。其中,每年進口柑桔類水果達到25 萬t 左右,對滬郊柑桔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近年來,上海農林技術人員與高校、科研部門、企業等多方合作,在柑桔新品種引進、栽培模式和銷售分級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引進了當紅的紅美人、春香、春見、沃柑等中晚熟雜柑品種,以及江西馬家柚、福建桔柚等柚類品種,并通過大棚設施避凍防護,打破了北緣地區冬季低溫對柑桔生長的限制。其中,作為上海郊區種植柑桔的前沿陣地,地處長興島的上海前衛柑桔公司于2010 年開始嘗試引種柑桔新品種,2014 年又從浙江象山引進了1 000 株紅美人,采用連棟大棚進行保溫栽培,配套肥水一體化設施,以生物有機肥作基肥,嚴控生產各個環節,“紅美人”品質得到保障,其可溶性固形物、化渣性和風味均表現良好。因此,雖說上海種植柑桔不是優生區,但也實實在在地讓上海人品嘗到了產自于郊區柑桔的甜美。2020 年11月27 日,上海市農業主管部門因勢利導,開展了由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柑桔研究所、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及農業主管部門組織的紅美人柑桔單項評優。通過評比,評出了干勁,找到了柑桔生產過程中的不足。
一是品控不牢,基礎不穩。近年來,一些柑桔生產合作社為了獲得政府產業扶持,想盡辦法擴容,甚至不惜擠壓蔬菜和糧食生產面積。這類合作社由于增加了種植面積,引進了熱門品種,采取了設施栽培,投入大,期望值高,等到高價才肯出手。尤其是崇明地區,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把以前沒有利用起來的地塊,統統種植柑桔,加上管理措施不到位,標準化生產水平低,銷售渠道不落實,最終導致銷售困難。同時,上海地產柑桔銷售主要靠商販收購,因為品質一般,只能運往蘇北、山東、東北等地銷售,銷量約占總產量的80%,還有約20%的精品果進入上海高端市場,作為禮品或單位團購出售。坐等客商上門收購,銷量必然有限。
二是定位不準,重外輕內。長期以來,柑桔種植定位于林業生態建設。一些果農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只管種樹,忽略了柑桔本身作為水果的屬性,如產量、品質等。因為口感差,受到消費者的詬病。柑桔銷售也只盯著蘇北、山東、東北等市場,忽視本地市場的需求,這也算是目前滬郊柑桔種植的一個痛點。
一是明確發展思路,堅定信心決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變得更精細,追求更高質量的水果。柑桔作為四大水果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無可替代。按照鮮銷為主體和最佳種植地的發展思路,重點培育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的柑桔優品基地,實現柑桔種植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為滬郊柑桔打翻身奠定基礎。滬郊許多合作社種植柑桔已經嘗到了甜頭,是一支柑桔生產的有生力量。應重視在滬郊設立柑桔標桿企業,建立樣板,使之成為滬郊水果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注重地產特色,調優品種結構。各國柑桔品種的育種速度加快,新品種層出不窮,品種結構趨于合理。雜柑新品種是目前市場的新寵和熱點,如紅美人、貢柑、沃柑、不知火、清見、甜桔柚等,具有品質優良、熟期差異大、個性化明顯等特點。在柑桔市場供給偏大、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雜柑新品種是柑桔品種更新的不二選擇。要科學指導引種,輕中間,重兩頭,即偏重于早晚熟品種,避免一哄而上的混亂局面。加強多學科合作,增強科技投入,提高以品質(包括外觀、內質)為中心的工作要提上議事日程,建立柑桔產量的預測中心,必要時采取疏花疏果措施和采收期預報等應變措施,靠品質來提升滬郊柑桔的經濟效益。以特色為主體,選好當家新品系列,淘汰口感差的老品種。在品種引進、培育新品和標準化生產方面力爭有所突破。
三是抓好生產標準化,提升產品質量。實施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產品從種植到舌尖全程質量可追溯。鼓勵和扶持專業合作社或承包戶,進行商品化處理。重視果品商品化處理及果品加工業。推廣機械清洗分級,逐步改變人工洗藥分揀的習慣,提高鮮果外觀品質,滿足市場對不同檔次果品的需求。切實加大柑桔產業科技推廣、科技創新、科技開發的力度,在生產上推行無公害栽培技術,使用生物肥、有機肥,減少農藥使用數量和次數,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多學科合作,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柑桔品質,提升滬郊柑桔的經濟效益。
四是運用科技的力量,應對難點問題。采用智能技術進行選果分級、肥水、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降低勞動力成本負擔,最終達到大宗柑桔品種向優質品種轉移的目的。在條件許可的范圍,運用設施栽培,加強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滬郊柑桔種植絕大多數為露地栽培,如遇低溫寒潮,不僅影響產量,更關乎品質。產前向品種研發、引種試驗、健康苗木培育等領域開拓;產中向種養結合、農旅融合拓展;產后要向采后處理(專業選果、分級包裝等)延伸。
五是整合優質資源,打造滬郊品牌。通過與果品協會合作,積極開拓市場、實行品牌營銷。鼓勵柑桔生產經營企業進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注冊商標,創建企業品牌。要利用全市推優評優的機會,把一些榜上有名的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整合起來,集中力量打造滬郊區域品牌,進一步提升滬郊柑桔產業市場競爭力,凝結共識,合作互信,致力于打造整體公共品牌,提高滬郊柑桔產業知名度,共同解決柑桔生產銷售存在的瓶頸性問題。同時,還應針對不同目標市場、不同品種,著力打造各鄉鎮的個性品牌,力求統一公共品牌下形成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通過旅游產業拉動柑桔銷售和傳播品牌。依托企業對柑桔進行精包裝,并在上海區內各旅游景區、游客接待中心、超市、機場等地設立銷售網點,擴大滬郊柑桔知名度。鼓勵發展以柑桔為主題的農業旅游和相關產品的開發,加大一產與二、三產相融合的技產銷,形成有上海特色的柑桔全產業鏈。
六是轉變經營理念,探索組織形式。通過適度規模生產,改善目前小而散的柑桔生產經營模式,加強組織化、規模化合作社和企業的培養力度。變小生產、小規模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個體種植戶,自愿加入規模經營,特別是對缺勞力、無能力管理的種植戶更要耐心地做好宣傳促轉工作,實行代管、托管。把崇明區綠華鎮、三星鎮、橫沙島的種植,逐步向浦東、金山、嘉定、松江等種植發達地區延伸;縮小散戶的種植,以向合作社及龍頭企業靠攏;也可成立種植聯盟組織,融技產銷一體化。鼓勵新型產銷經營方式,提高上海地產柑桔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根據上海本地特色,以鮮銷為主,加工調節。銷售上實行分門別類推進,線上線下并行,結合公園現銷,走進社區和水果大賣場。尤其是要通過與行業協會相銜接的方式,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進入流通渠道,以務實地進行產銷對接,滿足不同的流通需求和消費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
此外,還應繼續開拓對外貿易渠道。過去的幾年間,上海一直保持著與加拿大的柑桔貿易往來。要做到滬郊柑桔對外的強勢推進,除抓好品質的提升之外,標準化、品牌化也必須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