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蔚
淮北地區稻麥高效生產策略——來自國有農場的啟示
徐國蔚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225009)
淮北地區的種植模式主要為稻麥復種連作,由于溫光資源不足,稻麥茬口銜接季節矛盾突出,水稻收獲時間逐年推遲,不僅會影響水稻生產,還會對適期搶墑種植小麥造成嚴重影響。國有農場采用其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合理的茬口安排,實現了稻麥高效生產的目標。文章以國有農場稻麥高效生產為研究切入點,對淮北地區的稻麥生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統籌安排、應對措施的角度提出解決方法。
淮北地區;水稻;小麥;稻麥;高效生產
水稻和小麥是淮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稻麥兩熟是主要的種植方式。淮北地區所處的緯度較高,溫光資源相對緊張。由于水稻產量高、穩產,在產量和效益方面均高于小麥,因此農戶更重視水稻生產,從而相對忽視小麥,另外隨著機插秧、直播稻的推廣運用,水稻播種以及成熟期推遲,擠占了小麥的生長時間,甚至犧牲了小麥產量,來追求水稻產量的有限提高,從而造成小麥產量的下降,最后降低了稻麥全年的產量和收益。國有農場憑借其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從季節安排、品種布局、技術創新等方面有力克服了稻麥連作的季節性矛盾,實現了對溫光資源的高效利用,達到稻麥雙高產、周年高產的目的。文章主要從國有農場稻麥高效生產為切入點,全面分析了淮北地區稻麥生產存在的問題,借鑒國有農場稻麥生產先進經驗,以期為淮北地區稻麥的高效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近年來,隨著氣候因素的不穩定,給稻麥生產帶來了影響,例如2015年江蘇省淮河以北地區普降大到暴雪,特別是連云港市雪災嚴重,部分地區積雪深度達20 cm,雪后未能收獲且出現積水的田塊面積達5.41 hm2,出現不同程度倒伏的面積約3.56 hm2,其中1.67 hm2嚴重倒伏,嚴重影響了稻麥生產和農民收入[1]。等霜收稻成為很多大戶的習慣。農戶認為下霜后水稻就枯了,稻谷水分能夠達到收購標準,許多種田大戶沒有稻谷烘曬條件,這樣可以節省烘干費,但是等霜時往往等來雨雪,不僅造成水稻難以收獲并增大損失率,而且不利于后茬小麥的種植。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部分農戶在水稻、小麥生長關鍵時期的撒肥、防病、治蟲等方面抱著能省盡省的思想和麻痹僥幸心理,他們愿意延遲收割水稻的時間來避開收割高峰以尋求收割價格的降低,此外還可以讓水稻在田間曬干,達到標準水分,這樣可以省下曬糧及烘干成本。
近年來,雖然糧食產量有所提升,但是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現象。谷賤傷農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種植意愿。農民種糧收益下滑甚至為負時,自然會有棄田不種的傾向。另外隨著人工、地租、農資等費用不斷上升,糧食生產的成本支出不斷增多,而糧食價格持續低迷,造成農民生產效益的下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增大,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在農村,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存量不足。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后把土地交由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婦女耕種,而這些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年齡偏大,勞動力生產效率相對低下,難以對土地實行精細化管理,另外留在本地的青年人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導致土地粗放化管理現象不斷增加。
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承擔著農產品的種植、施肥打藥、收獲以及土地的耕翻、整平等諸多職能,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改善了農業的生產經營條件;農藝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經過多年積累的農作物種植經驗,具有地域分布性特點且適用于地方性的農業生產,農藝技術涵蓋了育種、栽培、土壤翻耕、土地整平、水資源灌溉、植物保護、施肥打藥、收割等農業生產過程的指導和要求。在農業生產中,許多農戶缺乏對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的正確理解。一方面是由于農村的農機裝備不全,難以與農戶所掌握的農業生產技藝相配套,另一方面農村基層的農機與農藝融合管理工作機制不健全,不能對農戶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農機專業人才和農藝專業人才由于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向差異較大且彼此局限于各自學習方向,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難以培養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農機與農藝復合型人才。
目前國有農場推廣水稻、小麥從“落谷到收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強化新技術、適用技術的推廣,實現了對農機和農藝的有效融合,不斷提高稻麥生產水平。一方面從稻麥品種的選育、種植方式、施肥打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適應農機作業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據現有的農藝技術,不斷改良農機,以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生產技術環節,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把每一項關鍵措施落到實處,才能確保目標產量的實現。國有農場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稻麥生產的技術操作規程,固化好水稻高效、高質、高產、控本、平衡增產的“三高一控一平衡”生產技術模式,促進平衡增產,不斷提升稻麥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針對淮北地區溫光資源不足的情況,國有農場牢固樹立了“雙季爭早”意識,合理搶占溫光資源以實現水稻、小麥的高效生產,合理安排好“三夏”“三秋”的各項工作。無特殊情況下,每年6月30 日前完成水稻種植,11 月5日前完成小麥種植,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確保不誤農時搶生產,為實現稻麥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近幾年常規大宗稻谷價格持續降低,出現了銷售難的情況,但優質專用品種銷售價格仍然高,且市場暢銷度好。國有農場著眼于種植優質品種,與農業企業簽訂合同,實行訂單種植,既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糧食價格低、銷售難等問題。
近幾年國有農場圍繞足苗、勻苗的目標,小麥生產在原有的耕整播基礎上,總結摸索出了一些相對成熟的做法。一是沙土地以精播為目標,不斷改進耕、整、播機械;推廣翻轉犁耕翻、旋耕機整地、正反旋耕復式條帶播種,為搶早播、提高播種質量提供保障。二是粘土地反旋條帶播種機械的推廣,采取反旋滅茬整地,反旋條帶播種,配合浸種催芽,搶墑作業、播后及時鎮壓等配套措施,在極端干旱的條件下基本上實現了原墑出苗。三是圍繞簡化作業程序、降低成本,探索出粘土地上耙地、施肥、反旋碎土、直播機帶狀播種、鎮壓、開溝、灌溉的小麥種植作業程序,降低了作業成本,提升了作業效率,實現一播全苗。
國有農場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且呈現大片集中分布,農場土地高度集約化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機械使用、勞動力轉移、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及生產效率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使得勞動效益、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有效結合。
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現代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均需要相應配套的基礎設施,涉及農田水利的標準化、田間道路交通、儲藏和保鮮、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因此要不斷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高標準建設旱澇保收生態高標準農田,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物資裝備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通過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實現稻麥周年協調發展的意義重大。
近年來,在稻麥兩季田推廣免耕機播或撒播、秸稈覆蓋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技術,是提高小麥單產、減輕農民的生產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的一項新的技術。促進稻麥高效發展,現代稻麥兩熟制度的創新就顯得非常重要。張洪程[2]等提出了水稻“精苗穩前、控蘗優中、大穗強后”超高產定量化栽培模式,提出了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關鍵在于“強支撐、擴庫容、促充實”,即通過抗倒伏的高光效群體結構,用足量壯稈大穗增大群體庫容,提高水稻后期的物質生產力,從而充實庫容。楊建昌[3]等提出稻麥協調高產的技術途徑是在一定穗數的基礎上,通過擴大穗增大庫容,提高成穗率并增進粒葉比協調源庫關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庫生理活性,培育健壯根系提高結實期物質生產能力,促進物質運轉提高收獲指數。
一是要做好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工作,構建有效的物權化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保障農戶自由順暢規范地流轉土地經營權[4]。二是充分考慮各地區的農村自然經濟條件、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等因素,做到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村勞動力規模相適應。三是做好農村土地流轉的服務工作,合理安排好土地流轉供求登記、政策咨詢、合同管理和土地糾紛協調等工作。四是土地規模化經營和社會保障機制密不可分。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不僅可以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降低土地流轉成本,而且可以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提升土地生產的經濟效益。這些保障包括農民醫療保障、種植風險防控、種植補貼保障等[5]。
訂單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確定雙方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產銷合同,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按合同收購農戶生產的產品的一種經營形式[6]。研究表明,參與訂單農業能夠顯著地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實現生產和銷售有效對接,解決賣糧難的問題,保障糧農的收益,其中“龍頭企業+經紀人+農戶”的組織模式效果最好[7]。政府應該加強對這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加強合作過程中的法律規范,充分發揮訂單農業對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淮北農村地區的大量青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致使農村勞動力減少,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多為生產效率不高的老人和婦女。直播稻由于其工序簡單、所需勞動力少而被農民普遍應用。因此需要對直播稻從耕、整地與播種機械的選型配套、品種的篩選、播種質量、勻苗和全苗控制、雜草以及雜草稻防除、水肥的運籌、后期倒伏的防范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研究,集成直播稻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機械化、精確化高產栽培技術體系。
國有農場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應該依托自身組織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高以及科技人才集聚的優勢,對地方農民進行稻麥高效生產的技術指導,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能,發揮國有農場的模范帶動作用,使得地方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從而促進周邊鄉村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科技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應加強對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鼓勵農業組織和農民與農業高等院校、國有農場、科研院所開展長期合作。鼓勵農業科技工作者加強與農民的交流,堅持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戶,面對面地指導農業生產。同時不斷加強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運用,支持鄉鎮推廣機構改善設施裝備條件,改革與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國有農場、科研院所應該圍繞稻麥新品種和新技術、新肥料、農藥等開展試驗示范,建立新品種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區、超高產攻關展示區等功能區。精準制定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技術規程,按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實踐。在稻麥生產的關鍵生育時期,組織周邊縣鄉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合作社牽頭人等到現場參觀,安排專業人員對農戶進行培訓和指導,充分發揮國有農場示范引領作用。
[1]徐德利,王艷,王兵,等.基于“雪壓稻”災情對江蘇省淮河以北地區稻麥周年協調發展的思考[J].作物雜志,2016(3):128-133.
[2]張洪程,吳桂成,吳文革,等.水稻“精苗穩前?控蘗優中?大穗強后”超高產定量化栽培模式.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3):2645-2660.
[3]楊建昌,杜永,劉輝.長江下游稻麥周年超高產栽培途徑與技術.中國農業科學,2008,41(6):1611-1621.
[4]張勇,包婷婷.農地流轉中的農戶土地權益保障: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基于“三權分置”視角.經濟學家,2020(8):120-128.
[5]黃凌翔,郝建民,盧靜.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模式?困境與路徑.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5):138-142.
[6]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經濟研究,2003(4):22-30,92.
[7]徐健,汪旭輝.訂單農業及其組織模式對農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9(4):39-47.
徐國蔚(1995- ),男,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方向:區域農業發展。
S344.15
A
2095-1205(2021)02-19-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