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泳麗
紅錐育苗與栽培技術
韋泳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柳州545000)
紅錐屬于常綠喬木,也是一種重要的速生闊葉樹種,具有廣泛的用途,社會需求量較大。為了進一步提高紅錐栽培的技術水平,文章闡述了紅錐的生物學特點,分析了影響紅錐生長的相關因素,總結了紅錐育苗技術與栽培技術措施,希望能為紅錐的種植提供借鑒與參考。
紅錐;育苗;栽培技術
紅錐屬殼斗科常綠喬木,是南方地區一種重要的鄉土闊葉樹種,在廣東、廣西等地種植面積廣泛,紅錐生長速度非常快,而且其材質優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紅錐主干生長通直,同時其材質非常堅硬,耐腐蝕性比較突出,是一種珍貴的木材樹種類型,在家具生產以及建筑等諸多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擴大人工種植面積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紅錐的種子淀粉含量非常高,是生產飼料的重要材料,并且可以用來釀酒。紅錐具有很強的萌芽性,完成一次造林工作之后,能多次進行采伐,可以長時間地進行經營,造林過程當中可以選擇紅錐營建水源涵養林或者用材林,并能當作殘次林與生態公益林改造的混交林樹種推廣[1]。
紅錐屬于常綠喬木品種,樹皮呈灰褐色,生長高度較高,而且干型通直,雖然也有很多側枝,但都比較纖細,生長發達,很多獨立主干從根部長出,樹干和樹冠有著明顯的區別,果實為卵形,其種子有著黃色的胚乳,無苦澀味道[2]。
紅錐屬于一種樹生樹種類型,一般種植之后達到5a以上的,生長速度會不斷加快,每年紅椎能夠達到70 cm左右的平均生長量,在胸徑生長方面達到0.7~0.9 cm年平均水平。紅錐一般生長10 a后便可開花,要達到盛果期需要20 a生長,開花時節為4—5月份,種子在11月份開始成熟,當種子全部成熟之后便可采摘,種子成熟之后,果實會開裂,露出其中的堅果,3 d左右種子會自然脫落。
紅錐屬于熱帶樹種類型,在潮濕溫暖的環境條件下生長良好,紅椎生長過程中降雨量要求1 200~2 000 mm,1 500 mm降雨量最為適宜,最佳生長溫度為22 ℃。紅錐不僅能夠在紅壤中生長,在黃壤土以及磚紅壤中也能較好地生長,雖然在貧瘠的土壤條件下也能生長,但是在肥力方面有著較為敏感的特點,肥沃的土壤能夠充分展現其速生特性[3]。
紅錐在生長過程當中時常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這其中包括內因、括外因以及時常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紅錐在生長過程當中品種品質內在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同時周圍大氣環境以及微環境也會對其造成較大影響[4]。
紅錐生長過程當中受氣候環境影響非常突出,通過種植實踐發現,高溫環境條件有利于紅錐的生長,低溫條件會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倘若紅錐生長區域溫度條件相對較低,就會導致其生長速度變慢,所以紅錐生長和氣候因素關系密切。
海拔也是影響紅錐生長的重要因素,大量實踐表明,紅錐生長過程當中,其生長速度和海拔呈現負相關,紅錐主要在我國云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生長。在廣西地區生長的紅錐,主要分布在500 m以下海拔區域,而在600 m以上海拔的紅錐,在遇到寒冷年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影響紅錐健康生長。對生長于500 m海拔以下,8~10 a樹齡的紅錐樹林進行分析研究,發現500 m海拔范圍不會影響紅錐的健康生長。另外,紅錐生長過程當中,也會受到其他植物造成的影響,如植物之間存在的他感與競爭作用等,而且還要考慮微生物造成的影響[5]。
選擇優良紅錐林分,15 a樹齡,樹干通直圓滿,具有較好冠形,果實大,沒有病蟲害的母樹,對種子進行采集,選擇大雪節氣這段時間采集種子,殼斗表現為黃色,出現開裂時便可進行采集,紅錐種子由于含有大量的淀粉,極易發霉,應當將果殼去除,混沙藏運。
紅椎幼苗階段主根非常發達,然而側須根卻非常少,所以選擇苗地時應當首選地勢平坦、灌溉排水條件優越的山地地帶,土壤肥沃且疏松,利于紅錐根系生長。還可對荒地、水田地進行選擇。苗地選擇好之后,應當進行精細的整耕,翻耕深度在25 cm以上,將田塊中的土塊全部粉碎,設置高畦高(20 cm),寬1 m、長11 m,連接排水溝和步行溝道,便于更好地進行灌溉和排水,整地過程當中將底肥施足,將2 000 kg/hm2磷肥充分施加其中,并施入10 000 kg漚熟的草皮泥,確保基肥和土壤充分攪拌,以免灼傷幼苗根系。并在畦面上均勻撒施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控制和減少病害發生。
在筐中放置種子,并置于溪流當中,進行2~3 d浸水之后晾干,通過濕沙層積,實施種子催芽,在苗床上放置,一層種子,一層沙子,沙子保持厚度5 cm,種子根據厚度2 cm進行鋪設,并將薄膜覆蓋其上,間隔2 d進行1 次澆水,確保沙土溫度以及濕潤度,當胚根長10 cm時,將太長的胚根剪掉,留3 cm即可,在容器中橫放種子,促進其側根生長[6]。
苗期階段,為了保證苗木生長的水分需求,完成播種后,間隔3~4 d進行1 次淋水,確保苗床的濕潤度,并將各種雜草全部清除,幼苗完全出齊之后,可以利用稀水肥進行追施,當幼苗生長到5~6 cm時,可以運用化肥進行追施,將尿素(0.1 kg)加入50 kg水中,根據1 kg /畝進行追施,每兩個星期追施1 次,不斷提高肥料量。苗木生長過密,可以在陰雨天進行間苗移植,根據2~3 萬株/畝控制株量。運用營養袋移栽小苗時,剪斷2/5的主根,促進側根生長,對于保證苗木造林成活率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苗期階段還應當將防暑工作充分做好,以免有鼠害影響育苗質量。
大量實踐表明,海拔、坡向坡位以及土壤肥力條件等都會影響紅錐的健康生長,所以在栽培紅錐過程當中,應當首選500 m海拔以下條件較好的陰坡、中下坡進行栽植,利用穴墾方式進行整地,根據50 cm×50 cm×40 cm設置穴的大小,造林工作開展之前一個月左右進行整地,增強土壤風化的效果。
紅錐造林的過程當中有著很強的季節性,科學選擇造林季節能夠保證苗木成活率,春季雨水至驚蟄這段時間降雨后便可栽植紅錐,起苗過程當中,對于一年生的苗木通常不進行截干,對枝葉適當修剪便可栽植,隨時起苗,隨時栽植,可以大幅提高成活率,容器育苗造林過程中,可以延長至4月份。
與立地條件充分結合,根據100~2 250 株/hm2種植紅錐林,可以培育出較大樹冠,同時側枝粗壯。而根據 2 500~4 500 株/hm2進行種植,可保證紅錐樹干通直飽滿。所以必須充分結合立地條件,對種植密度科學確定,只有在適宜的種植密度條件下才能保證紅錐健康生長,確保其樹干通直。具有較好立地條件的區域可以根據2 250~3 000 株/hm2進行栽植,中等條件的根據3 000~3750 株/hm2進行栽植,較差立地條件的,按照3 750~4 500 株/hm2進行種植,保證樹木健康生長。
種植穴開挖好30 d風化后便可回穴,在此過程當中,打碎周圍的表土,回填坑穴至1/2處,然后將0.6 kg基肥施入其中,均勻攪拌,并將回新土填滿種植穴,設置成饅頭的形狀。并進行30 d回穴堆漚,降雨之后,土壤濕潤條件下開展造林工作,實施造林工作時,挖出坑穴當中的土壤,在中間部位放置苗木,覆蓋一層土,輕輕上提,保證苗木根據全面舒展,和土壤充分接觸,利于苗木根系水分和養分吸收,更利于提高成活率。分層回填土,踏實澆水。
當年5月份進行除草工作,9月份實施第2 次除草工作,擴大除草面積,通常需要進行2~3次除草,完成除草工作之后及時施肥,設置彎形小穴,相距樹木0~3 m,每年進行兩次施肥,施肥過程當中每個坑穴施入尿素0.2 kg,第2 次施肥工作當中可以選擇施加復合肥0.3 kg,并用細土覆蓋,避免肥料養分散失,增加樹木營養。工作完成后的前3a,應當針對紅錐開展集約化養護管理工作,為紅錐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每年除草兩次,進行擴穴松土,第2~3年,每年施加復合肥100 g。
為了提升紅錐育苗與栽培技術,應當充分掌握其生物學特性,并分析影響紅錐生長的各種因素,確保各個環節工作的科學有效,為紅錐生長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為了確保紅錐速生、豐產,還應當對造林地進行科學選擇,優選良種壯苗,科學設置種植密度,提高撫育管理水平,為紅錐健康生長提高造林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1]呂建雄,林志遠,駱秀琴,等.紅錐和西南樺人工林木材干縮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27(1):6-9.
[2]侯元兆.現代林業育苗的概念與技術[J].世界林業研究,2007,20(4):24-29.
[3]鄧煜,劉志峰.溫室容器育苗基質及苗木生長規律的研究[J].林業科學,2000,36(53):33-39.
[4]李忠國,郭文福,蒙彩蘭,等.紅錐容器育苗基質的選擇[J].林業科技通訊,2013(10):28-30.
[5]陳琳,曾杰,賈宏炎,等.容器規格和基質配方對紅錐幼苗生長及造林效果的影響[J].林業科學,2017,53(3):76-83.
[6]蒙彩蘭,黎明,郭文福.西南樺輕基質網袋容器育苗技術[J].林業技術開發,2007,21(6):104-105.
韋泳麗(1988- ),女,水族,廣西河池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遺傳育種、林業科研。
S792.17
A
2095-1205(2021)02-64-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