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汝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劉彥汝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4)
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為農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開創了新興的產業。農村電商這項新興產業的興起,在創新農產品、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文章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促進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農村;電子商務;三農
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農產品流通的新興業態,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能力與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近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且農產品類型的電子商務市場也已經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大家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伴隨互聯網技術在我國農村地區的進一步普及,互聯網的受眾范圍也越來越廣,除了年輕群體,不少老齡群體都開始選擇網購?,F在,農村地區使用網絡技術的群體在不斷擴大,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許多鄉鎮地區的網絡發展進程。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6 次調查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用戶達1.86 億,相對上一年增加800 萬。農村網民在全體網民內的占比達27.9%,對比上年年底提高0.4%。此外,農村互聯網覆蓋率達30.1%,分別比2013年底和2014年底增長2%和1.3%。這些數據充分地折射出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1]。從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普及的角度來看,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在10~40 歲人口中的覆蓋率比城市地區低15~28 個百分點。
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各種新經濟形式不斷發展并朝各行各業滲透。尤其是基于“互聯網+”計劃的助推,使我國農村地區網絡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各種農村網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絡技術司的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3萬多個面向農民和惠農的網絡技術服務平臺,但其中,僅3 000 個是農產品專門平臺。當下我國農產品電商網站主要涵蓋兩類:一是垂直式的生鮮電商平臺,通過線下生產、倉儲、物流等保障其服務;二是綜合型“跨界”電商平臺,開辟了農產品流通新渠道。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農村網絡建設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礎,不過,“最后一公里”問題仍難解決,也就是由市區(或縣城)至鄉鎮的互聯網的基礎建設方面仍較為薄弱。農村信息網絡服務項目尚未達到農村基層,鄉鎮級數據服務點存在不足,導致信息傳遞卡在“最后一公里”[2]。
此外,雖然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億以上,不過僅占農村人口15%。而我國農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與大城市相比,農村的網絡覆蓋率仍然很低,并且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農村互聯網建設存在顯著的地域性差距。東部沿海城市整體發展較好,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完善。2009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顯示,我國農村及涉農網站已達8 000 個以上,這里面有40%集中于北京、江浙一帶沿海城市,但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這方面則嚴重落后[3]。
綜上所述,農村電商發展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建立起方便快捷的物流管理系統,但是目前農村物流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大部分的物流公司只能覆蓋到縣一級地區,偏遠一些的鄉鎮還無法送達,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村地區鄉鎮分布范圍廣,且十分零散,交通狀況相對落后。
農產品電商中的產品大部分屬于季節性農作物,保質期較短,如果沒有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統支撐,農產品電商所具有的優勢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
近些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已形成良好的發展狀況,使用率獲得了全面提高,不過從整體來看存在地域性差距,農村地區和城市相比仍然比較落后。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的發展等因素影響,農民們普遍對互聯網了解程度不足,加之居民本身消費習性使然,對互聯網信任度不足。
與農村互聯網硬件設施的基礎建設相比,農村互聯網技術優秀人才隊伍建設更加落后。農村電商是一個涉及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一支質量高、結構合理、優秀的電商人才隊伍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農村地區,人才缺失非常嚴重,首先,人才資源本身不足,農村有學識的人都外出工作,缺乏吸引優秀人才的政策和環境;其次,留在村子里的人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甚至連電腦都不會操作,懂電子商務的人就更少了,不能很好地搜集、整理、發布涉農資料;再次,農民整體互聯網接觸率低下,缺乏操作及技術專業性技能[4]。
一些農民對網絡技術有擔憂,對新事物的接受和了解很慢,政府部門應正確引導此類農民,以便他們接觸和掌握網絡技術。與大城市相比,農村地區計算機的硬件配置標準都遠遠落后,這些硬件配置標準的落后,也增加了網絡技術人員的培養難度。
硬件設施作為推進我國農村網絡技術發展的基礎,國家及地方政府可提供相應的補貼,促進農村互聯網技術的良性發展。例如,購買更高性價比的設備和增加相應的網絡設備等?,F階段,多數物流公司貨運物流覆蓋僅到達縣級地區,不能到達縣級以下鄉鎮。同時,物流公司在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難以盈利,也是物流公司不愿意在鄉鎮開設站點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我國地方政府應在經濟政策或稅收方面給予物流企業更多傾斜,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的完善和發展。
首先,應以促農致富為出發點,提高農村居民對電商的興趣,增進農村居民對其了解。加強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委派專業的老師來到農村,開設學習課堂,引導并推動居民更好地學習電商知識,調動其學習興趣,深切地體味電商為其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還能獲得經濟效益。其次,政府可以與當地的養殖、種植大戶們合作,讓他們充分了解電子商務為大家帶來的好處之后,以他們為宣傳焦點,帶動全村一起參與到電子商務中。農村居民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消費喜好和習慣,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若村中一些有學識的干部可以做到帶頭網購,幫助村民下載購物App,手把手地教他們網購,就能達到幫助農戶學習運用電子商務的目的。再次,政府要制定良好的人才政策,以吸引高校電子專業商務人才走進農村,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5]。
在現階段,我國農民的網購參與度較低,對網絡技術安全存有疑慮,可以讓農民們先接觸在線購物,采用先發貨再付款的方式,以消除農民對網絡技術安全性的擔憂,讓農民感受到直銷的便利和快捷,然后逐步擴展互聯網服務的內容。
通過政府、運營商、農民的共同努力,界定各自責任所在,促進不同主體職能的發揮,發揮群策群力,勢必收獲良好的成效。過去的“自上而下”電商發展模式,主要是以國家與政府為主導,通過資金的投入形成良好的發展平臺,從而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不過這樣的方式亦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忽略了農民本身的自主性。對此,要求我們深切地意識到政府、農民等不同主體對于電商發展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各自應該做的事進行合理分工[6]。
在農村電子商務建立的初期,政府要有效地發揮主導性職能,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激勵電商平臺和硬件建設,從企業執行人的角度定位,全面負責電商平臺的建設工作,促進農民積極地參與其中。中期,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讓農戶能深切地感受電商發展帶來的益處,激勵農民主動想辦法運用電商平臺進行交易,如地方特產或手工藝品等。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電商的發展亦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期。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農村電商,只有通過共同努力并不斷突破困難,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發展。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以信息技術和應用系統為基礎,以配套設施對策,推廣預防措施和驅動力為支撐點。農村電商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美麗國家的重大機遇。農村電商的發展趨勢將成為促進我國農業市場化的轉變和發展的趨勢,讓“有序農業”成為發展主流,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農村電商的發展對改善我國農產品流通,增強農牧業競爭力,創造更強大的社會經濟發展權具有重要意義。
[1]孫琴.論我國農村地區推廣電商發展的必要性[J].新農村(黑龍江),2018(26):20-22.
[2]魏小龍,鮑正德,何靜,等.淺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與對策[J].飲食科學,2018(6):235.
[3]李志剛.扶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條件及促進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1):123-126.
[4]鄒芷君.淺談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J].科技視界,2019(15):208-209.
[5]郭軍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淺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4):11772-11773,11780.
[6]黃罡,牟皖蜀.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幾點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5(7):605.
F724.6
A
2095-1205(2021)02-10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