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奕 毛 帥 王 瑩 王春年 邸璐丹 黃海杰
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探究——以十堰市為例
肖奕毛帥王瑩王春年邸璐丹黃海杰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十堰442002)
文章以十堰市“61”特色產業強農計劃為中心,分析了十堰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并就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策。
鄉村振興;十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以單一農業為主的鄉村地區,發展往往相對滯后。隨著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農業農村問題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本文以十堰市“61”特色產業強農計劃為中心,最終落腳特色產業發展模式這一主題,對新時期特色產業扶貧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
農村人口流失現象不斷加劇,導致不少農村土地荒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和主要推動力量,家庭農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今后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在十堰市經管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中,目前我市家庭農場年經營收入在5 萬~10 萬元的有145 個,10~50 萬元的有187 個,50 萬~100 萬元的有49 個,100 萬元以上的有27 個。這些家庭農場,多半跟當地精準扶貧工作相關聯,這也就意味著,家庭農場成了一部分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渠道。
以茶產業為例,在十堰“61”產業強農計劃的政策項目指導下,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通過與外地客商聯營方式,十堰市以豐富而獨特的資源稟賦為依托,盤活了水坪鎮前進茶場,成立了湖北四點靈茶業有限公司。茶企業入駐十堰,盤活了十堰茶場,以工促農,帶動茶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傳統的茶農“變身”為茶產業工人,固化在產業鏈上,分享產業升級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產業融合、集約化生產也有利于壯大基地規模和資源整合,便于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如“武當道茶”品牌。這讓產業優勢更加明顯,更具特色,有利于助力全面脫貧奔小康,引領鄉村振興。
十堰市立足區域實際,標準化建設水、電、路等相關農業配套設施,采用了建設生態產業基地和生產示范區的形式,初步建設了一批高質量、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生產示范區,如竹山縣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丹江口市農產品加工現代農業產業園、房縣中藥材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生態產業園區的建立,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了現代的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系列精品名牌。例如,“武當道茶”等著名茶葉品牌,“武當山珍”“武當紅”“丹江紅”等果蔬品牌,“房縣大鯢”等一批水產(飲)品知名品牌[2]。
家庭農場承包面積大,生產周期長,生產投入資金較多,但一般農戶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即使獲得貸款也是金額較少,一般為三五萬元,與家庭農場投入的上百萬元相差甚遠,很多農戶很難承受。資金的匱乏嚴重制約著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
現階段十堰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面臨農業科技相對滯后的問題。一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科技成果本身具有潛在的生產力,但只有通過農業生產者的應用才能轉化為生產力。現階段,十堰市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人,受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接受新技術、新事務的意識淡薄,造成全市精細農業推廣進程緩慢、科技應用水平發展停滯。二是財政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與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推廣情況相比,我市為欠發達地區,財政投入相對較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難以保證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直接削弱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
十堰市在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雖然創建了新型農業產業基地和企業化等經營模式,但是受到地形地貌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土地依舊分散在不同農戶手中,仍以家庭分散經營模式為主,大規模經營難度較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戶、農業合作社或企業各自為政的問題較突出。
為追求更優質的生活條件,十堰市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據有效數據顯示,十堰市全市農村外出從業人員規模近80 萬人(到鄉外就業年累計時間超過一個月的勞動力),數目之大,令人震驚。這也直接導致了“空巢村”的大量出現——留守人員主要為老人、婦女和小孩。勞動能力差,農村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3]。
對經營家庭農場的農戶,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缺乏資金就給予農戶大力的資金扶持,增大貸款額度,減少利息甚至免息。缺乏技術,相關單位就給予大力的技術支持,從農具、生產技術等全方面、多維度地給予幫扶。對認定的企業,在項目安排、貸款申請、扶貧貼息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促進龍頭企業在帶動貧困戶增收,推進產業扶貧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近幾年,十堰市高效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已經得到應用。即以果茶園為載體的“茶(果)-雞-糧”三元復合生態農業模式為主的五大類山地生態農業模式已見成效。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整合上述優良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并繼續運動到實踐中來。此外,加強特色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建立以水育林(茶、菜),以豬、牛、羊等牲畜的糞便養林(茶、菜),以水養畜牧業的循環往復的生態系統,打造富有特色的農業特色產業,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集群。
十堰市政府組建“61”特色產業研究小組,根據國家政策,結合十堰市市情,規劃出整體的發展方向。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提質增效”工程,引進國家及省級專家團隊,引導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通過專業性指導,先行構建特色產業試驗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產品深度研究與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先行帶動一部分產業“富”起來,在見到成效以后再形成集約化發展。開展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技人員,讓更多有實踐能力且有理論支持的人才投入到特色產業中來,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建立人才激勵政策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引進并留住“61”產業相關人才。加強對“61”產業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省、市級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會議,支持企業專業人員培訓和在相關職業技術學校培育高標準、高水平人才;通過政策吸引外地技術人才引進,外地打工人回鄉,打造“61”產業創業基地,創立“61”產業基金會,對“61”產業相關創業團隊項目進行扶持,對創業團隊中人員進行生活保障,如住房貸款、子女教育保障等。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保障機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十堰。
十堰市生態環境優美,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擁有武當山、丹江口水庫風景區等名勝古跡,同時,櫻桃溝、王家學、臥龍崗等村借助獨特的農村原生態、原產地、原民俗等區位優勢建立鄉村農業旅游模式。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突破性發展十堰特色,建立影響全省全國的庫區型、山地型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當下,深度推進“互聯網+”農旅融合發展。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產業,線下通過特色農產品實體店、農家樂等形式深入游客群體中,線上開設網店,通過互聯網直播等形式將十堰市特色農產品銷往千家萬戶。利用大數據運營與縣域農業旅游產業相結合,輻射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十堰市以“61”特色產業強農計劃為中心,實現農業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家庭農場模式、“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基地+品牌建設+市場”模式下,十堰市的農業產業優勢更加明顯,有利于加速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而在現有模式中,農戶生產經營資金缺乏、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規模效應、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等問題都影響了十堰市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在此情況下,建立完善“科研專家團隊+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構建特色產業試驗示范基地,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措施,吸引高標準、高水平的人才;深度推進“互聯網+”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同時運用大數據運營與縣域農業旅游產業相結合,輻射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另外也要加強特色產業保障措施,整合資源,加強一體化產業鏈發展,在保障原有特色產業經營的基礎上,構建強有力的產業集群[4]。
[1]陳穎民,劉瑩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現代農村科技,2020(12):108-109.
[2]毛帥.十堰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2):138-139.
[3]張凡,翁昌明,葉青松,等.秦巴山片區十堰市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2):224-227.
[4]沈健華,黃金金.南通市海門區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科技創新模式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0(22):205-207.
2020年湖北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NO:B20200081);湖北汽車工業學院2020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NO:DC2020093);十堰市2020年度軟科學研究項目(NO:2020L34)
肖奕(2000- ),女,湖北仙桃人,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校生。
毛帥(1986- ),男,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
F327
A
2095-1205(2021)02-12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