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玨
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困難與對策
王玨玨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貴州省是中國易地扶貧搬遷的主戰場,搬遷的后續工作成為當前的重點內容。文章從易地扶貧搬遷的現狀出發,分析出現的生計、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公共服務供給等問題,提出相應保障移民就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安置區治理機制以及加強基層黨建體系的對策建議,以期能夠對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工作提供幫助。
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對策
貴州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群眾居住在深山、石漠化嚴重的地區,大大地受到了環境的制約且生存條件惡劣,易地扶貧搬遷是貴州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1]。2016—2020年,貴州省全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階段中,貴州省規劃搬遷192 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人數為150 萬人,這就意味著貴州省的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全面完成。
搬遷后首先要考慮經濟收入問題,解決其可持續生計問題。搬遷后的農民在進入城鎮生活后,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那么,搬遷農民要在搬遷后的城鎮穩得住、解決生計問題,就需要有穩定的就業。第一,搬遷農民尋找工作的能力弱,一般來說,尋找工作的方式有互聯網查找、政府提供、親朋好友介紹等。由于移民受教育程度總體來說不高,使用網絡的能力較弱,所以在尋找工作時少部分移民會主動尋求政府、街道、社區等的幫助,大多數農民更傾向于通過周圍親朋好友的介紹,這樣的方式就會限制農民獲取更多就業機會。第二,由于搬遷對象為農民,他們原可以依靠農業勞作自給自足來維持生計,而搬遷之后的安置點周圍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被迫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也沒有職業技能,就相當于失去了經濟來源。第三,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職業技能熟練程度以及與就業的競爭力大小是成正比的。貴州省搬遷農民文化程度整體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數占比88%,參加過技能培訓的僅有42.1%[2]。
移民在市民化過程中還面臨著需要融入市民文化這一難題,貧困戶中普遍存在著貧困文化的狀態,且搬遷農民從“熟人社會”進入到新的社會環境,這也增加了搬遷農民被排斥在市民生活之外的概率。根據劉易斯的貧困文化論中提到“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具有復制性、傳遞性和循環性”。因此,集中安置的移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社交圈子仍然會存在一定的封閉性,大部分農民只會在移民之間進行內部社交。
除了移民難以融入市民文化圈的問題,移民之間的融合也是一大問題。貴州城鎮集中安置點的移民較多是各個鄉鎮插花安置、整村搬遷等,加之貴州少數民族移民多,不同地域的群體之間存在語音表達和風俗文化之間的差異,搬遷打破了原有的地區保護,甚至部分搬遷戶不懂漢語、普通話,搬遷戶與當地居民的地域口語差別,都給溝通交流造成了困擾,導致信息傳遞效率的降低。因此,這些文化習慣的差異很容易造成“內卷化”現象,即熟人和熟人之間來往,社交范圍縮小,農民不能順利盡快接受并融入新的文化圈,容易出現返貧或者返回原住地的情況。
貴州多數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存在社區治理主體單一,缺乏明確制度、政策支撐多元化治理的問題。政府機構由于編制限制、經費限制等因素,社區管理人員存在數量不足、移民服務經驗不足的問題,需要多元化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移民安置社區管理工作。貴州省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進工作開展,但尚未從法律層面來規定社會組織的參與權利、義務及相關法律責任,部分治理工作在分工上缺乏配套落地政策支持,造成治理主體內部在進行參與過程中容易出現意見分歧,避免不了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矛盾關系。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移民構成模式主要有:插花安置、整村整組安置、多個村組共同安置。打破了原有熟人社會的模式,原有鄉賢面對新社區復雜情況時難以發揮作用,移民面對新的生活、生產環境難免產生陌生感,無法迅速以主人翁的角色參與到社區的治理工作中。對于社區自治管理工作,移民也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在社區多元治理的方式上,未能充分發揮移民作為社區主體的話語權,需要在接下來的移民工作中重點加強。
易地扶貧項目在移民搬出后,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全面保障是移民穩得住的關鍵。其中60 歲以上移民的養老問題需要著重考慮。搬遷農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大多數,60 歲以上的老年人本身原始積累少,自身發展能力較弱,在搬遷后部分本來還能從事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老年人,就失去了日常生活糧食來源。另外,還要考慮相對年輕的老年人,尤其是50~60 歲的老年人,在搬遷原住地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力。[3]政府補助的生活費只能夠維持簡單生活,搬遷后老年生活質量難以提升,遇到生病住院時生活壓力會更大。同時,老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在搬遷后難以迅速適應,大多保持著原有生活習俗和養老觀念,不愿意入住養老機構,也為老年移民的養老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1)要統籌考慮移民安置點的地理優勢及其分布特點,統籌規劃小城鎮與城市產業的發展。對于小城鎮,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傳統手工藝制作、生態旅游以及完善產業鏈,從而增加相應的崗位。而城市要引進和培育農副加工、來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省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附近設立“扶貧車間”,以增加更多扶貧就業崗位,提供一批與移民技能較為匹配的靈活的崗位。
(2)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移民就業是后續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貴州省以促進就業、穩脫貧為目的,對搬遷農民進行就業培訓,以提高自身職業技能水平[4],獲得更多就業的可能。
農民搬進了安置點、城鎮只是搬遷工作的第一步,為了讓農民更快適應新環境、新身份,盡快融入現代生活,需要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幫扶三管齊下,加強搬遷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加強社區公共文化建設[5],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并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易地搬遷安置點規劃和建設配套文化服務設施,深入推進文化惠民。
首先,構建開發的制度環境,移民入住安置點后的工作重心是政府要向做好安置區長效治理機制的構建傾斜,政府要發揮引導性職能,做好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合作治理的政策體系構建。安置區社區的合作治理需要通過社會合力、資源共享來實現,參與治理的主體功能定位和資源作用各有不同,可以明確各自職責范圍和共同目標,為參與治理的機構、企業、志愿者提供政策優惠,充分考慮參與治理的主體權利與責任共擔,從而激發各主體間合作愿望需要的產生,促進各主體間合作共贏。
其次,鼓勵移民主動參與社區管理,提高社區自治水平。在社區中構建自治協會等方式,充分調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方面的積極性,提升移民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嘗試將移民參與社區治理與享受公共服務的權益銜接,實行“積分制”,以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讓移民充分參與社區治理,融入城鎮生活,逐漸擺正自己社區主人翁的角色定位。
首先,政府在制定相關制度、政策和法規的時候,要考慮移民群體的特殊性,充分挖掘易地扶貧搬遷涉及的增減掛鉤政策銜接優惠,利用好移民原有土地資源在流轉種植、退耕還林后帶來的經濟收益和碳匯指標,盡可能地利用好現有資源,為移民提高收入。隨后要確保移民搬遷后在社保、醫保、城鎮低保等方面順利銜接,在改變了貧困生活環境后,提高生活服務保障服務水平,讓移民切實感受到搬遷后高質量社會服務水平,提升移民項目開展的滿意度。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社會項目,涉及的不僅僅是移民對象,還需要原來城鎮居民的接納、政府各個職稱部分的措施、社會各經營主體的配合等來共同做好移民搬遷工作。
根據黨的指示進行政權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群眾組織、社會組織建設“六個同步”,健全安置點組織體系,堅強安置點干部隊伍,強化安置點黨組織政治功能,健全安置點黨建工作機制。
貴州省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不能簡單地將之歸結為扶貧開發事業項目,它是鄉村振興中非常值得進行研究的課題,需要長時間來跟蹤了解移民的生活狀態,及時了解移民生活、生產發展的需要,并根據其不同的發展需要動態調整政策措施,讓移民能夠“搬得出”“留得住”,進而實現“能致富”的目標。
[1]羅忠青,劉坤新.農民能力提升視角下的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路徑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4):205,145.
[2]董婭婭.社會工作視角下女性生態移民社會融入研究——以貴州省為例[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7.
[3]盧關文.點亮新生活——南方電網貴州興義供電局傾力服務易地扶貧搬遷工作[J].當代貴州,2019(29):70-71.
[4]楊穎君,文學,文葉飛.搬出新天地移出新氣象——沿河自治縣以黨建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J].當代貴州,2019(2):64-65.
[5]趙德成,趙翔宇,谷香香,等.基于農戶滿意度對易地扶貧搬遷中存在問題及改進路徑研究——以河北省康保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217-221.
王玨玨(1998- )女,漢族,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D632.4
A
2095-1205(2021)02-12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