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青
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應把握“四性”
王彥青
(鄭州商學院旅游發展研究中心河南鞏義451200)
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的新興產業,不僅為農民提供了收入來源,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發展鄉村旅游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文章從鄉村旅游的可進入性、可差異性、可受益性以及可持續性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利用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
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發展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2018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各地區和各部門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發展鄉村旅游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助力鄉村脫貧、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法。發展鄉村旅游對于促進鄉村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如火如荼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鄉村旅游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旅游形式,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大眾最熱衷的旅游方式。由鄉村旅游輻射出的各種功能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夠有力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還能夠促進城鄉間的融合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地區間的經濟差異[1]。通過鄉村旅游,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相關產業發展,吸納了更多的未就業勞動力,從而實現了農村地區脫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可以相互滲透,共同協調,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加了農村地區居民的收入,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農村地區的居民環保意識和人文風尚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旅游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鄉村旅游的橋梁作用,實現了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的雙向溝通,城市居民通過鄉村旅游能夠感受到當下農村地區的精神風貌,農村居民也能夠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本流的流動,這樣的流動更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2]。
首先,鄉村旅游的項目種類較少且吸引力不足。鄉村旅游主要以農業觀光、農產品采摘、農業活動體驗等互動式旅游方式實現。從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鄉村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固定的模式,但對于城市居民來說,其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更愿意體驗新鮮事物,具備了固定模式的鄉村旅游在創新性上的欠缺導致農村地區居民對鄉村地區旅游項目的興趣缺失。
其次,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導致游客旅游體驗較差。農村地區由于地緣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多重影響,基礎設施落后,難以滿足鄉村旅游的需要,更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具體來說,發展鄉村旅游中出現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體現在公共設施缺乏,如游客旅游時找不到公共廁所,導致旅游體驗較差。住宿條件差和停車區緊缺以及公共交通不足也是基礎設施落后的具體體現。
再次,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出現了原生態遭到破壞的情況。一方面,一些鄉村在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時破壞了原有的生態風光,對于旅游資源過度開發,使得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另一方面,鄉村地區的廢棄垃圾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隨身攜帶的大量旅游垃圾被隨意廢棄,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環境。
可進入性可以從三方面來談。首先,可進入性應當確保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使周邊城市居民能夠順利地進入鄉村地區旅游,這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和前提,落后的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會加大旅游的成本支出,導致游客的鄉村旅游意愿降低。其次,可進入性強調發展鄉村旅游應當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做好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求農村地區展現出新的精神風貌,還要使農村地區展現出自身的旅游特色,更要做好村容村貌整理,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城市居民的第一觀感,從而增強其旅游和消費的意愿。再次,可進入性強調發展鄉村旅游應當提升可容納的能力。只有提升容納能力,才能夠確保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使游客能夠規模化地進入鄉村地區旅游。因此,把握住可進入性才能更好地使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在把握旅游市場可進入性的過程中,當地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也可以融入民間資本,通過相互合作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政府主導過程中還要發揮農村地區村委干部的作用,通過村委干部促進農村地區的居民精神成長,在農村地區建立良好的精神風貌。為此,村委應當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宣傳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知識和精神風貌,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才能以更新的風貌吸引更多的游客觀光旅游。
可差異性的內涵是立足鄉村旅游的開發,確保鄉村旅游有自身的特色。這種特色可以來源于鄉村的獨特資源,以及鄉村旅游在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性產品和創新性的服務,也可以是基于鄉村旅游的獨特體驗,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目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同質化問題。傳統的鄉村旅游中,靠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的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抓住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創新點,打造鄉村旅游的特色,不斷創新,才能夠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性的市場調研發現當前鄉村旅游中缺失的產品和服務,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地區鄉村地區的特色進行創新[3]。只有不斷給予游客新的體驗,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入鄉村地區旅游。實現創新的過程中,要始終抓牢本地區的特色,挖掘本地區的優勢資源,以文化精神賦能旅游產品,這樣才能夠有效避免同質化現象,打造出基于本地區的特色旅游品牌。
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因此,通過鄉村旅游應當實實在在地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使當地的農村居民受益。從當前鄉村旅游發展的狀況來看,鄉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有村集體經營收入、合資合作經營收入、個體戶經營收入等。在這幾種經濟收益中,農村地區居民的個體經營收入比例較小,由于農村地區受經濟因素和地緣因素等影響,農村地區居民在資金、技術、知識等各個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優質的資源被集體經營收入和經營收入拆分,個體經營的收入不斷減少,難以從根本上保證農村居民的可受益性。因此,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在合理的基礎上將各項資源適當地向個體經營傾斜,還要針對當地的農村居民進行培訓和培養,不斷提升其能力和素養,使農村居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的各類培訓,完成從小農生產者向現代生活服務提供者的轉變。同時,建立一條完善的體系鏈,確保改善旅游淡季收入失衡的現象。構建產業鏈的過程中,要圍繞農村地區獨有的資源向上下游拓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農村地區居民在旅游淡季也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相應的收益。
可持續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環保的重要理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應當作為重要的指導精神。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開發各類旅游資源,這樣才能夠實現城鄉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從當前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鄉村旅游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過度的資源開采和環境污染行為,以及游客自身的各種行為都使得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難以走上可持續之路。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首先,應當盯住生態保護的紅線,鄉村旅游開發應當科學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時通過環境調研、可行性報告等多種方式制定開發戰略,避免盲目開發各類旅游資源造成的環境破壞。其次,政府和村委會應當加強宣傳引導,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制度,通過制度的約束從根源上杜絕不文明的行為出現,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宣傳推廣手段引導文明行為。對于當地農村居民來說,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其環保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外來游客而言,應當加強信用體系的建設,對于不文明行為堅決制止,提高不文明行為的成本,這樣才能夠構建良好的氛圍。再次,確保可持續性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例如在旅游景點科學合理地安放垃圾桶,引導游客不隨意丟棄垃圾,也可以建立污水處理廠以及現代廁所等各種基礎設施,充分考慮到環保建設,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發展鄉村旅游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借助鄉村旅游能夠實現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但也要看到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針對問題進行改進。在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可進入性、可差異性、可受益性、可持續性。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做好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地區的人文精神風貌,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條,注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1]趙華.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人民論壇,2018(25):82-83.
[2]林鏵.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5):60-63.
[3]高源.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應把握“四性”[J].中國發展觀察,2018(3):51-53.
王彥青(1982- ),男,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A328
A
2095-1205(2021)02-130-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