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花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縣域實踐與探索
付金花
(中共滎陽市委黨校河南鄭州4501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再次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如何根據鄉村的差異性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施策,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意義重大。文章以滎陽農業農村工作推進情況為切入點,深入剖析,以供參考。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滎陽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東接省會鄭州,西望古都洛陽,南眺中岳嵩山,北臨九曲黃河,是距離省會鄭州最近的縣級市。總面積943 平方公里,含9 鎮3 鄉2 個街道辦事處、1個風景區管委,行政村301 個,人口65 萬。其中,農業人口48 萬,耕地面積62 萬畝。2019年,滎陽市國民生產總值535.5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0 億元。“十三五”期間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6%。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整體呈現恢復向好、穩中向上的發展態勢[1]。
近年來,滎陽圍繞“三農”工作不斷發力,在北部黃河灘區和西部糧食主產區,建成糧食高產創建千畝示范方10 個,打造高標準農田1萬畝,糧食總產達31.5萬噸。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目前已形成沿黃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帶和南部特色農業山水景觀帶等南北兩條農業旅游帶,全市現有農業休閑園區50 余家、農(漁)家樂60 余家、三星級農業莊園5 家。脫貧攻堅勝利收官,全市40 個貧困村、13 822 人全部摘帽達到穩定脫貧標準,各項民生工程如養老、社會福利和慈善等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榮獲全國百強慈善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居全國縣級第61 位。
一是產業載體少。以滎陽為例,該市288 個行政村,產業項目發展好的也僅僅在幾個美麗鄉村中,其余產業發展因缺少相應載體起色不大,特別是南部山區,發展起點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發展體系不夠完善,缺少金融扶貧貸款的載體,產業支撐作用不明顯,難以形成實體經濟,金融扶貧作用不能持續發揮。
二是集體經濟“空、虛、薄、弱”。該市絕大部分村委根本沒有集體經濟。有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有了,計劃也有了,但因為剛剛啟動,或者在紙面上,或者底子不實。有的村集體經濟底子單薄,如該市二郎廟村每年旅游門票分紅收入僅得2萬元,有的村僅靠校舍對外出租獲得少量收入。有的村集體經濟剛剛起步,非常弱小,如新溝村光伏發電每年收入僅3 萬~4 萬元。集體經濟薄弱,一些村兩委班子成員做事有心,無力成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振興的步伐[2]。
一是基層干部業務能力不足,難以適應鄉村建設的要求。以滎陽為例,該市村兩委干部學歷普遍偏低,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大專以上學歷僅占9.4%;年齡普遍偏大,50 歲以上的村干部達62.7%。受知識水平和年齡的限制,一些村干部黨務知識嚴重缺乏,眼界不夠開闊,干事成事能力不夠。
二是鄉土人才外流,“愛農村”難以有效承載。鄉土人才本就不多,再加上農村教育質量相對落后,交通條件不夠便捷,村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和職業技術人才不愿回鄉創業。同時,本土人才對鄉村建設的機遇沒有充分認知并有效挖掘,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空間受限,愿意留駐的本村青年不多,鄉村空心化嚴重。因此,在人才統籌整合時規模、結構、配置等方面還存在不少難處。
一是政府引導不夠。各地對農業農村工作停留在宣傳政策階段,至于具體如何去實施,各地都在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鄉村發展之路,大多數農村更是茫然,不知該如何振興。二是部門協調不足。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部門及市鎮村之間有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某村飲水工程,遲遲難以交付使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老百姓只好等。三是農民主動性不高。作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最終受益者,大多數農民對國家戰略口頭上表示大力支持,但內心卻感到茫然和憂慮,有的覺得難度太大持觀望態度,有的因缺乏責任感處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狀態,在主動參與、積極作為上缺乏動力。
(1)堅持“一村一品”,發展特色“地產”。該市南部山區的地形地貌適合發展種植養殖業,可由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發展“一村一品”集體經濟。立足農村耕地、宅基地、建設用地,村集體集中流轉耕地用于發展特色產業;流轉閑置農房建立共享農房農莊;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增加集體收入。
(2)引建特色龍頭企業,拉長特色產業鏈。大力引進特色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在產、購、銷方面形成一條龍服務,引導企業在服務農民中盈利,在增加集體收入中創收。例如,該市高村鄉棗樹溝村作為滎陽市第二個河南省級集體經濟試點村,流轉耕地40 畝歸集體經營,打造河陰石榴標準化產業園,石榴收入歸集體;并拉長石榴產業鏈條,引進石榴茶生產設備,把農戶“打尖兒”扔掉的石榴芽,制成河陰石榴茶,在非石榴生長季節種植辣木,利用這套設備生產辣木茶,兩項茶葉收入全部歸集體所有。
(3)打造特色產業群,形成特色合力。例如,滎陽市第一個省級村集體經濟試點村汜水鎮貧困村新溝村,打造“大學生寫生培訓基地”,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計劃最終形成集學習培訓、旅游觀光、趣味采摘、農家休閑為一體的特色產業群,目前已初具規模。增加現有幫扶部門和企業的工作職責,讓他們結成幫扶對子發展村集體經濟。實行市、鄉鎮黨政領導包村辦項目責任制,開展村集體經濟幫扶工作,根據各自工作性質,發揮本部門專長,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資、出力、出策。
(1)培養農村領軍人才。大力引進、使用人才,在智力、技術、管理上進一步暢通下鄉通道,培養更多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持。對農村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強化人才的定向培養、專項培養,特別是要培育一批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2)發揮科技人才作用。建立不同模式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立農業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專家及基層農技人員等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常性對接模式,加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加強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建設問題,構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市場化主體、鄉土人才、返鄉下鄉人員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的農技推廣服務聯盟。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
(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一手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一手抓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通過培訓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繼續深化培育、不斷壯大。整合各渠道資金資源,統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形成農村人力資源整體推進工作機制。
(1)強化規劃引領。抓住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建設“三大戰略”機遇,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總體布局為引領,加強政策和形勢研究,加強問題發現,加強工作調研,超前研究謀劃,科學決策,精準指揮。各相關部門編制專項規劃和行動方案,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各鄉鎮(辦)編制本行政區域內鄉村振興規劃,堅持產業、村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多規合一,對村莊規劃進行科學編制、完善,使鄉村規劃的創意設計、功能統籌和產業融合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2)強化部門協同。強化各級部門支持三農工作的責任意識,積極作為,主動作為。理順涉農部門職責分工,各部門要按照部門職責,制定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措施,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支撐體系,一方面做好協同配合,一方面加強工作指導,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3)引導全社會參與。政府在做好規劃引領的同時,多措并舉吸納各種有利資源為鄉村振興助力。通過宣傳引導、樹立典型、榮譽表彰,引導廣大農民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中來;挖掘鄉情鄉愁,激發和吸引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回鄉干事熱情,以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及捐資捐物等方式回饋故里;引導工商資本下鄉村參與養老、休閑旅游、醫療、教育等領域建設,加快農村資源開發。
當然,要想鄉村真正實現全面振興,還要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強化投入保障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強化制度保障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及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同時發力,只有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吃透、弄懂,才能確保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取得實效[3]。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F320
A
2095-1205(2021)02-132-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