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琳
縣級職教中心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鄒琳琳
(吉林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吉林集安134200)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高素質的鄉村從業人員可以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縣級職教中心應發揮師資優勢、培訓資源優勢,搭建平臺,融合更多資源,為區域內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助力。
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縣級職業教育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應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2019年《吉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年—2022年)》中也明確提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持縣級職教中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創新培訓組織形式,探索通過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不同方式開展培訓。支持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同時,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引導各類人才投身于鄉村振興。作為集安市域內唯一的一所縣級職教中心,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學校的培訓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吉林省集安市錢灣村和下活龍村為試點,積極探索深化校地合作新模式新思路,全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1]。
鄉村振興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高素質的鄉村從業人員可以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但目前,鄉村從業人員文化素養、職業技能、創新意識相對薄弱,大大阻礙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很難適應未來鄉村發展的需要。
學校在對錢灣村和下活龍村的調研中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生產技術由現代的機械作業代替了傳統的人工作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使農村老齡化嚴重。例如,在集安市下活龍村的調研中發現,全村在籍83 戶,共193 人,實際居住40 戶,100 多人,其中40 歲至49 歲之間6 戶,50 歲至59 歲之間10 戶,60 歲至69 歲之間11 戶,70 歲以上9戶,幾乎沒有青壯年勞動力留在下活龍村。
吉林省是人口流出大省,農村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均流向城市,使得農村人口在年齡上分布極不合理,鄉村治理參與主體斷層,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鄉村振興中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吉林省集安市錢灣村有3個居民組,384 戶農戶,共1 162 人,農村人口主要結構被稱為“703861”部隊。“70”即農村留守老人,“38”即農村的留守婦女,“61”即“留守兒童”,無法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鄉村從業人員中多數人的學歷較低,集安市下活龍村和前灣村都是當地政府重點扶持的鄉村旅游發展示范區,兩個村在籍在戶的村民中本科學歷文化0人、專科學歷文化1人、高中及中專學歷11 人、初中學歷32 人、余下小學及文盲,較低的文化素養導致其固有的小農思想比較嚴重,物質財富的增加并沒有帶來精神層次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安于現狀、不重視教育、目光短淺,缺乏創新意識、全局意識。
錢灣村和下活龍村都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長期以來,錢灣村的村民以種果為生,下活龍村的農民以打魚為生,沒有餐飲住宿方面的技能和經驗,也沒有果品加工和水產品加工技能和經驗,水果和水產品等商販上門收購,沒人要就存起來或等著壞掉。筆者曾經到當地的一個沿江村子調研,村領導熱情地安排到村里廚藝最好的人家吃飯,主菜是散養的吃小魚小蝦的土雞和剛從江里打上岸的江魚,好好的美食用破邊的盤子盛著,主人拿出一把烏黑油膩的舊筷子,就著窗外飄著濃濃味道的室外茅廁和雞鴨棚,筆者耐心地向主人和村領導解釋了創造良好餐飲條件的必要性[2]。
提升以上鄉村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職業服務技能、創新意識,成為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振興錢灣村和下活龍村的人才服務發展方向。
自2018年起,集安市政府把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引導和鼓勵錢灣村和下活龍村打造集體民宿,到目前為止錢灣村共有民宿67 戶,其中村集體合作社精品民宿6戶,可同時接待千余人住宿,下活龍村村集體精品民宿13 戶。針對錢灣村和下活龍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職教中心依托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師資和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的培訓資源,在太王鎮政府及麻線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錢灣村和下活龍村開展了鄉村旅游文化理念、旅游服務技能等相關培訓。從鄉村旅游的相關政策、民宿文化、民宿經營者管理、民宿客房服務技能、餐飲服務技能等方面針對不同年齡開展培訓工作。自2018年以來,針對錢灣村和下活龍村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累計培訓687 人次,大大提升了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技能、服務意識,從而提升了錢灣村和下活龍村民宿服務的整體質量,也吸引了不少青壯年返鄉創業。
鄉村振興首先要有產業支撐,“產業興旺”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例如,錢灣村是通化地區果業種植“第一溝”,素有“水果之村”的美譽。村內果樹從1960年開始栽種至今已有約60年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達4 000 畝,總產量超過600 萬斤。要充分發揮果樹對產業的發展促進作用,就要沖破現今面臨的銷售瓶頸。2019年是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第6年,農產品進城已成為現實,農村電商不僅能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延長農業產業鏈,還能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營銷進行整合,從而促進村民增收。針對這一需求,職教中心依托電子商務專業的師資和引企(大森林派電子商務公司)入校的資源,與錢灣村和下活龍村開展電商服務技能培訓。學校采取網絡課堂、田間課堂的方式從電商銷售理念、微商、淘寶直播、抖音推廣等方面,開展培訓工作。將直播間放到田間地頭,使村民利用一部手機就能架起購銷雙方渠道的新經濟業態,受到了鄉鎮政府、村委會及農民朋友的歡迎。2020年9月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被授予吉林省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基地。
上文在鄉村人才振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中提出,農村人口面臨老齡化、空心化等問題,如何讓留守的老人、婦女有事做、有錢賺,也正是學校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近年來,國家提出了文旅結合的發展戰略,為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提供了發展契機。因此,職教中心依托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和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與集安市婦聯合作,先后開辦多期培訓班,開展草編、刺繡、布藝、陶藝等相關培訓,共培訓256 人次。這也是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保護與傳承最適宜的方式,很多地方的鄉村都蘊含著豐富的非遺傳統手工技藝資源,且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往往是很多鄉村人賴以生存的手段。因而,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而順應開展生產性傳承是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保護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實現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自身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2020年投資8.45 萬元購置燒制陶瓷設備安裝在下活龍村,同時投入了3 臺工業縫紉機,為下活龍村建設陶藝工坊、布藝工坊,為非遺文化入駐下活龍村打好物質基礎。接下來,會將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引入錢灣村,為未來研學旅行項目的研發做好準備。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干部的理念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能否落到實處,能否貫徹到位。由于歷史的原因,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的村一級干部的整體管理水平不高和理念不強,對國家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理解不到位,甚至于理解錯誤。針對這種現狀,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利用和省內高校的聯系優勢,邀請長春師范大學、吉林財經大學、吉林工商學院、吉林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學者專家到集安開展講學、調研和指導,得到了鄉村干部的認可和歡迎[3]。
近年來,農村創業創新環境持續改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不斷增多,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但仍需要搭建平臺,提高創業創新水平。2020年,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 提升農村創業創新水平的意見》中提出依托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優質培訓機構、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平臺等開展創業能力提升培訓。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企業深化校企合作,為返鄉入鄉創業帶頭人提供創業培訓服務。
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融合了多方資源,與麻線鄉政府、通化師范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簽署三方協議,在下活龍村鄉里農創園成立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鄉村振興下活龍村工作站,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提供“初創扶持、政策咨詢、技能實訓、創業孵化、工商注冊、項目申報、法律咨詢、金融服務、經營管理、市場拓展、品牌策劃”等創業服務。到目前為止,已協助該鄉農創園舉辦了9 期農村創新創業培訓班,總計培訓學員400 余人次,為返鄉入鄉創業項目提供了前期智力支撐、決策參考和學習交流。
針對錢灣村大力發展民宿和果園經濟的實際情況,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與太王鎮政府合作,在錢灣村成立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鄉村振興錢灣村工作站,依托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電子商務專業和旅游服務專業優勢,扶持村民利用淘寶直播等購物電商平臺開展網上銷售,利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開展旅游推廣,為當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新思路。
縣級職業教育中心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要結合地方政府發展規劃和愿景,深入調查了解各鄉鎮村屯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資源條件,主動聯系地方各級政府,為鄉村振興出好謀、劃好策。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任務,縣級職教中心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去發揮縣級職教中心的師資優勢、培訓資源優勢,搭建平臺,融合更多資源,為區域內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1]柯婧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級職教中心的辦學功能定位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2]牛佳慧.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婦女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3]薛瑞英.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功能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G710
A
2095-1205(2021)02-13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