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寧 陳 倩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探究
劉航寧陳倩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0)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從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一些改進措施建議,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提供參考。探究表明,可以從加強我國農民觀念上引導和意識革新、健全精確定位機制,分層分類聚焦培養、政府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支持力度方面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進行優化。
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描繪了鄉村振興的政策藍圖,對農村建設工作做出了總體部署[1]。在全國上下同心協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前提下,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人才振興的一部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不可缺。就目前來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還面臨著一些實踐上的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振興推進的步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社會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發現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規劃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里講到的“農民荒”問題不僅僅是農民數量不夠的問題,它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是農民的數量在不斷下降。據悉,我國目前有2.5億左右的農民工,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增大,而在農村進行生產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數量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各種就業機會的出現給務農人員帶來更多的不同選擇,務農不再是單一的就業選擇,且與其他就業機會相比而言,吸引力相差甚遠?!稗r民荒”的第二個問題是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知識水平有待提高[2]。在農業現代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新型的農業設備和農業知識層出不窮,而農村勞動力對此吸收程度有限,更為嚴重的甚至不能吸收。這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是極為不利的。第三就是農業生產“后繼無人”。在我國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青壯年為了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紛紛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務工,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短板,優質資源缺乏,城鄉發展不平衡,那些在外接受了較好教育的優秀人才也不愿意回到農村,這就使貧困鄉村一度出現人才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制約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先進技術被引入農業生產,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傳統勞動力的劣勢慢慢暴露出來,農民卻在職業素養和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變化方面無法與時代保持同步[3]。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之多為世界罕見,并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小農思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深蒂固,農民在田野中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并不是特別熱衷,更多的是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持有一種保守或者觀望的態度。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先進技術不斷涌現,顯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早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這樣緊迫的局勢就要求我們對農民進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促進現代農業的平穩快速發展。
農民的發展決定著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核心,《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就目前我國的發展狀況來看,培養一支了解農業、熱愛農村、愛護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4]。這里我們所講到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而言的,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更能靈活自如地使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能有效地掌握農產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從而及時應對市場變化,最大限度地減少收入損失,也較好地破解了“誰來種田”的問題。除此之外,新型職業農民在我國推進現代化農業進程中,扮演著現代農業先進生產力的角色,更體現著開放性、發展性職業風貌,能更好地解決“怎么種好田”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從長遠角度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促進農村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不容小覷,是實現鄉村振興應有之義。
上文已經提到小農思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深蒂固,并且農民職業教育需要占用非常多的時間,但是農民除了日常生活以外還要在田野中進行農業生產,這就造成對農民進行培訓在時間方面將難以調和。農民職業教育在教育界中的地位相比于其他教育而言,一直以來都比較低,但是較多數農民的現代農業觀念還處在保守或者觀望階段,學習積極性顯然不高,造成培訓工作難以進行。意識觀念問題必須得到糾正,對農民意識觀念加以正確引導,提高其對現代農業的可接受程度,那么便有利于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達到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目的[5]。
開展一項培育工作,首先要確定培訓的對象,而當前識別機制不健全,導致無法精確定位培育對象。一是由上級下達的政策主導模式,農民對政策的理解不夠,傳統農民在獲取強農惠農政策信息上處于不利地位,更為嚴重的甚至出現信息盲區,農民對于項目申報、怎樣參加培訓和如何培訓缺少了解[6]。二是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一般為鄉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所規定的有職業技能幫扶任務,而鄉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為了完成任務指標,又會將指標下達給各村民委員會,雖然村級干部與農民聯系最為密切,但是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不屬于上下級隸屬關系,村級干部重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組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初衷。三是無法精確定位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從宏觀層面講,全國范圍內的傳統農民都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對象,但考慮到財力、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培育目標;從微觀層面講,只有傳統農民中的勞動適齡人口才是主要培訓對象,而農村的適齡勞動力大多進城工作,留在村里的多以“老弱病殘”人群為主,導致農村勞動適齡人口緊缺,增大了精確定位培養對象的難度,培訓內容的制定就難以做到個性化,不利于發揮職業教育應有的價值。
政府主導教育產業是我國教育法的明確規定,在相關教育資源投入、建設和運營、項目審批、教學管理、資金運作等方面進行沿革,有的超出了正常的管理權限。職業教育學校與公立普通教育學校角色不同,在進行管理的時候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其市場化運作能力將會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資金等資源支持上,公立普通教育學校得到了更好的政策傾斜,職業教育學校卻缺少政策扶持和激勵[7]。最后,在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要完善政策規范機制,保證農民職業教育體系的運作合規合法。
新型職業農民在維護農村基層的社會秩序、引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輻射帶動村民致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返貧的需要,也是順應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需要。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農村人口進行意識上的革新。首先是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具有權威性,農民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次是用多種方式進行引導,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使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影響力得到提升。其次就是對青壯年勞動者進行引導,青壯年勞動者敢于接受新事物,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接受程度高,并且其在接受之后能夠對家庭其他成員進行引導[8]。
在農村,沒有外出務工的適齡勞動力、回流農村的農民、退伍軍人、農村能手、植保員、大學畢業生等人群都屬于新型職業農民的潛在培育對象。精確定位培育對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就是以鄉鎮為中心,依據鄉鎮和其附近區域單元農業發展的特點,和職業院校共商共建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第二就是以村莊或社區為節點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宣傳,通過排查摸底,調查本村莊或社區適齡勞動力的信息,為有關部門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對象庫提供幫助,針對符合培訓條件、個人具有培訓需求的適齡勞動力開展專項培訓;有些落后地區,農村留守勞動力少,可以對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和一些致富帶頭人等進行重點培養。第三就是在農業農村部門的統一規劃下,由政府購買培訓服務,將財政部門、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整合起來進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
首先,為支持、鼓勵農民參與培訓,政府可以拿出一定限度的資金對參加職業培訓的農民進行補貼。其次,農民生活的場所有限,有些因為學習場所問題而失去了學習機會,那么政府就可以發揮作用,為農民職業教育提供場地,保證他們的受教育機會。另外,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政府需要摒棄以前的單獨的資金輸送方式,而采取多方位投資,比如在培訓實施主體需要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培訓工作[9-10];在培訓團隊購入教學設備和農業機具的時候給予補貼等,營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的大環境,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進程。
[1]陳希琳,黃芳芳.鄉村如何振興[J].經濟,2018(5):14-18.
[2]陳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以云和師傅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
[3]馮曉霞,朱慧.鄉村振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創新及啟示[J].未來與發展,2019,43(7):39-44.
[4]管豪.新型職業農民:內涵?培育對象及途徑[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69-73,92.
[5]胡越.新階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8(3):50-53.
[6]江小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民職業教育的困境和對策[J].教育科學論壇,2019(12):65-67.
[7]劉紅霞.淺談新形勢下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J].農民致富之友,2019(4):211.
[8]秦程現,楊嵩.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7):54-59.
[9]沈霞.“農民荒”背景下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20(3):87-88.
[10]石顏露.鄉村振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研究綜述[J].鄉村科技,2019(16):25-26.
劉航寧(1996- ),男,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F323.6
A
2095-1205(2021)02-13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