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山東菏澤 274300)
綠色化學被稱為環境友好化學,在其應用中能夠將材料、生物以及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對于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一定的引領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發展水平逐漸提高,但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包括臭氧層結構被破壞、大氣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與化學污染脫不開關系。化學家在實際展開相關研究和實驗的時候,難免會用到一些合成物質,盡管部分有機化合物的存在不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但同時還有部分物質會導致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受到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有部分物質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得當前自然環境資源受到損害。除此以外,對于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來說,在實際開展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在一定程度損害環境的物質。盡管當下部分生產者自身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綠色生產,但仍然難以避免各種有害物質的產生。結合相關調查研究資料能夠發現,迄今為止,我國每年有害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量達到4 億噸,綠色化學的有效應用則能夠充分展現出其在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面的實質性作用。綠色化學技術憑借著清潔環境、環境優化以及安全無害等諸多優勢,可以通過最大限度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充分保障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化學整體的進步與發展進程[1]。
當前,全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我國來說,各種新興技術的出現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角度以及方式,同時還使得以往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出現了變化。在綠色發展的要求下,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出一條能夠讓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路徑。現如今,部分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已經意識到,在當下環境管理體系當中,綠色化學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是國家發展過程中所要掌握的重點環節之一。唯有真正意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夠真正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基于此,人類需要轉變以往所實行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積極采用生態文明模式,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綜合提升。
從目前來看,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轉型慢以及人口基數大等多方面問題。而結合我國歷來的農業發展歷史能夠發現,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比如農藥與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部分水體出現了“富營養”的問題,土壤則出現了貧瘠化的現象,與此同時,還有土壤以及水源的重金屬污染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對我國正常發展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了嚴重的制約。為了能夠真正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實現對環境污染的徹底治理,我國務必要加強科技創新,并立足于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協調發展,積極研究高效低毒和高利用率無污染的生態農藥以及生態化肥,同時還要重點關注各種轉化技術的研發,進而實現農副產品高附加值、綠色儲量以及加工水平的提高。這樣一來,便能夠有效緩解當前普遍面臨的經濟增長和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切實達到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效果[2]。
3.1.1 高效低毒農藥
現如今,我國重點關注高效低毒農藥的研究,并積極展開推廣應用工作。高效低毒農藥已經逐步取代以往所使用的有機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且已經成為我國有效解決農藥環境污染問題方面必不可少的舉措。盡管高效低毒農藥有著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但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地區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仍在沿用以往高毒品種的農藥,所以相關部門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對于高效低毒農藥的推廣,進而充分體現出高效低毒農藥應用對于我國農業領域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未來我國應當加快開展對于農藥參考以及環境毒理學數據庫的建立工作,與此同時,積極使用分子設計技術,研制出能夠同時代發展與環境需求相適應的生態友好型農藥。
3.1.2 生態生物肥料
相關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在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常常面臨著化肥吸收利用率低的問題,極大可能導致土地出現貧瘠化的問題,還有部分化肥會隨著地下水轉移,進而造成環境污染。為了能夠同生態農業發展進程相適應,未來勢必要加強對于生態生物肥料的研究和開發。這種肥料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吸收,由于其本身有著較高的肥性,所以對于土壤有著良好的改善作用,且農作物對其吸收利用率較高。結合當前我國在生態生物肥料方面的研究進程來看,有機復合肥是近幾年發展勢頭較迅猛的一種肥料,其能夠集無機營養、有機質和生物肥為一體,不僅可以起到轉化土壤養分、活化土壤的作用,還可以切實展現有機物質的優勢,達到改良和培育土壤的效果[3]。
3.1.3 農業生產可降解塑料
我國的農業生產的諸多環節中都涉及塑料的應用,比如地膜,它為農作物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其能夠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任何情況下都可結果,使得農產品供應種類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豐富,還能夠滿足當前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消費需求。以往農業中所使用的塑料的成分大多是高分子化合物,在其應用的過程中存在極難降解的問題,隨著栽培年限逐漸增長,還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殘留地膜,這種殘留地膜屬于白色垃圾,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還會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強化對于農業生產可降解塑料的開發和研究,研制出既保留傳統塑料功能還可以有效降解的塑料,能夠切實提高我國對于白色垃圾的處理水平,高效落實塑料使用的無害化及減量化。除此以外,該類型塑料的應用還能夠在生物以及光的作用下達到協同雙降解的效果,同我國農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適應。
3.2.1 推廣低碳農業
為了能夠切實體現出綠色化學對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應當積極推廣低碳農業。農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極大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但在農業生產中所出現的污染導致我國面臨著諸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推出了具體的計劃,旨在解決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國自古以來便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所以人類健康也是政策驅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氨,氨會與其他混合物產生相互作用,進而轉化成各種微小的可吸入顆粒物,人們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勢必會產生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在城市當中,還會加劇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
相關研究人員針對農業領域中種植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內容展開了詳細分析,結合具體的研究結論可知,若想有效減少農業系統中的碳排放量,則應當有效提高肥料中氮素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氮素損失。結合最近的相關調查研究能夠發現,盡管在土壤中封存碳能夠一定程度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但會導致農作物的根部等部位存在額外的有機碳沉積,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基于此,相關部門務必要充分意識到農業生產中非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務必要加強對于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視,并致力于降低碳和氨的排放,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優化開展相關政策的制定工作[4]。
3.2.2 深入研究生物物質的化學轉化
生物物質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所有微生物、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如木材廢棄物、木材農作物廢棄物以及農作物等。從目前來看,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有機化學品都來源于石油和煤。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每年會產生超過300 億噸的碳氫化合物,其在能量儲備方面基本上同800 億噸石油和8 萬億噸煤相等,其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實現在自然環境中的有效降解,所以未來在綠色化學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生物物質的應用,使其轉化成為能夠被人類生產所應用的能源和化學原料。經過相關計算能夠得出,在生物物質中存在90%左右的有機物能夠實現向沼氣的轉化,沼氣燃燒的時候能夠產生能量,動物糞便可用于沼氣的制取,沼渣則可以用于食用菌栽培,這樣一來便能夠實現對于生物物質的綜合利用,通過沼氣和其副產物的制作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立足于綠色化學理念,積極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應當不斷進行深入探索,進而促使我國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