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黃朝霞
應用題解題能力包含學生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把握能力、題目關鍵詞的篩選能力、正逆向思維能力等,只要有針對培養學生這幾個方面的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準確率,獲得學習自信心。
應用題題目信息具有綜合性,可以讓小學生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歸納梳理相應知識點。而且,應用題的解題過程要求學生必須對數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一個流暢的解題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在解題時復習,學以致用。
應用題題目文字較多,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與別的數學題目不同,簡單的豎式計算和公式概念的運用,遠遠達不到應用題的解題要求。因為應用題題目多用圖形和文字進行題目表達,在解題之前,學生必須通讀題目,理解題目中的條件關系。所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同時提升語言與思維兩方面的能力。
應用題題目內容大多取自日常生活,與生活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這樣的相關性可以讓學生在數學解題中發現生活的趣味,幫助他們學以致用,增強學生學習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近年的課程改革導致小學教材側重點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新的難度和題型要求教師重新研讀教材,制定新的教學策略。例如,課改之前,應用題解題教學多傾向于將同類題型進行歸納講解,而今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將多種題型進行比較分析;過去教學時應用題訓練多以單獨分章形式出現,現在應用題卻出現在數學學習的各個環節中;之前應用題題目大多是文字描述,當下應用題出題卻是文字圖像百花齊放,題型更加豐富,對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做出了新的要求。
考試制的學力總結方式導致教師必須掌控教學節奏,不能落下教學進度,這就導致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容易一味向學生灌輸各式解題方法,而留給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較少。但是,應用題的解題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的缺乏會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只會生搬硬套,不會靈活變通,這樣的學生容易迷失在如今變幻莫測的題海中,最終喪失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低下。
學生解題技巧的掌握度主要依靠教師無私的教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習興趣的培養。在許多教師的應用題解題教學公開課上,為了讓學生對應用題本身產生好奇和興趣,多喜歡采用情景教學法。事實上,情景教學法固然好,一味追求情境會導致課堂實際教學內容單薄,課堂效率低下。其實,應用題本身的特點要求學生需要自行判斷題目關鍵信息,運用合適方法進行解答。然而,現在部分教師只片面追求教學結果,忽略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掌握度,未免因小失大,絕不可取。
為應對豐富多變的應用題題目,學生必須有一定的審題能力,能夠弄清楚題目的含義,抓住題目條件,如此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解答。
讀題時畫出關鍵詞。例如(三年級上冊第105頁)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A組、B組兩個小組各有16人,每組兩人一對進行比賽,負者淘汰、勝者進入下一輪,最后決出各組第一名進行決賽。兩個小組賽一共要舉行多少場比賽?這道題要求學生能讀明白題目中的比賽關系,初賽是從A組B組各拿出一個人進行一輪制比賽,組內不需要另比。學生一旦理解錯題目含義,容易南轅北轍,所以在做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畫出關鍵詞,以避免會錯題意。
讀題時畫出分析圖。例如(五年級上冊第107頁)同學們在全長100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m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這是一道種樹題,若是單讀題目,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這就需要學生在讀題時,能夠根據題目信息繪制出對應的線段圖。線段圖可以清晰地展示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100m的路,單側植樹,兩個端點都要植樹。
應用題的解題要求學生具備自主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留出時間進行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學而思,學而用。打破機械學習的僵局,讓學生學會靈活變通,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導課堂。
教學時結合實際解問題。例如(四年級上冊第74頁)這本書一共有120個小故事,每天看一個小故事,看完這本書需要幾個月?這道題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倍數問題,需要將幾個量進行轉換。首先是一本有120個故事的書,每天讀一個故事,而問題問的是讀完需要幾個月。這中間涉及時間的轉換,要知道一個月有30天,這就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解題思考。如果學生想不到一個月30天的問題,做這道題必會絞盡腦汁。
講課時開放思維讓學生自主命題。例如(六年級下冊第71頁)隨意找13位教師,他們中至少有兩個人的屬相相同。為什么?這是一道簡單的“抽屜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提出類似的題目進行作答。出題的過程既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是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合適的解題技巧也是通往正確答案的關鍵一環,只有掌握了解題技巧學生才可以高效靈活地解題。解題時要抓準題目數量關系。例如(四年級下冊第104頁)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這是一道小學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解題時要先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再結合掌握知識進行解答。策略一:假設法,設全是兔子,則雞的數量為(35×4-94)/2=23只,兔子的數量35-23=12只;策略二:公式法,兔子的只數94/2-35=12只,雞的數量35-12=23只。
學會把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例如(五年級下冊第4頁)要下雨,小莉看見遠處有閃電,4秒后聽到雷聲,閃電的地方離小莉有多遠?(雷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0.33千米/秒)這道題可以先明確看見時是閃電出現的時間,知道速度x時間=路程,如此學生就可以直接根據公式得出答案。4×0.33=1.32千米。
總之,應用題的解題需要教師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只有當孩子們在不間斷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應用題解題思路,同時,自主思考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才可以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