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瀟
(中央美術學院 人文學院,北京 100105)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新時代·新問題·新經驗”——首屆全國青年學者美育學論壇在杭州師范大學舉辦。該論壇由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的青年學者聯合發起并主辦,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美育學刊》雜志社提供指導和支持,來自中央美術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80余位青年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論壇開幕式由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杜衛教授主持,杭州師范大學校長尚永豐院士和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教授分別致辭,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教授做主旨演講,高教學會美育專委會秘書長馮學勤教授介紹論壇主旨。與會青年學者圍繞著“當代美育的新問題與新經驗”“中華美育的古典資源與現代傳統”“中西美育思想的互參與比較”和“以美育為靈魂的藝術教育”四個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媒介技術的發展引發了人類生活的變革和美育理論的新變。河南大學的楊宏鵬認為,媒介技術的發展開辟了藝術微傳播的場域并拓展了美育的領地,數字影像包容多種美育文本,并通過現代科技抵達了更多的受眾,但也使美育面臨著選擇的困境以及“溫度的喪失”等問題。南開大學的李鵬將短視頻置于媚俗文化的視域之下,從生產者、產品、消費者三個角度分析其審美價值缺失的原因,開掘了“審美經驗的必然起點”和“真正藝術的正常通道”兩條突圍之路。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美育的重要場所引起了多位青年學者的關注。上海大學的崔卉萱對女性主題博物館的美育狀況進行了考察。近年來,女性主題博物館從空間、身體、藝術三方面介入美育,自覺地承擔了更多的美育功能,展現出女性主題博物館美育的特殊性。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的呂康以新博物館學為視角對博物館的兒童美育實踐進行了探討。博物館提供立體、多感官刺激的場景化學習,兒童通過自主探究、互動體驗的形式接受美育,符合“以美育人”的內在特點。天津美術館的韓琳對其所在單位的“行走的美術館”項目進行了介紹,該項目將美育推行到偏遠地區的中小學,充分發揮了美術館在美育中的陣地作用。天津商業大學的劉坤認為,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本土化博物館公共美育體系是頗為重要的課題。其文章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試圖通過博物館識美、知美文化和立足本土的“匠心美”塑造,為新媒體語境下的社會大眾提供借鑒。浙江大學的顧磊以“黑貓警長相關·2020杭州紀念展”為例,討論了動漫遺產的詮釋、重構以及美育體驗。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李佳一對1936年至1950年期間大新百貨公司的公共展覽進行了研究,認為大新畫廳與大新百貨作為現代化別樣審美空間,無形中聯結起普通市民、知識分子與美術教育者,推動了中國美育的公共化、在地化與大眾化。
江西師范大學的肖明華認為,在當代的美育實踐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有違常識之舉。對于這一狀況,我們應該建立美育不等于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教育、美育不只是藝術教育、美育不能僅限于學校美育等常識認知。中山大學的羅成以“節奏的認知”為題,對于美育構建的當代路徑及文明意義進行了富有新意的探討。鄭州師范學院的王瀅對“道情”之美予以闡釋,認為其主要表現在“意境”“化境”“人生境界”三種維度,是感性與理性的交融、美與善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柏奕旻認為,激活以儒家“學習”型態為本的“游藝”美學及其倫理潛能,將有助于發展一種具有創造性、生成性的美育范式。浙江理工大學的金影村對中國“80后”藝術家創作的美學轉向及其美育價值進行了研究,展示了當代藝術家創作實踐的美育意義。昆明理工大學的劉琪對新時代美育話語與體制生態進行了多維度的重構。四川美術學院的駱玉平對自我贈禮行為進行了研究,認為自我贈禮行為促使禮物的中心關系由人與人到人與物轉變,有利于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以及自然萬物形成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態勢,但也要警惕走向更深的“物化”道路。河北大學的張新科認為,從身體美學的視野下思考美育問題,對于構建更加開放的美育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并以舒斯特曼的思想為例探討了身體美學對于美育理論建設的啟示。北京師范大學的王祈然、張宇恒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美育政策文本進行了分析,認為其經歷了“重啟—跨越發展—漸趨完善”三個典型階段,并認為藝術教育的實踐性和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在美育政策中占據主導,深刻地支配著美育政策的變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胡遠遠,以美育政策中關于區縣政府的中小學美育職責分析為基礎,梳理了區縣政府中小學美育職責清單。南京財經大學的李駿對中華美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進行了探討,認為此種融入要遵循育人、實踐、意識形態三原則。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的龐恒認為,鄉村美育是藝術鄉建的“助推劑”,但目前存在著美育建設滯后、同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對此需要推進鄉村美育行動理念的構建,以顯示地域標識、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質。
中國現代美育學發生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劇烈轉型期,這一時期的美育思想向來是學界關注的重點。上海師范大學潘黎勇認為,王國維在《去毒篇》中提出的“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命題,反映出其從個體靈魂的苦痛掙扎轉向為社會群體尋覓精神出路的焦慮,表現出王國維對世俗價值的熱烈關切。首都師范大學的李雷認為,作為近世中國的現代性啟蒙話語之一,美育是推動“美術革命”發生的重要思想文化動力。與此同時,現代美術革命作為新文化運動革命鏈條上的重要構成環節,也自覺地匯入了啟蒙救亡的時代大潮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吳澤泉以教育為背景對20世紀初“美育”概念的演進路徑進行了考察,認為教育學奠定了“美育”概念的學理基礎、基本意涵,為“美育”概念的流行提供了契機與土壤。杭州師范大學的唐衛萍認為,王國維是我國最早從哲學上對“美術”展開深入探討并自覺應用的學者,其在方法論層面對“美術”作為“新學語”的使用展開了反思,消解了“美術”作為外來語的思想隔膜。重慶大學的金浪認為,中國現代美育運動的興起與“五四”時期青年自殺風潮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是自殺與美育的這一關聯域,形塑了中國現代美學重教育、重心理的特點。此外,山東師范大學的楊光以呂澂《論美育書》為起點,對佛學與美育之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中國現代的“美育代宗教”爭論進行了重審。杭州師范大學的馮學勤對古典儒家美育資源的現代轉換進行了研究,并將“曾點之樂”總結為中國美育學的超越性價值之巔。杭州師范大學的劉琴通過對七種“美育”雜志的細致考察,研究了美育議題的變遷與轉換。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燁以十香園為例,分析了廣東中國畫教育從傳統的師徒制模式向現代轉型的教育實踐,對廣東中國畫教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進行了探索。此外,內蒙古藝術學院的楊維娜對朱光潛前期美學中美育思想的特征及精神內核進行了探討。東北大學的徐園園對中國近現代學制演變中體—美育關系進行了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的陳楠研究了黃賓虹三“師”說的國畫美育建構。南京藝術學院的畢曉玲通過李叔同美術教育改革,對當代中國的美育建設進行了觀察。中央美術學院的劉瀟對蔡儀美育思想的路徑與后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國古典的思想與生活世界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中山大學的丁文俊認為,晚明園林美學創構的生活空間,是一個治統缺位的自治性場域,以間接的方式削弱皇權的威望和影響力,構成了一種弱勢的審美政治批判路徑。湖北大學的曹元甲對孔子的“興”之論及其對后世美育精神的塑造進行了探索。中央美術學院的劉強強認為儒家之樂包含著相對之樂和絕對之樂兩種維度,二者在儒學史中的地位是變遷的,理想之樂是二者的統一,并需要美育來達成。浙江師范大學的李忠超對中國古代的容禮禮義進行了研究。容禮禮義一是在施行禮典的禮制語境中行為舉止得體,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君子人格,以倫理道之美持節修身,謹守行為舉止規范。在《禮記·文王世子》和《少儀》中蘊含著豐富的容禮禮義實踐。復旦大學的黃瑞認為,《周易》雖不是專門研究美育的理論著作,但是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思想。從巫術走向禮樂的過程,正是易學與美育的發生過程。《周易》的君子文化實踐恰好與美育理想人格暗合。
美育思想在中西的互參與比較中得以發展和創新,這也正是本次論壇的議題之一。就國外美育和藝術教育思想的研究而言,四川美術學院的楊一博對近五年西方美育研究的主題與路徑進行了研究。杭州師范大學的馮雪峰從人類世、布景學的角度,提出了作為避難所的美育的觀點。首都師范大學的郝赫詳細梳理了拉斯金關于大眾素描教學的相關觀點,并結合當今美術統整教學的研究熱點,對拉斯金的大眾素描教學方法進行批判地借鑒。南京大學戴璐從美育的角度對約翰·拉斯金“純真之眼”進行了再思考,認為拉斯金的“純真之眼”可被理解成為其建構理想美育原型過程中的種種隱喻,也是其取向自然并以“真實”為核心的審美教育觀的表現。法國里昂第三大學衛俊認為,梅洛-龐蒂在表達問題與存在論問題兩個層面上肯定了兒童畫的價值。同時,兒童與塞尚共同實踐著原初的繪畫表達,揭示著大寫存在的意義深度。北京師范大學李莎認為,美作為意識的本原體現著荷爾德林構造精神共同體這一新宗教的構想。蒂奧提瑪最終以自我消融實現與萬有生命嶄新的聯結。從死到生的過渡顯示了荷爾德林對靈魂永生的理想,亦合于他所理知的存在之規律。暨南大學的張彩霞就羅杰·馬科斯致力于推廣藝術家加萊和馬蒂斯的過程,從現代主義和官方文化相調解的視角進行考察,揭示了馬科斯創造一種充滿法國性和精神慰藉的現代裝飾藝術的作用。
浙江傳媒學院的梁蔚對17至18世紀中國塔的歐化過程及美育影響進行了挖掘。“中國塔”的東方幻象在歐洲藝術家的演繹下詮釋出“神像”這一全新的文化意象,顯示了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美學擴散過程。浙江傳媒學院的祝志滿認為,中國現代美育學既發生于對康德、席勒等美學家思想的援引,同時又根植于中華傳統的文化根底與特定的歷史場域,呈現為啟蒙民思的功利性、潤澤人心的人本主義以及高揚實踐的理性特質。杭州師范大學的朱璟從宋明理學工夫論角度對《王者榮耀》進行了考察,認為其具有電子競技游戲的美育潛能,但是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的熱銷商品,《王者榮耀》的商業運作遮蔽了其產生美育價值的可能性,這也是資本逐利環境下的沉疴痼疾。哈爾濱音樂學院的王春雨認為,將“美育社會學”作為中國美育學的分支學科,勢必會對學科的學理建構、科學發展、有效運行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美術學院的史珂認為,跨學科的發展趨勢使得藝術的教化意義更為廣泛,學科的交叉在綜合中促進著美育的新發展。博伊斯的“社會雕塑”觀念引導人們去思考和革命,藝術如何“雕塑”社會充滿了哲學性的思辨。當代美育應通過更為智性的藝術教育,培養更具有未來性的創造能力。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美育是藝術教育的靈魂所在。在本次論壇中,許多青年學者從藝術教育角度展開了對美育的探索。就視覺藝術言之,清華大學的高登科將美育課程置于跨學科語境中,借鑒國際視覺藝術評價框架,通過藝術課程整合的方式,針對美術課程的美育導向,梳理了學校美育課程的建設與評價維度。清華大學毛君以1920年前后《清華周刊》中的電影評論為例,展現了美育實踐的四個階段:萌芽、發生、成熟和指導實踐,這也正是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判斷,從發展個性、陶養人格到社會團結的美育過程。湖北大學的劉立士認為,書法教育作為傳統藝術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滌蕩性情的美育功能,尤其當代書法擺脫實用功能,成為純粹供人“觀看”的圖像藝術。突出書法教育的美育功能不僅對欣賞者進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養,更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傳遞、中華文化的繼承。南京師范大學的葛復昌認為,漢字美育建設有著自在自為的知識譜系,校園乃至全社會開展美育教育,重要環節即是從漢字基本原理和常識入手,引導受教育者領會漢字字形之美。漢字基于其獨特的美感特征與文化內涵,使得欣賞者感受到最具“中國化”的體驗與教益,從而提升審美能力、陶淬淵雅志趣。陜西師范大學張東芳認為,學前兒童繪畫有其獨特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視覺隱喻和情緒表征。學前兒童的審美情緒與美育有著密切關系,學前兒童的視覺美育是通過自然美、生活美、圖像美、環境美等幾個方面進行滲透,因此學前兒童內心在諸方面的美育過程中形成對于審美情緒的建構,從而滋養心靈,培育良好情緒。浙江師范大學的王晶對“偶”的文化內涵和美育意義進行了探索,提倡以關于“偶”的藝術和審美經驗探索為契機,進而構建一種基于“童心”說、致力于兒童與成人之間美感經驗連續性的“泛兒童美育”,為當代美育研究提供一個新視角。溫州大學的李蔚認為,敘事圖像作為一種具體可操作的藝術形式有助于落實相關文件部署下的德育引領、學科融合、城鄉彌合、美育普及等要求。建設美育學科應該注意兼容、協調教育學與藝術學的評價系統,建設幼兒的美育學,更需要結合幼兒身心成長的規律。中山大學的吳嘉茵對“唯美派”畫家張書旂的美育路徑進行了探討,認為張書旂在藝術主題和藝術語言兩方面均具有唯美的特征,融傳統詩意與時代新風于一爐。
就其他藝術形式而言,電子科技大學的岳路鵬認為,在進行舞蹈美育時會把情感教育滲透其中,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者與學生的情感聯系,另一方面是因為舞蹈本身特有的情感屬性。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王興認為,文學經典對引導青年學生鑒賞美、健全人格、尋找人生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文學經典通過激發當代大學生謳歌真善美的能力,實現大學生自我形象正面認知塑造,開拓提升崇高人生境界等美育實踐路徑。東南大學的盧文超以德諾拉的音樂事件觀念為中心,探討了新藝術社會學視野中美育的諸種可能。杭州師范大學的梅嬌寅從質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數據,證明了創意舞蹈教學對促進學生身心成長方面的積極效果。東華理工大學的董超以“中國古代舞蹈史”“舞蹈概論”課程的教學設計為例,闡明在舞蹈理論的教學中應以多元化手段、多學科知識拓展學生的藝術素養,同時也從學理方面闡釋了選擇這些手段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必要性。大連醫科大學的劉路遙探索了當前醫學院校公共美育教育的形態與發展路徑,期望通過明確醫學生美育目標、優化美育培養方案、改革公共美育課程設置等方式,逐步實現醫學生全員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的構建機制。
在5月16日上午的閉幕式上,杜衛教授作了學術總結,并對青年學者提出了全面研讀文獻、重視中國傳統、協調人格教育和創造教育等殷切期待。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學者,這充分說明了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之下,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關注到美育,投入到美育學的研究之中。我國的美育學研究必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