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童星幼兒園 莫穎萍
劇場表演式的學習就是在項目活動中,兒童在一定的劇場情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初步的劇本藍本,以小組合作為方式,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積極主動地表現劇場活動。里面包含了兩個要素:劇本和表演。
當兒童確定人文藝術系列項目中的表演主題時,一定是圍繞一個劇本展開的,依托“劇本”為線索進行,從劇本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獨特發現,用自己的探究方式,編著屬于自己的劇本。大班孩子有一定的表演和合作能力,通過對原有劇本的認識和演繹,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延伸出可挖掘的表演點,豐富拓展表演的劇本,使項目活動有了更多的空間。
劇場表演是個綜合過程,需要服裝道具舞臺等的相互配合輝映。在長期的兒童反復表演演繹過程中,經過經驗準備和梳理,兒童為了滿足自身的表演效果,會進行各種經驗的整合。通過劇場表演式的學習,在劇場情境中加深對劇本的理解體驗,激發了幼兒對童話故事的不同表現方式,并綜合了語言、藝術、建構、合作等整體經驗的發展。
生活操作式學習是在項目活動中以生活場景體驗和模擬操作為學習觸手,重在兒童真實感受和操作經驗的積累,它的學習要素包含:模擬和操作。
生活操作式學習考慮到了食物是兒童生活中經常接觸并且非常熟悉的,所以以生活中常見食物的制作為出發點,嘗試用自己的探究方式去解決問題,呈現出具有生活操作特色的獨特產品。對于美食原先孩子們只知道吃,有了生活模擬式的探究,孩子們對各種美食有了更多的探究與發現,在操作過程中也會不斷地碰到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們還會制作出創意美食,美食有了更多的探究內涵。
在生活模擬式活動中,不僅僅是對美食的制作,孩子們還需要積累整合豐富的生活經驗,來呈現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生活操作式學習,我們重在貼近調動兒童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任務的驅動下,通過親身的體驗模擬操作,對材料進行加工,整合各領域的經驗來實現兒童的綜合發展。
種植養護式學習是指兒童依托于種植飼養活動,通過觀察記錄等手段,提升幼兒學習深度,它包含的學習要素有:養育和觀察。
兒童在自然科學系列項目活動中會有養護動植物的任務,積累養護方面的知識,通過關心生命的狀態,最終獲得對生命的感受和體驗。通過養育行為,他們可以實驗觀察發現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用各種適合的材料自主探究,解決養護項目中的問題。
基于觀察、飼養的項目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在活動中養成熱愛生活、愛護小動物的情感,同時培養兒童猜想、觀察、記錄等能力。
案例1:小兔子愛吃什么呢?
剛開始飼養小兔的時候,小朋友們好奇兔子喜歡吃什么,于是帶了一些他們認為兔子喜歡吃的東西來幼兒園,比如餅干、蘋果、果凍、面包、青菜等好多食物。可是這么多食物,怎么才能知道小兔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呢?孩子們商量,每天喂兩種,記下來,看看小兔到底喜歡吃什么。最后知道了,兔子不喜歡吃蘑菇和花菜這些蔬菜,喜歡吃水果和餅干、面包,但是不能多吃,最喜歡吃的就是青菜和蘿卜。
在飼養過程中,兒童通過自身的猜想、觀察、記錄、驗證,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和能力,豐富了自然科學系列項目活動的探究內容。
展館考證式學習是一種通過參觀展館,進行考證、比較、收集項目資料,豐富經驗的學習方式,它包含的學習要素有:陳列和演變。
陳列是項目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園內通過項目的探究布置陳列場景,演繹博物館情境,幼兒通過館內工作人員的社會性角色扮演,在表達中梳理博物館內容知識體系。
案例2:恐龍博物館
恐龍博物館是孩子們非常喜歡去的地方:“霸王龍嘴巴超級大,我都可以鉆到里面去,而且它的牙齒很尖很尖,碰一下會痛的。”“三角龍很大很大,而且它的身上有很多尖尖的地方。我可以騎到它的背上去。”……孩子們回到幼兒園根據自己的喜好分組探究不同的恐龍,還利用各種材料制作恐龍,最后幼兒園的恐龍博物館開張了……
兒童在博物館通過摸一摸、騎一騎,跟恐龍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并對恐龍有了新的認知。回到幼兒園,教師通過集體討論,讓全班幼兒闡述自己的發現,讓所有的觀點進行交匯碰撞,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恐龍經驗。在項目活動的分享階段,陳列展示也自然發展到了高潮。
以事物演變為研究資源和線索,以幼兒的驅動性問題為學習前提,通過對事物演變過程的了解,獲得與博物館內容相關的知識、經驗,并通過博物館游戲的方式呈現探究活動所得。從自然角的普通養蠶演變成了絲綢博物館的項目活動,探究的內容更有深度了,利用博物館的資源開展展館考證式的學習,使原先一些離兒童生活經驗較遠的內容,變得有理可依、有據可探。
工藝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基于傳統技藝傳承的學習方式,它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經過技能性的學習,來提升幼兒的學習深度,它包含的學習要素有:傳承和工藝。
項目活動是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幼兒如果能夠從小就接觸并了解民間藝術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視對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工作,甚至可以從中找到未來某一種民間文化的繼承人。
通過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親身體驗,在實踐、圖片、實物中,兒童加深了了解,增進了熱愛家鄉的文化認同感。
項目活動另一宗旨就是民間工藝的傳承,很多民間工藝實際上是非常需要耐力的,很多孩子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所以,這是一個鍛煉耐力的過程。當然,根據年齡段特點,教師可以將民間工藝中一些比較復雜的工序簡單化,換成兒童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引導。
在工藝體驗式學習中,不僅要有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兒童的體驗。民間工藝的學習中,兒童會遇到很多困難,有一些困難可以激發兒童對周邊事物的探究,比如使用怎樣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解決問題,這可以引發新一輪的探究學習。
走訪調查式學習是一種通過走訪實地,依據調查目的,補充經驗,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包含的學習要素有:走訪和分享。
項目活動中,幼兒經常需要走出幼兒園進行實地調查。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相關生活經驗表現自己的發現,能對地域周邊的事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行走式的調查,主要是進一步感知地域事物,兒童用自己的調查手段獲得新認知,將自己的調查成果帶回班級,以支持下一步的探究。
項目活動一般都極具地域關聯性,與周邊很多人員會有交集,所以在展示開放階段,可以邀請周邊人員參與甚至走出幼兒園進行行走式分享展示,走到哪里分享到哪里。在走訪分享式的學習中,兒童對于地域文化、事物、人員的探究是非常深刻靈動的,一次外出的教育契機即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三童項目課程中的這六種學習新路徑,緊緊圍繞三系列項目活動的內容展開,特質明顯路徑清晰,基于兒童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支持兒童的項目深度探究,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