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云 曹新江 張坤朋(安陽工學院教務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碑斀瘢R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劇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都需要依靠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各行各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2019年6月,新農科建設研討會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并提出了“開新路”“育新才”“樹新標”三大改革措施?!坝虏拧敝傅氖桥囵B卓越農林新才,要求高校農林教育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農林人才。高校農林專業作為培養高層次農林人才的主陣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創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并能夠取得良好創新業績或績效的人才。創新意識指的是崇尚創新、愿意創新并敢于創新的人才,創新行為指的是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創新型人才具有思維敏捷、善于發散思維、注重求變等特征,具有廣博和豐富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強烈的責任感。高校農林專業正是需要培養具有這些特征的卓越農林人才。
創新農林新才的培養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單靠學校教育無法完成,需要行業和社會的充分參與。受傳統教育教學和思維模式影響,當前高校農林專業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人才評價機制都重知識而輕實踐,嚴重影響了卓越農林新才的培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卓越農林新才的特點要求農林專業課程設置既要體現普通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又要充分考慮現代農業發展和涉農企業的崗位需求,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教材和課件要注重農業發展實例和農林行業新進展、新技術和新工藝應用等內容的介紹,體現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特色。但目前大多高校的人才培養依舊按照學術系統化、圍繞農科要求來進行,理論教學往往選用經典教材,教學內容與當前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相脫節,實踐教學大多按照傳統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來編排,缺乏創新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涉農企業和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結合不緊密,沒有突出“應用型”和“創新型”特色。
服務社會是高校基本的職能之一,新農科人才培養應立足于地方經濟發展,加強與地方農林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高校依托重大項目,與企業共建實驗實訓基地,一方面可以實現儀器設備和資源的優勢互補,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為高校實踐教學環節提供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目前高校農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封閉,沒有與相關領域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有的雖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沒有實現協作育人應有的效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碑斍案咝^r林專業的教學考評機制比較單一,對學生的評價過于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過程的動態監管。評價形式多以書面考核和畢業論文為主,這種考評機制更多的是對學生知識體系的考核,無法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個人潛力也無法掌握。
高校農林專業應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地方農林發展規劃和行業特點設置優勢學科,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安陽工學院作為工科特色突出的高等學校,歷來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學校立足于安陽地理位置和地方農林發展規劃,著力打造生物食品及農產品等農科專業集群,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卓越農林新才。
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應用型、創新型農林新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為適應學校實習基地建設需要,完善和健全實習基地的日常管理,安陽工學院著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共建實習基地,基地具有生物技術、遺傳育種、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藥應用等實驗室和田間試驗等實習場所。在基地管理方面,基地人員參與制定實習指導計劃,安排學生進行生產實訓、實習和頂崗實踐,按照不同專業安排學生深入企業崗位實踐,組織學生參觀和進行現場教學,了解熟悉崗位工作流程和具體工作任務。各個崗位委派工程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帶領學生對本專業所涉及的實例進行分析,了解專業的發展趨勢。此外,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職業責任心、紀律性、溝通表達、企業文化、團隊合作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實習結束后,聯合實習基地按學校提供的《實習成績評定表》做好每位學生的實習考核及評定工作,并參加學生的實習答辯。
高校農科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雙導師”制度,學校為每名學生設立了校內和校外兩位導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全日制教學和日常管理;校外“行業導師”一般由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或優秀管理人才擔任,主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引導學生形成解決實踐問題的新思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此外,學校定期邀請相關行業優秀技術人員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幫助廣大師生了解現代農林行業的發展現狀,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行業實際發展同步。
卓越農林新才培養要求學生首先要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增強自身創新意識;其次,通過努力學習學科專業知識,提升個人的創新能力;再次,將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投身到創新實踐中去。學校通過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挑戰杯”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類比賽和科技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積極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研究團隊,廣泛參與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活動,提升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
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需要創新人才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在學生評價方面,要改變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的評價模式,將過程評價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使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在教師評價方面,按照兼具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重點評價其職業素養、專業教學能力和技術技能,科學靈活地運用多種評價形式提高教師考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完善農林專業“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強化評價結果的激勵作用。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高校農林專業應適應國家新農科建設的大背景,緊跟新農科建設潮流,立足于現代農業發展新需求,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農林人才。通過創新辦學模式、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嚴格“雙導師制”、構建競賽式學科交流體系、考評方式多樣化等措施打造創新型農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