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由高速到中高速、由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以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因此,傳統的資源型地質勘查不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地質學和地球科學則需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拓寬服務領域,完成從行業中心位置向社會基礎位置的轉變(向科技體系的上游方向運動),以便更好地發揮對人類社會的基礎性作用。伴隨著地質學功能的轉變,與地質學相關的教育也應隨之進行改革和調整,在諸多問題之中,將地學文化納入教學體系,架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藝之間的橋梁,便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對地學文化的構成進行了梳理,并探討地學文化在地質學相關專業教育中的意義,以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地學文化以地球科學為主體,以包含在地學史、地學人物、地學思想、地學理論、地學事件、地學景觀中的精神文化現象為內容,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是人地關系在文化上的反映。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對地球上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石器的制造和應用標志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形成,并逐步進入文明時代,地學文化是在人類和自然的斗爭過程中產生的,遠古文明就是原始地學文化的初始狀態。礦物、巖石、礦產資源的逐步開發和應用,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社會形態也由原始社會經歷奴隸制社會而進入了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地學(或地質學)主要表現為礦物學和巖石學,可稱為古代地質學時期。近代地質學產生于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隨著產業革命中大工業對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而發展,推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地質學發展史上曾經歷100多年之久的“火成論”和“水成論”之間的爭論以及其后的“漸變論”和“災變論”之間的爭論,最終以“火成論”和“漸變論”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時期一般稱為地質學的革命時期,至19世紀30年代以后,地質學走上了常規發展道路。
地學文化一般包括寶玉石及其蘊藏的石文化和玉文化;自然景觀及其承載的文化系統,如“雄”“奇”“險”“秀”“幽”“曠”“野”等美學特征和對自然景觀的心理、心態、信念、觀念、思想等人文價值;地質遺跡及其所記錄的地球演化歷史,包括實物“檔案”、科學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因素。從本質上講,地學文化是物質和意識的有機統一體,不能將兩者分開,但是,為了研究和應用的方便,偏重于實物方面的地學文化可稱為物質層面地學文化或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偏重于意識方面的地學文化可稱為意識層面地學文化或地學文化的意識層面。
中國現代地質學雖然形成于地質學常規發展階段,但是半封建和半殖民的社會現實卻使中國的地質事業和地質學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常規化。中國地質學的發展最早源于洋務運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從聘請外國地質和礦業人才到在國內興辦地質礦產教育(1867年京師同文館開設地質礦務課目),從外國學者執教(1867年至1912年)到中國人自己辦教育(從1913年農商部地質研究所開始),無不浸透著“實業興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各方面的條件成熟時發展成了激勵一代又一代地質人為祖國的地質事業而奮斗的“地學精神”,因此,中國的地學文化除了國際上地學文化通常包含的物質和意識兩個層面的內容之外,有必要將已上升到信念的意識,即中國地學精神單獨列出。
中國地學精神正式形成于20世紀50和60年代的地質大發展時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地質學及其相關學科在人類社會和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涉及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因此,地質行業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國家安全;二是自1913年開始,地質教育一直由中國人自己主辦,使得愛國主義情懷在地質行業和地質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三是新中國建國初期(1951-1956年)對工農群眾和舊中國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大規模、深層次的政治思想改造,在全社會形成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四是新中國建設初期地質大發展階段(1949-1966年)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探的生產實踐。1983年在全國地質系統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將地質精神總結為“三光榮”精神,改革開放后逐步演變為“四特別”精神;1989年在李四光100周年誕辰之際,將老一輩地質學家的光榮傳統概括為“李四光”精神;1990年將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石油會戰的“大慶精神”高度概括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盡管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地學精神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這就是“愛國、求實、奉獻”。
在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上,除了傳統的寶玉石等實物產品形態外,非產品形態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包括地質遺跡、地質公園、營利性地質博物館和地質旅游景點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中國即以該計劃為契機,結合自世界工業化以來的全球環境變化問題,在全國開展地質遺跡景觀資源調查與評價,科學制訂地質遺跡保護方案,并以地質公園建設為平臺,將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生態環境養育、地質科學普及與發展旅游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結合起來,用以實現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自2000年至2019年已申請了39個世界地質公園,占全球總數的26.53%,分9批建立了219個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了近400個省級地質公園。近年來,伴隨著“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提出,對于數量上占主導地位,但卻達不到申報省級及以上地質公園標準的地質遺跡,提出了“地質文化村”的新理念,并已進行了7年試點工作。
在地學文化的意識層面上,依據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地學文化產品形態并逐步產業化。受地球科學啟發,以地球、地災、氣候、生物(如恐龍)為題材的電影及其相關產業鏈已在文化產業中占有較為突出的地位。而文化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加,以美國為例,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其中的地學文化產品,以科幻冒險影片《侏羅紀公園》為例,該影片改編自1990年邁克爾·克萊頓發表的同名小說,在上映的首周票房便高達8170萬美元,整個影片的全球票房超過9億美元。然而應運而生的包括玩具、動漫、書籍、游戲、服裝、紀念品等眾多類型在內的文化產品,均在其產業鏈條上創造了更為巨大的經濟價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學文化的產業化水平和文化作品的創造力、創新力明顯不足,與地學文化相關的影視、藝術、文學作品及其相關產業鏈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地學文化是地球科學的外延部分,在產業鏈中處于下游位置,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及相關專業教育中是新時代、新常態下地質學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以“愛國、求實、奉獻”為核心的中國地學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識的復合型地質人才的靈魂所在。在新時代、新常態下,地學精神中的愛國主要表現為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拓展地學服務領域,以創新為動力,以社會需求、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充分發揮地質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地學精神中的求實主要表現為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講求科學、求真務實、拒絕造假,同不正之風作堅決的斗爭;地學精神中的奉獻主要表現為豎立全局觀念,實事求是地處理各種利害沖突,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集體利益。
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特別是地質遺跡(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典型地質現象)和地質公園(以地質遺跡為核心,集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學文化和開發旅游資源為一體),如能在地質學相關專業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可以使學生迅速而直觀地掌握有關地質現象并了解相關的地學文化,有利于建立包括核心專業知識、主要應用領域和外延文化在內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增強學生立足本專業,面向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進入社會后學非所用的現象發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地學文化的意識層面,特別是以地學文化為基礎的文學、文藝、影視產品及其產業鏈,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地學知識和人文精神在個體上的統一,有利于培養既有豐富專業知識、又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促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之間的有機融合。
課程思政是大學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關鍵途徑,即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學生有正確的政治立場,端正的態度和科學的觀點,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三觀塑造和發展夯實基礎。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地學文化在專業知識傳授和政治思想教育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地學精神、物質層面和意識層面全方位地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與相關的專業知識、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聯系起來,既全面系統地傳授了專業知識,又生動活潑地對學生的三觀進行了影響和塑造。將地學文化融于課程思政之中是地質學及相關學科實施課程思政的一大優勢,反過來,課程思政的實施又為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及相關學科教學中提供了一個最為有效的途徑。
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及相關學科教學中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加和,而是具有內在聯系的相關知識的深度融合,是將核心的地球科學專業知識、傳統的礦產資源和地質工程領域的應用知識、新型的面向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知識、各層面的地學文化(地學精神、物質層面和意識層面)和不同的社會科學及文學藝術有機地統一起來,其關注的焦點是各個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演化和轉化以及對不同條件的整體響應。因此,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及相關學科教學中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即是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講授整裝的、系統化的知識,而不是由各學科簡單組裝的零散的知識,即關注內在關系的整裝化知識。
中國的地質教育從一開始就特別注重地質實習,以1913年至1916年的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為例,3年學制中各類地質實習共計11次,合計106天,而當時英國有關學校的地質實習僅2周。這種注重地質實習、面向生產實際(教育、生產、科研三結合的地質學教育模式始創于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大學地質學系),著重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作風一直貫穿于我國的地質學教學之中,在抗日戰爭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各學校地質學專業的師生堅持仍然利用假期進行地質調查和研究,新中國成立后更是逐步形成了立足行業的地質學教育模式。在新時代新常態下,地質學及地球科學的服務領域發生了大的變化,但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在教學中應一如既往地繼承和發揚注重野外和生產實習的優良傳統。對于地學文化來說也是如此,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學生更親近自然、貼近現場,具有與室內完全不同的學習感受,同時師生長期同行、同吃、同住、同學、同研,極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潛移默化,具有常規室內課堂教育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
新時代新常態下,地質學及地球科學的應用面臨著由傳統的礦產資源領域向新型的自然資源領域的轉換,地學文化及其產業化正在逐步形成,并且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與之對應的是地質學和地球科學的教育也面臨著由立足行業到面向社會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中,伴隨著地質學和地球科學而產生的地學文化作為外展部分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結合我國地質行業和地質學教育的發展特點,地學文化可分為地學精神、物質層面和意識層面三個方面。以“愛國、求實、奉獻”為核心的中國地學精神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識的復合型地質人才的靈魂所在;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對于拓展思路,進行整裝化知識傳授具有重要意義;地學文化的意識層面則可以增強學生立足本專業,面向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地學文化納入地質學及地球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主要有:將地學文化融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之中、向學生傳授包括內涵和外延在內的系統化和整裝化知識以及加強野外地質和生產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