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凌 (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文化育人作為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十八大首次將立德樹人寫入報告,十九大將其列入重要論述,這些都充分表明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必須深化立德樹人理念,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接力奮斗。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講究情操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社會上不文明和缺乏公德的行為屢見不鮮,諸如風景區刻字留念、打罵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等。國家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匯集而成,個人缺乏公德,長此以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受到蔓延影響。因此立德樹人的首要就是引導人們明德,將傳統美德、社會公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當中,真正讓公德深入人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現今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越來越容易,但學而不思卻成為一種常態,因為知識獲取的渠道越多、越直接、越便捷,就越容易省略中間思考的過程,從而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眼高手的現象,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必須具備善于思考的能力,主動思考學業上的問題、前進的方向,運用所學所長克服困難,在思考中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向,真正做到學以潤身、付諸實踐。
體育既能強身健體,同時還包含著育人精神。一方面,現代孩子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受到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普遍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下滑嚴重。另一方面,體育精神嚴重缺失,期望成功、追求勝利,無法接受失敗、承受能力差,導致不少學生對未來失去信心、對人生充滿懷疑。體育既重在鍛煉身體,更重在磨礪人的品質。既要敢于挑戰、勇于追求勝利,也要敢于承受失敗、直面短板弱項,努力爭取屬于自己的成功,這就是體育的育人精神。人生的道路不會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和磨礪等著我們,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道:“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2]學會接納失敗,總結教訓,就是在使自己的思想與外界客觀規律相符合,繼而發揮百折不撓、善作善成的精神,最終取得勝利。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充分表明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要提高審美能力。過去人民講求效率,在秋天落葉繽紛之際追求落葉不落地,如今北京、武漢等許多地方開始緩掃落葉,讓大家欣賞秋天落葉之美。但是,追求美好生活,還要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的持續發展,取之有道才能用之不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3]要從自身做起,養成垃圾分類、杜絕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推崇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逐步扎根人們心中,那么美好生活就不再是夢想。
文化育人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必須做到育人方向不偏、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4]大學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必須立足國情和實際,堅持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形勢、準確辨別是非、正確認識自身責任,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育人過程中,在青年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青年學生用實際行動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青年學生書寫好人生的每一筆,確保育人方向不移、航跡不偏。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的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5]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作為教師,自己先要自信,才能讓學生更加自信,在教育教學上如果自己不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而要求學生做到,那么教育就會淪為空談。更要在自信的基礎上,努力傳播思想文化,像云南麗江貧困大山里的女校長張桂梅一樣,用守望點亮女學生的生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航行燈塔,承擔起引路人的責任。此外,還要健全教師考核與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的職業定力和職業榮譽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感,在評比中納入師德考核的相關內容,確保教育者陣地不失。
“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思想根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6]學生在家庭中成長、在學校中成才,德育始終伴隨其中,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要重視德育,從傳統優秀文化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到嚴謹的家訓家風,以身作則、樹立典范,用身教言傳使學生從小在德育的氛圍感染下塑造良好品行。老師作為靈魂工程師,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熏陶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泰山積土壤成其大、河海匯細流就其深”的堅持中夯實品德根基,在潛移默化中培塑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深深扎根,人文素養水平不斷提升,從而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立德樹人,要著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把時代精神、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教育當中,發揮思政課移動課堂的功能,從理論維度與實踐深度進一步切己體察,使學生喜聞樂見,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必須充分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把握地方文化色彩,結合本土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對于社會敏感點、思想困惑點和時事理論熱點的關注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把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注,讓理論知識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引導學生探索、辨析和研討實際問題,讓思政課更有溫度和深度。既改變思政課枯燥無味的局面,又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時代精神內涵豐富,尤其是語言文字、文化發展史、醫學史,以及大學精神、時代精神,和改革開放、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成就等,對現代各專業課程教學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要在專業課程理論及應用領域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和歷史文化的資源庫,展現中國改革開放、科技創新成就的案例庫,凝練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信息庫,使傳統文化、時代精神等與專業教育水乳交融,真正在其中汲取養分和精華,烙上中國特色的價值取向和成就印記。
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移動課堂的功能,定期組織參觀見學、尋根溯源,帶領學生走紅軍路、吃紅軍飯,體會“風雨浸衣骨頭硬,野菜充饑志越堅”的理想信念和斗爭精神,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理解革命先輩的創業付出,進而牢固樹立其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奮斗的信念。此外,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對照反省自身的不足,找準定位、瞄準方向,厘清自身的責任使命,化學而思、學而信為學而行,用現實行動向著社會主義建設、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