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第六十五中學 高福生
對于教育,學校管理者應該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闡述、自己的路徑,更為重要的是具有對教育愿景的向往和對于愿景的規劃能力。那么如何規劃學校愿景,如何提升學校愿景的規劃能力,本文在此簡單闡述。
教育的愿景應體現國家的意志,根植于學校的實際,著眼于生命成長的需要,教育不是眼前的茍且,而要追尋教育的詩和遠方。
學校愿景的規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必須明確把“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育的戰略任務。
我曾提出學校的愿景是“建設一所有素養的學校,培育智圓行方的現代公民”。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都離不開“人”這個核心,教育思想的確立必須基于“人”的發展。人通過受教育后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他人,這樣的教育思想才是有價值的。基礎教育階段是各種素養和潛能的發展關鍵期,基于國家和社會發展、人才成長的需要,我提出的愿景之一是“建設一所有素養的學?!?。學校是教師、學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當身處其中的教師、學生、家長都充滿了素養教育的符號,那么學校最終也會成為一所有氣息、有靈魂、有素養的學校。
現在在青島第六十五中學,我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締造文化的校園、思想的教師、尚德的學生”的目標,最終的愿景是“讓每一個生命全面而自由地生長”。生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匯聚,而不是工業化的產物。正如《道德經》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讓每個生命全面而自由地生長,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對教育之道的遵循。全校師生圍繞著這樣的愿景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所以說學校的愿景規劃是基于歷史、基于當下、基于未來、基于發展的需求。
個體愿景規劃對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能否成功地預見未來至關重要。人生若沒有方向,到哪里都是逃離。孩子發展過程中我反復詮釋三個效應,即羅森塔爾效應、自證預言效應、馬太效應,并將它們連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成長的軌跡。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愿景,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自證預言效應指人會按已知的預言去行事。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會朝向更好的目標發展,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有這樣的預言,最后就會形成馬太效應。這三個心理學概念可以連在一起,首先是羅森塔爾效應的運用,要給孩子以正確的心理暗示:他能行。孩子得到了正確的暗示后,會有一個自證的預言:我行,那我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確立自我的目標。這是內在的一種自我激發。有了這些暗示之后,讓一個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有不斷前進的心理體驗,這是馬太效應的要義,也是一個鳳凰涅槃的蛻變。這種成長模式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構建積極的心理,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這種模式的建立要有一個個體的愿景,才會引領著他走向未來。
有了愿景的規劃,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在實踐的層面去落實。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學校沒有文化就沒有后勁和底蘊。學校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并且讓每一個師生員工認同并踐行這種文化。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積淀和精神氣質,是所有師生約定俗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根植于內心的精神氣質,是一所學校發展中不斷地追求的精神力量。厘清學校的文化脈絡,厚植學校文化,就是愿景構建的過程。
有這樣的一個觀點:關系就是生活,生活即是關系。教育也必然處在關系中,在這里有干群關系、師師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家校關系,以及與社會的關系等。只有讓各種關系和諧地發展才會煥發出教育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1.干群關系
干群關系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校長,校長的定位應突出為引領。校長的行為即學校的行為,處事方式即學校處事的方式。其他所有行政干部的精神面貌和素養,直接決定了學校的風氣和前行的動力。讓每一個領導在自己的崗位上能夠充分詮釋自己崗位的魅力,專注成長和引領,更加注重自身素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2.師師關系
現在的教師個性突出,能力很強,要想在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就要倡導個性的展示,不拘泥于死板和教條主義,一所學校的發展需要個性的教師、個性的思想,有了這種個性學校才會春色滿園,桃李芬芳。
3.師生關系
教育者應該帶著滿腔的愛心、耐心和細心去開展教育,創造和諧友愛的教書育人的環境,不斷學習,以高超的智慧解決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就是師生在相互照耀、相互玉成中,彼此挖掘、提升、創造和實現生命價值的過程。
4.生生關系
生生關系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為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小組合作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針對不同學生我們成立了不同的小組,來指導學生的培優或者是托底工作,讓好的學生更好、差的學生能跟上。在生生關系中我們倡導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涵蓋了學生成長中的方方面面,如在班級文化建設上我們需要讓孩子們動手動腦,班徽、班旗、班歌、班訓、班規等創意設計,以及班級的文化建設、精神提煉,讓每個孩子參與其中。
5.家校關系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完全的生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緊密配合,這是現在教育的優勢和趨勢,學校必須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界限,才有教育的最大發展。教育是一個學術的中心,一個學習的中心,一個生命成長的中心,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愿景的實現最終是呈現在一個個孩子的身上,他們就是學校的愿景,那么如何去做,就要關注生命成長,關注學習狀態,關注習慣養成,關注情緒變化。
1.關注生命成長
我們在施教的過程中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一生的成長,而不是只是影響他們的某一個階段。落實到教育的過程中,一是要關注學生的全部,而不單是成績、做人的態度、品德的教育才是最為重要的,在學習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和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品德和學習的能力,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2.關注學習是否真正地發生
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發生,需要我們去創造更好的環境和空間,這樣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創造者。如在班級設計的環節,達到為學生、為學習而設計,一個教室的設計和氛圍的達成,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校的每一個時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犯錯的空間,是一種優質學習的方式,雖然它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3.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
很多東西我們知道要學習和借鑒,往往到了具體的環境卻缺少堅持的力量。一種思維習慣養成后便很難改變,其實我們需要另一種思維,養成改變習慣的習慣。養成改變習慣的習慣,不僅是看到我們所習慣的東西,還要不斷去創造新的體驗,這樣才能養成拋棄舊思想、形成新思想的習慣。
4.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
我們在日常的管理中只關注行為本身,對行為進行獎賞或懲罰。表層的獎與罰的效應暫時可見,而導致行為背后的情緒問題或是心理問題卻并不能看見。當我們面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應該關注行為背后的東西,他的生長環境、生存空間、家庭影響、成長經歷,這些都是行為發生的真實根源。只有這樣的關注,才會更好地面對一個生命整體。
學校愿景,是校長心中的殿堂,也是學校所有人心中的殿堂。有了殿堂,就有了學校發展的藍圖;有了路徑,工作就有了抓手,將這一切化成所有人的自覺行動,愿景就會變成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