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德勝學校 王 凌
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在此目標下,根據高三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確定“管理情緒”的內容。
教師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其作用在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幫助和指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經驗并引導學生從直接經驗中學習。學習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和知識構建的基礎上的。
心理學家大衛·庫伯認為學習不是內容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從而創造知識的過程,包括:(1)實際經歷和體驗;(2)觀察和反思;(3)抽象概念和歸納的形成;(4)在新環境中測試新概念的含義。讓學生在體驗中想學、會學、學好,最終達到會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時間生物學認為,生物體乃至植物體的生命隨晝夜交替、四時更迭周期性運動,揭示出生理活動的周期性節律,如晝夜節律和人體三節律等,人們若違反自然規律,會給身心帶來不良后果。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即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癥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后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并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并帶來新的體驗(F)。
1.認知目標:使學生明確什么是情緒、人有哪些情緒。
2.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悟管理好情緒是每一個社會人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通過積極情緒的傳染,讓身邊的人也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
3.技能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游戲體驗、冥想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自身情緒的內在認知,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
1.活動重點: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管理情緒,即察覺情緒—認知情緒—調節情緒。
2.活動難點:讓學生了解調節情緒的方法并熟練運用。
3.應對方法: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通過情境教學法,運用心理游戲、冥想、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感受,增強實效性。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活動體驗中認知感悟管理情緒的積極意義,逐步擁有更多積極的情緒。
1.“同心同德”游戲
師:邀請18 位同學參加游戲,平均分成兩組進行PK;請兩組同學各圍成一個大圓圈,交叉手牽隔壁同學的手,然后通過繞圈的方式解開手結,最終形成一個無結的圓圈;中途不能松開手;贏的小組有獎勵。
師:游戲過程中,是否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
生1:開始時興致勃勃,很想解開手結,但嘗試繞了多次仍然沒有解開來時會氣餒,想放棄。但看到其他同學仍在堅持時,不禁又得到了力量,情緒又高漲起來,繼而帶著不服輸的信念直至最后。
生2:活動過程中一直都興致高昂,當看到同組有同學不耐煩時,會主動去鼓勵他們,尤其是看到他們因自己的鼓勵而重新投入時,心情更加愉悅。
師:不同的同學在同一活動中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同一個人的情緒體驗也會有變化,這些情緒體驗都是真實的。
2.導入課題
師:什么是情緒?
師: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基本的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同學們在高三的備考過程中,由于學習生活比較單一,考試次數增多,容易出現焦慮或抑郁等負性情緒,若我們學會管理情緒,即察覺情緒—認知情緒—調節情緒,會有助于我們的學習及人際關系。
設計意圖:借用“同心同德”游戲的體驗,讓學生明白不同的人在同一活動中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而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與此同時,通過與其他同學情緒的比較,能夠幫助學生覺察自身情緒的內在認知。
1.觀賞視頻片段并討論
師:為何要管理情緒?先讓我們來觀賞視頻《心靈捕手》片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師:視頻中的主角因突發且過度的情緒導致行為失控,產生了襲警等嚴重的不良行為。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緒體驗,若不去主動察覺、認知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放任它則容易失控。
2.學生討論并用漫畫表達
師:對于高三學生來說,哪些情緒需要調節?請大家用漫畫形式進行表達。
3.補充其他影響情緒的原因
師:為何喜劇演員,如“憨豆先生”和“星爺”容易罹患抑郁癥?喜劇演員因職業要求而長期扮演喜劇角色,自身不注意調節情緒而罹患抑郁癥。所以大家要明晰長期違背自然規律的情緒體驗,也容易導致情緒失控。
師:影響情緒的原因還有其他自然因素,如晝夜規律和人體三節律。晝夜節律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形成的,導致有睡眠—覺醒周期。所以人們應該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如果偏差太大,容易引發某些疾病,影響情緒。高三學生經常熬夜復習,長期將影響生物鐘,容易引發情緒問題。
三節律是人體的智力、情緒、體力的周期,這三種周期存在明顯的盛衰起伏,如若人體三節律運行在高潮時,則表現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緒樂觀,記憶力、理解力強,相反,三節律運行在臨界或低潮期,會表現耐力下降,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健忘走神。倘若大家沒有認識到自己身處情緒低潮期,一味地擔心恐慌,將會影響備考狀態。所以,這些放任、失控或長期不自主等不良的情緒皆要主動調節。
設計意圖:通過視覺化情緒失控的場景及喜劇演員因不注意情緒的自然規律沒有及時干預情緒而罹患抑郁癥的真實個案,讓學生明白主動干預情緒的重要性。用漫畫表達也是一種視覺化的表達,讓學生接納情緒的真實存在。
1.冥想活動
師:請同學們閉上雙眼,在音樂中冥想2—3 件近期自己覺得成功的事件,越詳細越好。
2.小組內分享
生:回憶自己成功事件會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積極和美好,這種感覺很棒。
3.深入探討前后情緒的變化
師:請同學們回憶并比較,自己在冥想活動前后情緒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冥想后的情緒會更加積極美好,這就是一種積極的調節情緒的方法。今后大家可以準備一些冥想音樂,在音樂背景下做冥想練習,長此以往,大家的情緒會變得積極且穩定,人也會變得更加自信。
設計意圖:通過積極冥想的體驗及學生個人前后情緒的比對,讓學生增強積極情緒的體驗感,并發現調節情緒方法容易獲取,喚醒學生自發探尋更多調節情緒的方法的意識。
1.小組合作分享討論
師:請各小組同學在組內分享平時所用的調節情緒的方法,相互參考借鑒,或許還會有新的啟發。
2.選取部分小組展示成果
師:大家討論分享的成果都很好,老師再向大家分享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即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癥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后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并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并帶來新的體驗(F)。
師:請同學們學以致用,結合近期發生的其中一件影響情緒的事件,全組同學結合治療技術(REBT)方法嘗試調節情緒。
師:同學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利用情緒的自我調節來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在積極的情緒下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油!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間的分享,讓學生在同伴的成功方法中找到借鑒之處,教師的專業補充也能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有信心在今后的高強度備考中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干預自身的負性情緒,保持積極狀態。
本次團體輔導活動針對高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情緒”作為主題,能有效幫助高三學子保持良好的備考心態,助力高考。在活動中,我采取了游戲體驗、小組討論和分享感受等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認知自身的情緒,培養學生察覺和認知情緒,掌握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和技能。這一設計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