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第一小學 趙 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運用好課堂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新課程理念影響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質疑為切入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體驗者、分享者、實踐者。提問是促使學生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日常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改進課堂提問策略,值得小學數學教師深思。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有的教師重視課堂提問設計,但準備不夠充分。設計提問較為隨意,且問題很瑣碎、繁雜,提出的問題過于公式化,不具備思考價值,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大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以記憶、理解為主,提出的問題水平較低,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提問設計只體現了數學學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應用,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教學工作的首位是傳播數學思想、方法,其次是傳授知識。數學知識固然重要,但數學思想、方法、思維使學生終身受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發展其數學思維。這就需要教師以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為基礎,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逆向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其數學素養。
經調查發現,有部分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停頓三秒鐘左右。大多數教師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是一兩秒鐘,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馬上回答,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導致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即使有想法、思路,但觀點不是很成熟,不能深層次地思考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回答內容很簡短,有難度的問題由于學生思考時間短,導致學生思維不連貫。
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大部分問題,并不是班級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回答。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偏愛讓學習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回答,難度不大或知識點的形式有變化,可以讓舉手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全班學生回答,教師一般不會讓不舉手或學習差、能力差的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很少在回答形式上費精力,一般就是教師問個別學生或全班學生回答,很少采用搶答、必答(全班學生把自己的答案寫在紙條上)等形式。
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給出的評價主要是以鼓勵為主,但重復最多的是“真棒”“很好”“不錯”等籠統性評語。沒有新穎、有創意的激勵性評語,主要原因是教師這方面語言匱乏。當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出現錯誤或回答不全面時,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對于班級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也是很少引導。有的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有的教師只是給出對與錯的評價。教師忽視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理念對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有直接的影響,是教師對教學理念認識的重要體現,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情感、行為、態度起決定作用。有的教師將教學理念劃分為兩部分:理論與操作,認為理論是操作的基礎,操作是對理論知識的實踐,理論層面上的教學理念有自身的教學經驗、他人的經驗教訓、教學理論知識等,教師將這些吸收、內化,作為自己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生為本”,要以學生發展為教學重點,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悟,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科學、合理、有價值,要注重培養學生質疑、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就目前教師的隊伍來說,有的教師對新的教學理念中部分理論理解不到位,這就造成操作與理論相脫節的現象。有的教師感覺實際做起來和自己預想的存在差異,因為操作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種情況。有的教師只認識新教學理念、新課程表層知識,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理解教材知識即可,提問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手段而已,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促進其發展,提升其能力,沒有把課堂提問、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培養學生思維結合在一起。有的教師課后也有反思,但缺少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中的反思,在教學中對課堂提問也很重視,意識不到自己在提問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職業素養包含的內容很多,主要有教育思想、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小學數學教師的整體水平在提高,本科生在師資隊伍中占一定比例,教師的總體教學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課堂提問環節,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不是很深入、透徹、精準,致使在課堂提問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提問有效性大打折扣。專業知識有待提升,對小學數學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點理解不到位,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致使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啟發性、目的性、針對性,針對某一知識點提出的問題不能做到適度拓展,也就不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不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數學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并不難,但是簡單的數學知識如果缺乏某些方式、方法的引導,小學生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師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學生記憶,這就需要教師應了解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學習。
要做到課堂提問有實效、科學、有價值,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主體意識,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經常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提出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教師要提升自身素養要做到以下幾點:深入研讀新課標,把握課改方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課標,深入解讀新課標的內涵。新課標中要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間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總結教學經驗,并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的過程,同時也是改進教學的一種方式。教學反思具有實踐性,可促進教學理念的優化、調整。教學反思切實有效需要教育理論為基礎。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要做到與時俱進,在不斷實踐、反思中改進、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
學習、借鑒優秀教師的經驗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多參與教師間的聽評課與學術交流研討,搭建交流平臺,便于教師之間交流、探究課堂提問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對策,通過網絡觀摩名師教學視頻及專家講座,讀一些有關教育及心理方面的著作,提升教師自身的素養。
1.層次性原則
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形象、具體,隨著年級的增加向抽象思維發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提問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問題應由易到難,逐步引導他們的思維向深層次發展。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問題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或教師的引導能自行、合作解決。當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意識,認為通過思考、合作能解決問題時,他們的思維最為活躍、敏捷。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有一定的層次性,前一個問題是為后一個問題服務的,前面的問題是為解決后面的問題奠定基礎的,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
2.開放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目的是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深入探究,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主動探究,最終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提升。為了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選一些開放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堂提問教學并非是多么新穎的教學模式,但是提問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務必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基礎,結合教輔資料等教學資源豐富提問的內容和形式。單一的提問形式會導致學生們的審美疲勞。課堂提問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這并非是教師或學生單方面努力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的,在學生的配合下實現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的質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