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宏 (江蘇如皋中學)
國家教委頒布的德育大綱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傳統的德育中,教師常常采用說服教育、榜樣教育、確立規范等方法,習慣于讓學生遵照自己的指令去做事,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學效果不好。針對此問題,教師要避免直接說教灌輸,應采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培養陽光少年。
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首先要構筑無形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心境促使下積極、主動、有創造性地展開活動,這樣能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潛隱性原則。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課堂活動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活動中,避免長期單調枯燥的學習讓學生產生焦慮、煩惱,促使學生更快樂地學習,并熱愛生活。
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夠良好,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學習不夠主動,且存在“讀書無用”的錯誤想法。針對這種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了有趣的互助學習活動,相互交流學習方法。每名學生都要思考自己最擅長的是什么,是否有新穎高效的學習方法,然后嘗試寫出介紹性的文字,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若學生對某種學習法感興趣,就可以進入相應的學習小組,學習這種學習方法。每名學生最多可以參加三個學習小組,但是不規定各個學習小組的人數。最后看看誰能更好地掌握各種學習方法,哪一位學生吸引的同伴更多,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的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興趣,且將良好的學習心態滲透到活動中,有助于學生在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提高。
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促使他們樂于和他人進行交流,遇到問題時也主動向他人求教,并勤于幫助他人,這樣學生的心態更健康。
不少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對他人的關愛不足,且有部分學生還會阻撓家長生二胎,認為家長可能因此不愛自己。針對此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團隊合作活動中,在“假如我有一個弟妹”這個主題活動中進行協作,思考如何給弟妹換尿布,哄其睡覺,給其沖奶粉等。同時教師還將正確的家庭觀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有一個弟弟妹妹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才能團結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同時,學生也在和同伴展開團隊合作的過程中認識到該如何和諧相處。學生遇到了一些矛盾,教師則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才能協調矛盾,如有的學生爭論誰的任務比較重、比較難。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要在分工的同時進行合作,既要獨立工作,又要相互幫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適當地體現出自己的主導性,要積極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設置相關的班本課程,這樣就能結合學生的學情加以引導,滿足學生的發展渴望。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看看學生迫切想要了解什么,喜歡什么,對什么問題感到困擾,然后圍繞這些心理教育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引導,展開專題活動,從而促使學生有所提高。
在設計班本課程時,教師觀察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他們近期出現了哪些不良心理。如教師發現由于圣誕節臨近,所以不少學生都融入節日活動中,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了如指掌,但是對中國傳統節日卻知之甚少。針對此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中西節日大PK”的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分別說說有哪些西方節日,又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然后還要說說它們各自有什么風俗習慣,并嘗試從中挖掘出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如有學生提出:“圣誕節和圣誕老人有關,圣誕節還有擺放圣誕樹等風俗習慣。”同樣,也有學生提出了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信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我們有吃粽子、劃龍舟等風俗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認識到要了解外國文化,但是也不能忽視并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中學生一般都比較活潑,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的活動中,讓學生將有矛盾的問題表演出來,引發思考,促使其分析該如何處理。心理輔導課程不僅是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參與到情景劇的表演中,進而形成共識,掌握行為規范。
班級中有不少學生和同桌的關系不太好,甚至為誰占的桌子更多等瑣碎的小問題爭吵。針對這種問題,教師設計了相應的班本課件,引導學生參與到“同桌,我想對你說”的主題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編寫劇本,將自己和同桌出現的矛盾展現出來,然后由大家展開討論,說說該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有學生提出:“我發現我們和同桌之間的矛盾,其實都是一些小問題,大家如果能相互謙讓一些就好了。”還有學生提出:“我脾氣不好,總是喜歡和同桌拌嘴,我覺得以后要改一改這樣的壞毛病了。”在互動討論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試圖調整自己的心理。教師則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拓展開來,思考在對待其他同學和其他人時,又要以怎樣的姿態面對,如何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在表演情景劇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活躍氣氛,更要引導學生結合情景劇進行思考,說說其中的各個角色孰是孰非,并對照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進行思考,說說有什么啟迪。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心理教育也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不斷引導,還需要借助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這樣才能體現出整體性原則,促使學生在三維網絡中得到提高。教師首先要聯動學生家庭,指導家長改變教育觀念,不僅重視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并引導他們知行合一,在實際生活中關心學生的心理成長。
不少學生對長輩缺少尊敬,要引導家長思考如何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并推薦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和親情、尊老有關的繪本讀物。同時教師還指導學生家長如何和孩子進行互動。如在家中吃飯時,可以主動關心一下飯菜是否合老人的胃口,并引導孩子也注意這些問題。又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家庭氛圍變得更為和諧,孩子也會變得更尊老敬老。
教師要利用微信等平臺積極聯系學生家長,并積極和他們進行交流、反饋,不僅要指導學生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還要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心理輔導方法。這樣才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在構筑三維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時,教師也要積極聯系學生所住的社區,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社區實踐活動中,這樣學生就能更加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也能勇于承擔責任,共同營造健康文明的社區大環境。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垃圾分類,從我開始”這個主題,參與到社區實踐活動中。首先,學生要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了解小區垃圾桶的位置、每天開放的時間和垃圾分類的具體方法。其次,學生要嘗試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中,如結合分類方法編寫宣傳語、兒歌等,在小區廣播中展現出來。最后,教師還聯系社區工作人員,適當安排學生參與到監督垃圾分類的工作中。學生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值班,看看小區居民是否做到了垃圾分類,并對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勸阻。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是建設小區的一份子,創建美好家園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生會更主動地關心小區的各種問題,并出謀劃策,為更好地創設文明小區而努力。
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是避免了直接灌輸教育,而采用慢慢滲透的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結合在一起,并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這樣就能促使教師采用更柔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有助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解決心理問題,進而得以成長,成為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