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偉 李健新 (江蘇連云港市贛榆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面向殘疾兒童,承擔著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的責任。2021 年3 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因此,社會各界應積極為特殊兒童提供就學機會,從而提升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了讓這些學生以后正常融入社會生活,教師需要強化德育工作,使其具備良好品質。
和正常兒童一樣,智障兒童很容易受到周圍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校園環(huán)境是學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外在表現(xiàn),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是一本隱藏的德育課程,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因此,文化陣地的建設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和學生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非常重要。
校園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具有長期性和無聲性。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使每個特殊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受到熏陶,學??梢越M織教師認真系統(tǒng)地分析學校校園設施,并根據(jù)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宗旨,從藝術角度在校園和班級內部開展“和諧校園,根植夢想”的活動。在班級內設置“仁、信”的掛畫,一方面提醒教師要懷有仁愛之心,另一方面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在教室四周布置“微笑、快樂、學習、知識、收獲、希望、夢想”的字畫,以此鼓勵學生微笑面對生活,快樂每一天,努力學習,未來終會收獲希望和夢想。此外,在學生生活場所還可以設置與“勤儉、節(jié)約、文明、禮貌”相關的掛畫或者類似主題的漫畫。通過這些設置,可以顯著優(yōu)化人文環(huán)境,進而有助于對學生的文化熏陶。
校園環(huán)境是育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其關鍵是長期性。它的影響對象不僅是學生和老師,也應包括管理者。因此,在推動特殊教育發(fā)展的路上,學校管理者也應非常重視良好校園環(huán)境的整體營造,提升環(huán)境的影響力。
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具有計劃性和目標性,班會是一種具有組織、計劃和明確目標的課堂活動。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積極與主題班會緊密結合。為了讓主題班會實現(xiàn)德育教學的目的,讓學生未來盡量可以適應社會,每一次主題班會的內容可以積極與當前一些熱點社會現(xiàn)象,且對學生思想和行為有重要影響的話題緊密結合。
為了增強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可以召開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會。首先,教師日常認真觀察學生在內務、教室清潔、公共區(qū)域清潔時的表現(xiàn),必要時先開展一次勞動競賽,讓學生積極踴躍表現(xiàn)自我;其次,教師用手機、照相機甚至攝像機捕捉學生在勞動中的精彩鏡頭,盡量涉及每一名學生;再次,教師將這些資源整理到多媒體中,背景顏色盡量靚麗豐富;最后,教師在主題班會上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圖文并茂地真實講述學生的表現(xiàn)。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會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認可感到自豪,進而學生通過主題班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感受到積極勞動的正能量。
學生心理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正能量的。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不可忽視的核心部分。主題班會形式開展德育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并以此為突破口,積極發(fā)現(xiàn)、糾正學生不健康的行為和思想,化解和疏導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實現(xiàn)德育的全面系統(tǒng)化。
課外活動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分辨是非、真?zhèn)?、善惡的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不但可以培養(yǎng)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感情,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團結互助、愛科學、愛勞動、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等品德。
班級可以開展《給爸爸或者媽媽的一封信》小短文征文比賽活動。為了讓活動更能體現(xiàn)德育的意義,需要詳細制定活動步驟。首先,可以借助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給出家長的日常特寫,如父母在外辛苦工作的短視頻,父母送孩子到學校后離校時偷偷流眼淚的照片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父母偉大的愛子之情。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寫一封信,這里需要考慮學生的特殊性,方法盡量具體一些。最后,教師挑選出一些好的作品,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此外,還可以基于活動期間大家的日常表現(xiàn),進行一些物質或者精神上的鼓勵。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學生不僅懂得感恩,同時幫助大家懂得如何回饋這份感恩之情。
系列活動的組織開展必須考慮特殊學校的特殊性以及活動的目的性。特殊性在于活動的難易程度以及活動指導細節(jié)的把控;目的性在于必須以改變學生不良心理和行為為核心,并兼顧全面性,避免個別學生由于無法參加活動而影響其情緒。
規(guī)章制度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效方法,合理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幫助班級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科學化管理。規(guī)章制度是客觀反映班級整體組織形式、核心管理模式以及師生理念和追求的內容。因此,建立并完善切實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有效約束和引導學生向自我管理方向發(fā)展。
為了培養(yǎng)智障兒童敢于擔責、學會自我管理的行為和意識,班級可以制定“星級小標兵”評選辦法,每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星級評價,并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學生,讓學生據(jù)此進行自我評價,并積極向榜樣學習。為了讓智障兒童獲得良好的自信心,需要對他們的一些活動表現(xiàn)進行積極評價,以提高覆蓋面為改善目的,可以在原班級評獎辦法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特意增加活動種類和頻次,同時給予物質獎勵。以增強學生文明意識為目的,班級可以制定“文明行為評價及獎勵制度”,一方面明確考核項目、具體要求以及評價標準,另一方面明確具體獎勵范圍和辦法,并及時給予獎勵。
特殊學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意味全部特殊。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可以參考正常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還需要根據(jù)班級自身情況適當修正。此外,班級還需要根據(jù)學校德育發(fā)展的需求,適時地修正或補充一些規(guī)章制度,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規(guī)章制度進行自我管理的意識。
對于智障兒童,融入現(xiàn)實社會是必然結果,如何融入就成為家長、教師和學生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智障兒童融入社會,不僅需要這些兒童明白具體要做的事情,還要明白應該承擔的責任。但實際社會環(huán)境中,智障兒童面對的不僅是將來工作崗位的挑戰(zhàn),還有來自于社會正常成員的歧視,這些都造成了智障人群心理的壓力,進而產生逃避的本能反應。所以,智障兒童應多參與社會實踐,從而逐漸適應社會的壓力,并且敢于擔責。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為老人獻愛心。在活動之前,教師要求學生提前準備賀詞、唱歌或者舞蹈等節(jié)目。在前往敬老院的路上,學生顯得很興奮和激動,因為他們成為可以幫助別人的人。學生為老人表演完節(jié)目后,得到了敬老院的爺爺奶奶不遺余力的贊美。學生還力所能及帶老人散步,陪他們聊天。學生說,他們就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也喜歡講年輕時候的故事和光輝歷史,他們會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明白該如何思考問題。對智障兒童和老人來說,也許最重要的不是智力成長,而是相互對彼此的肯定和贊美,在良好和諧的氛圍中,智障兒童更能理解什么樣的人是社會需要的人,心靈得到美化,情操得到陶冶。
智障兒童參與社會實踐,不僅能明白“責任”的重要性,同時能明白“希望、快樂、學習、微笑和收獲”的內涵。學生快樂成長,逐漸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也能為社會提供一定的力量,盡一份責任,同時也能在壓力和責任的驅使下,適應工作、適應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在義務教育中起著特殊且重要的作用。特殊學生的不特殊在于未來必然要面向社會,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圍繞著引導幫助學生培養(yǎng)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核心目標開展德育教學和管理活動。需要指出的是,特殊學校及班主任的能力必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完成自身任務的同時,應積極倡導社會和政府參與進來,進一步提升德育效果,實現(xiàn)學生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