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榮 尹小小 黃芳萍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江西宜春 331200)
-關注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策劃 本刊編輯部 主持人 滿令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因此,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發展的必經過程與必然選擇。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振興鄉村的“地基”,鄉村的振興、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本刊密切關注鄉村振興的推進過程,從不同角度探討鄉村振興及鄉村教育的方法及意義,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反復強調“農業農村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要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1]。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把開發人力資本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這一指導思想及2035年的目標任務,要求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江西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專設“人才支撐”一章,為全省全面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我國鄉村實現振興最重要的資源。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但人才問題始終是“瓶頸”。鄉村發展不充分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體制導致“三農”人才資源匱乏,人才資源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單向流向城鎮,農村勞動力總量過剩與職業農民短缺、人才缺失并存。大量調查表明,與大規模優質農村勞務轉移就業相對應,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已經轉換成以留守老人、婦女為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兼業化明顯,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問題及由此導致的“誰來種地”已成為嚴重問題。顯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的年齡、知識、技能結構已不能適應當前我國農村現代化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新形勢發展要求。著力解決鄉村振興對能夠真心幫助農民、有能力幫助解決農村發展中的人才渴求與人才嚴重短缺之間的矛盾,加快人才向農村流動的速度,培養一大批“一懂兩愛”“三農”合格人才和工作隊伍,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推進鄉村振興,即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其中產業振興是基礎,人才振興是支撐,文化振興是靈魂,生態振興是底色,組織振興是保障,它們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人才振興重在穩定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科學地推進五個振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要以人才振興為重點,進而在產業、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方面取得全面突破。為此,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和鄉土人才(如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另一方面,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引來人才、用更加優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機制善用人才[2]。
毫無疑問,沒有“三農”人才,先進的農業技術便難以生根,就不可能有農業現代化;沒有“三農”人才,先進的農村治理和發展理念難以貫徹落實,也不可能實現農村現代化。當前,要一手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手抓“招才引鳳”,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興業。
1.培養農業科研人才。農業科學技術對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才能有效促進科技進步,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2.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要以充實一線、強化服務為重點,以實施“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基層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為方向,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
3.培養實用人才。懂農業,方能知輕重;愛農村,方能守初心。加快培育職業農民,要強化黨政主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社會參與等,組織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加快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合作社帶頭人、社區精英、生產能手、示范戶,以及家庭農場主、農村經紀人、村級信息員、全科農技員等)。
1.引進高端人才。引進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高端人才來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如以“鄉愁”為紐帶,充分挖掘在外地的關心家鄉建設、有志服務家鄉發展的人才,發揮其人脈、資金、研學、管理、信息渠道等優勢,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橋梁、智力引進的媒介、推動發展的外援;如以項目、基地、特聘崗位等為載體,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縣校、鎮校、村校合作,深度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聯合科技研發、課題攻關,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尤其要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科技服務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2.善用“返鄉人才”。鼓勵和引導人才到鄉村奉獻才智。要鼓勵和推進城市離退休科技、衛生等人才通過咨詢服務等形式到鄉村發揮余熱,鼓勵和動員廣大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工作或提供服務,鼓勵和扶持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群體返鄉創業。
3.發揮“新鄉賢”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要“積極發揮新鄉賢的作用”,體現了新時代背景下“鄉賢”所承載的新價值。有研究表明,城里人向鄉村流動的“逆城市化”初現端倪,未來將有這幾類人下鄉:新告老還鄉者或回鄉的新鄉賢、返鄉養老與創業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城市人到鄉村養老和從事鄉村產業經營、海外華僑同胞尋根回鄉[3]。要抓住“逆城市化”人口回流機遇,順應正在升溫的“新回鄉運動”,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歡迎鄉賢回歸,實現人才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
1.感情留人。要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做好“筑巢引鳳”工作,創造條件吸引、留住更多的非本土、非鄉村人才參與鄉村建設。
2.事業留人。當前,伴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升級、互聯網技術普及、“城市病”問題凸顯,智慧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農村各種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農村正成為一片大有可為的創業天地,農業成為有前景的產業,農民成為更有吸引力的職業。
3.待遇留人。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服務機制,落實人才引進專項編制,出臺人才引進特殊補貼、創業支持等支持政策和住房、醫療、子女就學、配偶就業、政務服務等配套服務政策,同時要把鄉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著力提升人才競爭力,增強人才吸引力,讓他們在鄉村創業順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