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裘山山
闊別20多年,表哥的樣子讓我吃了一驚:黑黑矮矮、胡子拉碴的老農模樣。但就是這個人,卻讓我非常佩服和敬重。
他是我大姨的兒子,大姨家孩子多,他初中一畢業就沒再讀書,直接去父親所在的鄉村學校做了老師。做老師時,他看到學校的上下課鈴是由人工操作的,如果負責的人忘記或者看錯時間,就會提早或延誤上課和下課。他就琢磨了一個小發明,是定時的電鈴,40分鐘一到就響鈴下課,10分鐘一到又響鈴上課,學校馬上采用了。父母每次提起他必說3個字:真聰明!
不過,這還不是我佩服他的原因,因為聰明的人很多。
1977年,高考一恢復,初中畢業的他馬上報名參加,并且考上了,不料因為大姨的所謂“歷史問題”被刷了下來。那個時候“文革”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他一氣之下不再去考,娶妻生子過日子。那時改革開放之門剛打開,他就承包了隊里的魚塘。他在魚塘上搭葡萄架,為魚塘遮陰;在魚塘四周種菜,把魚塘里的淤泥撈起來當肥料;又用菜上和葡萄上的小蟲子喂魚,充分利用了生物鏈。退休在家的大姨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父子倆吃大苦、耐大勞,他們家很快便成了縣里的第一個萬元戶。
可聰明又能吃苦的人也很多啊,這也不是我佩服他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他們一家紅紅火火勤勞致富時,表哥的妻子突然病倒了。表嫂得的是一種罕見的病,氣管里長了一個瘤子,如果不及時做手術的話性命難保。當地醫院的技術不行,必須去上海。他當機立斷,將魚塘、葡萄架通通抵押,然后取出所有存款,讓剛上初中的大兒子休學一年照顧菜地,把小兒子托付給父母,自己便一個人帶著妻子去了上海,幾近傾家蕩產。慶幸的是,妻子的手術很成功,好好地活到現在。
從上海回到家鄉后,他決意從頭開始。他看中了村子外面的一片河灘。河灘上除了砂石還是砂石,但他勇敢地與政府簽下了20年的承包合同,他要在這荒蕪的河灘上建一個現代化的養魚場。
兒子回到學校繼續讀書,表哥的老父親仍是他的重要伙伴,還有母親,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他們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在河灘上挖魚塘,然后引水養魚。其中的辛苦,我無法想象和描述。魚塘挖了一個又一個,年年都在增加。就這么著,一直干到他們的養魚場成為那一帶最大的養魚場。
在艱苦創業的同時,他還將兩個兒子培養成才:大兒子今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小兒子也即將獲得英國某大學的學士學位。但我說的“培養成才”還不止這些,而是他的兒子每次從英國回家度假時,會馬上跟他一起下地干活兒,跟養魚場的普通工人沒兩樣。
如今50多歲的他,依然每天在魚塘里忙活,辛苦并快樂著。和我一起去的朋友感嘆說,我表哥的目光是睿智的、自信的、從容的。我說是的,他是一個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并且活得精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