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俊紅
根植于吳文化沃土的無錫市泰伯實驗幼兒園,長期致力于吳文化特色教育的研究。在“開放的教育、流動的課程”課程建設理念引領下,運用自然生態理論,以室內自然材料、園所自然環境和周邊人文生態資源為背景,引領幼兒親近自然,走向田野,通過觀摩、遠足、實踐等方式,開展田野學習活動,引領幼兒現場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進一步完善“吳韻·自然”課程體系。
我們依托區域化游戲活動場域,圍繞“吳韻·自然”的課程建構,通過學習、審議、觀摩、研討等活動,對區域游戲進行主題式重構。
從內容上全面調整,力求高度契合主題內容。在“吳韻·自然”課程框架下,我們對原有主題進行園本化重構,力圖使主題活動內容更加契合幼兒的當下需要。例如,在春學期,建構“伯瀆春色”“泰幼一夏”“吳地人們的工作”“再見了,泰幼”等主題,在游戲化情境中引領幼兒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從性能上逐步優化,力求有效利用自然材料。在區域游戲推進中,我們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主題,建立以自然材料為主的班級資源庫,兼顧高低結構材料的有效利用。在“伯瀆春色”主題實施過程中,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搜集吳地春天的植物類資源,豐富區域游戲內容。
從后期再利用方面配套,力求更方便快捷。我們通過區域材料資源素材庫的建立,將材料按主題實施的邏輯分類建立目錄,通過實物照片、材料制作視頻、材料使用影音等方式,不斷豐富資源素材庫內容。資源素材庫的建立為班級教師主題區域活動的實施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儲備,引領幼兒深度學習。
戶外游戲活動是幼兒園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自由探索、主動建構,使認知和情感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拓展幼兒游戲空間,在“吳韻·自然”的課程建構過程中創設“泰幼小鎮”游戲場,再現生活化的集市場景。在“泰幼小鎮”創設過程中,充分聽取幼兒的需求,師幼共同商量將“滴滴車行、加油站、休閑小站、開心農場”確定為“小鎮”里本階段的游戲項目。經營中的“泰幼小鎮”熱鬧有序,幼兒沉浸在其中。
我們結合自然教育理念,開展“自然氧吧”游戲場建設,充分利用戶外自然資源,將語言區、科學區、美工區等區域由室內轉向室外,力求每個角落都煥發生命力,促進幼兒的探索向深度進發。“自然氧吧”學習區創設相對固定的戶外各領域區域,有戶外美工區、科學區、表演區、音樂區等區域。在游戲推進的過程中,師幼不斷建設資源庫,以滿足活動的需要。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成長的重要指標。探索主題式社會性游戲,為幼兒園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建立有效聯系。我們結合吳地文化生活場景,探索以節日等重要生活節點活動為依托的主題式廊道社會性游戲。
創設主題情境。以學期為周期創設廊道社會性游戲基本場景,將廊道創設了16 個游戲場景。每個班級重點創設兩個游戲場景。正常情況下開展混班游戲,疫情背景下開展班級輪轉游戲。例如,在“歡歡喜喜鴻山年”主題活動中,我們創設“鴻山集市”廊道游戲:在泰幼走廊里開設一個具有吳文化韻味、鴻山地方特色的小型集市賣場。這里有很多鴻山當地的特色店鋪,游客可以自由出入。這樣的游戲場景將吳地過年的習俗以游戲的方式呈現給幼兒。
探索活動模式。在學期為周期創設廊道社會性游戲基本場景基礎上,開展與班級主題活動相契合同時兼顧時令節氣和傳統節日等要素相關聯的活動,逐步推進游戲進程。例如,春學期主要探索以清明節和端午節為例的主題式廊道游戲,將吳地傳統文化和幼兒的學習有機融合,為幼兒的游戲活動與現實生活打開有效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