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
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傳統文化的發展空間遭到了非常顯著的壓縮。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也開始充分重視傳統文化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傳承發展,同時還推動傳統文化元素在我國各類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全面融入。在音樂藝術作品中,也實現了很多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音樂藝術變得非常飽滿,具有較為突出的藝術內涵[1]。而本文所研究的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就融入了比較豐富的民族藝術元素,可以較好展現鋼琴作品的藝術內涵,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長遠發展。
劉曉耕是云南本土作曲家,一生的藝術歷程非常豐富,對于音樂藝術也有獨到的見解。劉曉耕在音樂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將云南少數民族元素跟西方作曲技法較好的聯動在一起,實現了音樂作品的融合,使得大部分音樂作品都具有較為顯著的民族音樂藝術文化特色,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也不例外[2]。《撒尼幻想曲》創作于20 世紀80 年代,在維持撒尼音樂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引入了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實現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作品與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較好凸顯了鋼琴音色的特點,同時還展現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獨特韻味。
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具有非常突出的藝術價值,這里也結合作品的音樂內涵和創作方式進行全面分析。一方面,這部鋼琴作品全面貫徹了中西結合的相關理念,實現了我國本土鋼琴音樂作品的創新。特別是拉格萊姆節奏、西方變音體系等元素的融入,使得整部鋼琴作品的現代化氣息更加顯著。另一方面,這部鋼琴作品引入了云南民族音樂藝術元素,實現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要素在社會環境中的廣泛傳播,這也跟當前我國弘揚傳統文化的相關戰略有較高的契合度。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傳統音樂藝術逐步沒落的情況下,融入民族音樂藝術進行新時代背景下的音樂創作,也是傳統民族音樂未來實現傳承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也提供了民族音樂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式與途徑,具有非常突出的藝術價值。
《撒尼幻想曲》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作品,主要分為呈現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這里也結合《撒尼幻想曲》的實際情況,全面展示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
第一,引子(第1-13 小節)。這個模塊是整部樂曲的起始階段,主要使用了織體與主題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主題動機音型。通過引子部分的渲染,使得這部音樂作品在起始階段就可以營造較好的情感氛圍。除此之外,劉曉耕在引子部分的節拍設計方面,也使用了2/4 和9/6 的交替設計,集中凸顯了現代作曲技法在我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
第二,呈現部(第14-74 小節)。這個模塊是由主部、連接部和副部組成。其中主部是由三個重復材料組成,使得音樂情緒變得更加濃烈。在連接部分方面,則僅僅使用了4 個小節,快速完成了音樂的推進。副部音樂結構跟主部基本類似,但在調式、節奏、節拍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展開部(第75-137 小節)。這個部分主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音樂結構方面,則通過整合主部和副部的兩個小節形成動機,并使用高八度重復一次,然后進入低八度。這也使得整個展開部范圍內最具有戲劇性和矛盾性的一點,同時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部分。這個模塊使用了很多技法,比如模進、邊走、倒影等。
第四,再現部(第138-164 小節)。這部分內容為呈現部的再現,但去除了副部,只留下主部。在主部再現設計方面,僅僅調整可伴奏音型。比如第一段落右手聲部維持高八度,但左手則調整為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伴奏音型。這種設計方式也使得主題再現的音樂內容可以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也使主部音樂在這個部分可以展現獨特的音樂情緒。
第五,尾部(第165-184 小節)。這部分內容可以對整部音樂作品進行較好的總結與概括,綜合展現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對于《撒尼幻想曲》作品來說,尾部引入了主部主題倒影和連接部主題上行三度模進等方式,使尾部音樂內容可以實現跟呈現部的相互呼應,具有更加顯著的音樂成效。
在演奏一部音樂作品之前,應該先把控好音樂作品的風格,立足于風格內涵明確情感要素,最終促使音樂演奏成功[3]。因此這里也需要對《撒尼幻想曲》的音樂風格進行全面分析,更好地了解這部音樂作品潛在的音樂動機。《撒尼幻想曲》具有非常顯著的云南音樂藝術文化特色,同時創作者本身也是云南本土人員。因此這里也需要結合云南音樂藝術風格,針對這部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探索。
一方面,撒尼是云南彝族的分支,同時撒尼人具有善良勇敢、熱情好客等各類品質,這些品質也直接融入了民族音樂藝術作品中,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中也有較為顯著的體現。比如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中就展現了撒尼人熱烈起舞的音樂情感和場景,使整個音樂作品變得更具藝術風情。
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包含的音樂藝術元素比較復雜,因此在進行演奏活動的時候也需要關注多個方面的內容,才能夠充分保證這部鋼琴作品能夠演奏成功。下面也結合實踐演奏活動,對于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的演奏活動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1.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
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第29小節處,出現了主旋律的變奏,同時在音樂樂譜中也顯示staccato 的提示。根據這個提示,演奏者應該維持連續的十六音符旋律,最終可以帶來輕快和連貫的表現效果。在彈奏的時候,演奏者需要保持每一個音符都非常干凈與清晰,不能出現連音的情況。這也需要演奏者使用手臂帶動手腕,并維持手指輕輕落鍵的方式,在觸鍵以后不要把手指停留在鍵底,迅速抬起并彈下一個音。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一定要保持自身手指的靈活性,避免手指快速跳動的過程中出現彈錯音等問題。在平時練習的時候,演奏者可以考慮先單獨練習左手和右手,等到自己完全熟練以后再進行合手練習。在速度控制上,也可以先慢速練習,等到自己完全掌握技巧以后再適當提高速度。
2.連音演奏技巧
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中,連音彈奏也是非常常見的,可以較好提高音符的圓滑性和連貫性,并著重突出音樂重音。劉曉耕在創作《撒尼幻想曲》的時候,使用了連音技法來展現撒尼民族舞蹈的獨特節奏,最終呈現出了一群撒尼人踩著鼓點跳舞的音樂場景。在具體進行連音彈奏的時候,應該充分重視“落-提”技巧的體現。在彈奏第一個音的時候,演奏者的雙臂應該自由下落,并將手臂的力量轉移到手指上。在落下第一個音的時候,手指不要離開鍵底,直到第二個音彈出以后,演奏者才能夠提起手指。等到第二音也彈完以后,手臂帶動手腕將手指向上抬。這個演奏過程應該保持較高的流暢性,使音樂演奏具有靈活的律動感。
3.八度的控制
八度演奏技巧是鋼琴演奏過程中最難控制的內容,同時也直接決定了演奏者進行鋼琴作品演奏的最終成果。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中,一共出現了兩次八度彈奏,同時彈奏速度也非常快,能夠較好展現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與氣勢。對于彈奏者來說,應該在彈奏八度的時候,放松自己的肩部和手部,并將力量集中到指尖。在彈奏過程中,演奏者的手指移動幅度應該盡量減少,保證彈奏的精準性與順暢性[4]。
4.節奏控制
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中,存在非常多的切分節奏,使得強弱拍發生了位置變化。這種音樂設計使鋼琴演奏出來的音符更像鼓點,帶來了非常強烈的節奏感。但切分節奏的演奏是非常復雜的,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演奏者在進行演奏之前,也應該先明確各個重音的位置和音符大小,并使用身體感知音樂作品的節奏,最終使得鋼琴彈奏活動可以變得更加靈活。
5.踏板的使用
在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的樂譜中,并沒有進行踏板標記。這也說明了劉曉耕先生希望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靈活使用踏板。由于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具有非常強的節奏感,因此在使用踏板的時候,演奏者就不應該太拖沓,并且最好將踏板都踩到重音上,就可以較好地強化鼓點的音效。再比如說,音樂演奏到高潮的時候,演奏者可以考慮維持較長的踏板,使鋼琴演奏的音響效果保持最大。
綜合來看,劉曉耕鋼琴作品《撒尼幻想曲》較好地融入了云南民族音樂藝術文化,同時也引入了西方音樂技法,使這部音樂作品具有非常顯著的藝術價值。這部鋼琴音樂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奏鳴曲,曲式結構也比較規范。在演奏這部音樂作品的時候,需要演奏者充分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同時還要關注音樂作品中的連音、節奏、顫音等元素,融入自身的情感思想,使鋼琴演奏活動可以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