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侶
音樂表演是音樂藝術現場演出的一種形式,由于是即時演出,表演者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會直接影響最終的表演效果。針對當前表演者的心理變化,要提出平衡情緒的相應措施,掌握情緒變化的內因和外因,從而更好地達成音樂表演的平衡。
不論是演奏會、音樂劇還是戲劇表達形式,在表演之中都會存在體驗派以及表現派的演出模式,這兩種派系的體制構成了不同的表演方式,兩者的論點集中在音樂表演時表演者是否能夠投入真摯的情感,與作品內容達成一致,以表演者的身份帶動音樂作品自身的情感變化,從而促使更多人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意味。
從體驗派的角度來看,好的音樂表演作品在使得觀眾動容之前,需要先讓表演者感動,以自身為立足點和媒介去感染觀眾。而表現派則是將重點放在作品上,表示作品的內容已經足夠撼動觀眾,因此在音樂表演中主要的方式就是全心全意地詮釋作品中的內容,而不是將自己作為音樂藝術表達的核心。這兩種派別無論是在表現形式、表達方式以及整體強化模式的基礎上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在針對作品的分析以及訓練模式上,體驗派會研究作者生平、作曲目的、歷史文化背景等知識內容;而表現派則是要融會貫通整個作品,注重作品的演繹與詮釋,研究樂譜中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情緒[1]。
由于音樂作品本身的演奏是即時性且不可見的,因此想象是貫穿在整個音樂表演之中最關鍵的心理性影響因素,表演者必須通過想象的模式豐富音樂作品的內容,將其中的情感、意境以及情緒變化逐步演繹出來。如果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缺乏必要的想象,就很容易產生平淡且不具有感染觀眾的能力。
表演者的表現形式就像是利用音符以及節奏來書寫,就如同寫作中的比喻或者擬人手法,借豐富的想象力實現象征性的表達理念,保障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將全部的想象投射在音樂表達上。如果表演者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想象力,那么就可以以更加情感豐沛的方式將音樂作品呈現給觀眾,觀眾也能達到音樂層面的共鳴,從而保證整體作品演出成功。
想象力對于音樂表達有著直觀的效果,因此音樂表演者也非常重視想象力的培養,不論是演唱還是演奏,都要以置身其中的感受進行音樂的抒發和表達。表演者通過豐富作曲家的作品,利用音樂形式將情感傳遞給大眾,通過想象創作場景形成全面性的情感體驗,保障觀眾、音樂模式與演奏者之間存在相互共鳴的關系。表演者如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表現力,就需要探索自身想象力[2]。
直覺本身是一種感性思維,不受邏輯以及規范的束縛,是一種直觀的情感思維模式。直覺往往比邏輯性內容更加敏銳,而直覺一般都是反映在肢體動作上的,其中音樂表演者最為推崇的就是樂感。能夠以音樂作為載體、直覺作為連接體會到音樂本身的美感,對于音樂表演者來說能夠以直抒胸臆的模式展示自己的音樂水平,以達到音樂中美的境界。
在音樂表演中焦慮是較為常見的,尤其是面對大型演出時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焦慮。演出焦慮主要是指代在演出之前產生的心理層面的焦慮以及畏懼,對舞臺產生恐懼心理。這種問題主要來源于現場觀眾以及攝影設備,表演者由于怕自身的即時性表演出現差錯而導致演出不連貫,由此產生對音樂表演的恐懼心理,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進行演出。音樂表演者產生交流的原因有所差別,表現出來的形式也會存在差異性。一部分表演者會在表演中焦躁不安,容易造成演奏或者演唱上的失誤,出現這種問題的表演者非常多,不少剛剛步入音樂表演殿堂的藝術家都會有這樣的情緒變化。
在表演者進行對音樂作品的詮釋和表現時,需要深入理解作品內容、發展歷程、編寫概要以及歷任演奏或演唱者,雖然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在面對現場表演時還是容易出現退縮心理,會令表演者沉溺在害怕的情緒當中不敢參與音樂表演,使得音樂表演產生中斷,影響表演者的正常演出發揮。退縮心理同時也會導致表演者逐步喪失對登臺演出的積極性,挫敗表演者的表現欲,不利于音樂表演的順利開展[3]。
對于一般的音樂表演者來說,在表演過程中很容易由于細枝末節的問題產生嚴重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微妙的后果。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僅是依賴于表演者的經驗以及技藝而表達出來的,其中還蘊涵了情感上的連結,因此表演者必須全情投入,便顯出真摯的喜怒哀樂。
在進行音樂表演時,要注意表演者本身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要審視表演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在保障表演完整性以及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基礎上,提升音樂表演的效果與演出質量。
音樂表演心理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寬泛,涉及了音樂感知能力、自身表演才能以及感知能力等,這些需要在接受正規音樂教育過程中打下堅實基礎,是音樂表演中最需要重視的問題。在進行音樂表演時,要注意除了調節情緒之外對于表演心理演出者需要有相關知識儲備。學習音樂表演的心理形成以及演變過程,能夠幫助表演者正視自身心理問題,通過正確的調節,有效排解不良的情緒,快速投入到音樂現場表演當中,能以較為積極的心態和表演狀態進行發揮。
在音樂心理學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心理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要重視當前音樂表演者整體的狀態,表演者需要具備對表演的重視以及良好的自我認知。在表演過程中能夠決定演出狀態的主要就是表演上的認知展示。
表演人員在獲得相關心理知識的基礎上,也需要兼顧自身的修養發展,調整表演的情緒,激發演出的斗志與激情,促使正向積極的情緒成為演出的主基調,避免可能產生的畏縮或者恐懼心理,有效調整心態,提升音樂表演效果[4]。
面對音樂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思想包袱,要針對不同的表演者和演出的內容進行態度層面的調整。比較常見的幾種態度類型分別是嚴肅認真的、樂觀積極的、娛樂至死的以及消極退縮的。針對不同的表演要選取不同的態度呈現,最終表演的成果也會呈現不一樣的舞臺效果。
端正的音樂態度能夠保障表演者在演出前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同時認真地進行前期的排練與合作的磨合工作,抓緊每一次表演機會,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舞臺實力。音樂表演者需要對在場的工作人員以及觀眾負責,因此要以更加正向的心態面對表演,以求在音樂表演過程中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
音樂表演過程中演出者的自信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保有充足的信心,在面對未知的表演現場情況才能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音樂表演對于表演者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音樂技藝的展示,同時也是表演者挑戰自我、樹立自信心的基礎,在每一場表演中累積的自信能夠切實反映在下一場音樂表演之中,促使表演者能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演出舞臺。
要增強表演者的自信心,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表演開始之前表演者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演奏技藝以及排練方面下足夠的功夫,以此為基礎保障現場演出能有高水平的發揮,在表演之前要進行反復的舞臺確認以及樂器、音響、燈光、站位等各個方面進行排演,反復練習以求保障現場音樂表演的質量,從而有效提升表演者自身對演出的信心。
另一方面,演出者要針對自己的情況調整情緒,由于音樂表演會受到外部環境、演出者內心承受力以及身體狀況等多方面的影響,任何的變數都可能引發表演者不同的情緒展現,因此在表演時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注意起伏變化的原因,根據情緒狀態調整對待演出的方式,從而使得整體的音樂表演能夠發揮出自身的音樂才華[5]。
音樂表演除了要關注音樂本身以及表演者的表現力之外,還需要重視融合演出中的實踐活動。一部分表演者在參與音樂表演之所以心理狀態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參與音樂表演的次數較少、沒能獲取足夠的表演經驗、實踐較少,因此無法克服音樂表演中產生的恐懼心理。在針對音樂表演進行心理調整時也可以將參與到更多音樂表演作為尋求經驗積累,提升自身心理素養的模式。
音樂表演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大部分的表演者都會經歷,這是一個臨場發揮與心態調整之間的平衡關系,是不能盲目逃避的問題,要深入了解音樂表演的流程、細節、自身需要做好的演出部分,認真而準確處理所要面對的心理壓力以及逃避情緒,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調整。
音樂表演是即時性的演出,因此表演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心態,以此為前提提升整場音樂表演的效果,保障音樂演奏水平的穩定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