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聚亨路小學 吉亞璐
隨著課程改革的大力開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方式。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優化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數學知識融入相應的情境之中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將數學知識以生活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將其簡化為數學算式,在分析、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解題思路,學會獨立思考,增強其在學習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在講解《除法》時,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分文具”的情境,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負責向同學們分發文具。教師先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解答,如:“將20根鉛筆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位同學分幾根?”“共有80 塊橡皮,每個班平均分20 塊,一共可以分幾個班?”接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思考、列式和計算的,讓學生理清思路,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之中相互出題,可以是分玩具、水果、零食等,自由發揮即可,但每個人都要嘗試提問和回答,培養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創造能力。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預習環節中記錄自己不懂的內容,這樣在課堂聽課時會更有目的性,將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理解進行對比,及時改進自身不足。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復習時擺脫課本,在腦海中回想一遍知識的構架,嘗試自己總結重點。另外,教師要注重教學變式,讓學生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提高解題能力。
比如,在講解《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先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讓學生邊學邊思考,試著完成課本上的內容填空。在正式上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帶入本班或本校的真實情況,如:“咱們班有女生x人,男生比女生多3 人,那么有男生多少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這種直觀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迅速答出用x+3 表示男生人數,用x+3+x表示總人數。接著教師再逐漸增加問題難度,通過改變條件,將答案變成含有乘法、除法的式子,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這樣既有趣,效果也更好。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比如富有趣味性的數學游戲,學生在游戲中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營造游戲氛圍,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官,成功吸引其注意力,讓學生專注于課堂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比如,在講解《平移和旋轉》時,教師先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各種圖形和物體平移、旋轉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時也能很快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概念與方法。接著,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競賽,各組拿出每天使用的鉛筆、尺子等物品,將鉛筆放在課桌的左下角,由教師說出指令“先向右平移5cm,再向上平移3cm,最后順時針旋轉45°”,各組在做平移與旋轉活動時不能使用其他工具,只能目測,組員之間可以相互商量,1 分鐘之后可以用尺子和量角器進行測量并匯報結果,比一比哪組最接近準確結果。學生興致都很高,做完一組指令后紛紛要求再試一次,教學效果顯著。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的課程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各方面能力,如運算能力、合作能力、應用能力等。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入數學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數學學習充滿趣味,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