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南新小學 凌珍花
邏輯思維包括歸納、總結、推理、分析等基本的數學能力,這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方法。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讓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幫助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效率。
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不過由于他們并沒有接觸過“邏輯思維”的概念,所以并沒有這一方面的意識,為了幫助他們增強已經萌發的“邏輯思維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讓他們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長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所以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舊知來探究新知,首先,教師拿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模具”,并且提問:能不能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接著,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在此之間,教師主要做的工作是維持班級秩序,盡量不要破壞學生的討論活動,給予他們足夠的探究空間。當學生在交流討論的時候,要不斷地分析、推理,根據舊知總結新知,這無疑很好地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無論什么時候,“鼓勵性”的語言總是能夠給人更多的動力。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肯定學生的探究成果,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與學生交流。
以五年級上冊《小數加法和減法》為例,教師正式開始新課的時候,可以先出幾道練習題:45+5,4.5+5;55-23,5.5-2.3;50-25,5-2.5。設計題目的時候主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一道“整數的加法和減法”,一道類似的“小數加法或減法”。接著,讓學生自由探究黑板上的題目,并且想辦法得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能夠借助已學知識推導出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方法,那么教師自然要給予鼓勵;如果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小心陷入誤區,無法得出正確答案,教師也不能使用“批評性”的語言與學生交流,要鼓勵學生,并且慢慢引導他們得出正確答案。利用“鼓勵性”語言進行教學,能夠最大程度地給予學生信心。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對于他們來說,有趣的教學活動比枯燥的書本內容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組織有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交流,幫助他們養成邏輯思維意識,進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入教學活動,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這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糾正誤區,讓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球的反彈高度》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節實踐活動課,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分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進來。首先,教師提出本節活動課的目的:測量反彈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測量同一種球在不同下落高度的反彈高度;測量不同的球在同一下落高度的反彈高度。接著,教師將班上學生分成5 人小組,讓學生自由分配小組中的任務,例如測量、計數、實驗等。在學生進行活動的時候,教師除了維持班級的秩序之外,還要盡量加入學生的活動中,與他們一起交流討論,并且糾正學生在活動中的一些誤區,讓他們順利完成這次探究活動。
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邏輯思維,要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讓他們自由探究新知識。當學生的探究結果有些差錯之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避免打消他們的學習熱情。當然,借助合適的教學內容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是幫助學生增強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