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南園學校 張 璐
所謂數感,是指人對于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或者感悟,這種理解可以讓人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運用靈活的方法作出正確的數學判斷,提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其實“數感”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對“數”所形成的感覺或者感悟,和語文教育中的語感如出一轍,是一種不斷積累得來的核心素養。當下,小學生的數感有所欠缺,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數感進行培養有重要意義。只有讓小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形成強烈的數感,才能更好地激發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小學生的數感比較弱,他們對于數字、數的聯系并不是非常了解,計算時常常會出現加減搞錯、忘記進位和借位、不會估算等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心算、估算和珠算等計算方式進行計算,增強學生數感,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選擇計算方法,重組數字,而且要遵守運算規則。多重計算方式的應用會刺激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不停地思考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強化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教師可以采用估算或珠算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借助題目發展學生的數感。比如:一套卡通書有13 本,每本32 元,買下這套卡通書,需要多少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得出估算結果。在估算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13 和32有沒有相近的數字?相近的數字通過乘法運算得出的結果是什么?估算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討論估算結果是比準確結果小還是大,最后讓學生根據得出的估算結果仔細計算,和估算結果進行比較,檢查是否出錯。同樣,在珠算和心算中,教師教給學生基本的運算法則,讓學生在實際題目中找尋規則。如計算327-49+18,可以通過心算將原式變為327+18-49,通過計算,所得答案相同。心算和珠算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感。
課堂教學側重于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銜接。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11 版) 》中指出:“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 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與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學生數感的提高離不開生活經驗。教師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數學知識和生活參照之間的聯系,選擇合適的參照物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感知不熟悉的數量,發展數感。
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這一節課時,在基礎知識點講解之后,教師讓全班學生做一個對比性的填空題目:“(1)一個正常成年人的體重約 ( ) 千克。(2)打造一條銀制的項鏈需要200()銀。”第二個題目,學生會根據父母購買金銀首飾的經驗,填出答案為“克”。相比較而言,第一個題目可能會出現不合理的答案。比如,學生的父親體重為140 斤, 基于一貫印象,學生可能會直接填寫140 千克。這時候教師就要講清楚“克,斤,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讓學生明白數學中的1 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 斤,1 斤是500 克。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參照,比如說相同物體在不同條件下的表達,讓學生加深對于克與千克換算關系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生活經驗帶來的消極影響,還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經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中的數量的多少、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于他們把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學生只有能夠充分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所學知識。所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就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建立數學和現實問題之間的橋梁,要使學生能夠從現實中找到問題,并且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作出合理的解釋。這就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和一定的數感。
例如,在“組織春游”的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租車問題、購票問題、路程和時間問題等等。“春游”的目的地在動物園,教師帶領學生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動物園的兩種票價,向學生提出最優購票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還可以根據動物園的平面圖,鼓勵學生設計出最方便的參觀路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能夠運用原有的基礎知識和運算方法,利用發散思維細致入微地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對于數的認識不再游離于表面。
總之,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數感的培養。雖然培養學生的數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生活,用另一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社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邏輯思維有著很大的助益,這樣才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