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晶
(遼寧省昌圖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112500)
羊的防疫工作一直是我國畜牧業相關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對當地經濟與食品安全有重要影響。羊的防疫工作涉及國家食品安全問題,是一項應長期堅持的任務。羊病有傳染性強、波及范圍廣、不易檢測的特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爆發式增長,畜牧業大量擴張并高速發展,導致羊的防疫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羊病有種類多、傳染性強、周期短、區域性強等特點,如南方地區的羊流行性疾病有山羊痘、羊口腔炎、羊快疫、血吸蟲病,而北方地區則流行肝片吸蟲病、羊猝疽、羊腸毒血癥。這些疾病的發生極大損害了養殖戶主的切身利益,影響當地食品安全與地區經濟,是養殖人員與監管部門都應密切關注的問題。羊病爆發迅速,潛伏期長,這無疑為診斷與治療帶來難度,羊病的特點主要發生在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或衛生及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小型養殖場中,羊的傳染性疾病的危害明顯、后果嚴重,如果防控不當會有大面積爆發的風險,羊病具備較高的寄生蟲感染能力,且發病和復發的概率也都居高不下,混合感染的概率依然大量存在,一旦在固定區域爆發羊疫情,疫情蔓延速度快,病發率高,養殖戶主的經濟損失頗為嚴重。
得益于我國基礎設施的大量覆蓋與利民政策的逐步推廣,我國畜牧養殖業與地區經濟發展迅猛,養殖業正是發展的利好時期,國家惠民政策加之大量的熱錢定向涌入市場,使養殖業規模不斷增大,大量飼養場如雨后春筍般建立,但多數投資商只看重其中的利潤與經營分銷環節,對養殖知識缺乏相應的了解,由此不但增加了疫情爆發風險,也導致羊的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加強畜牧業相關人員的綜合能力和防控意識是企業關注的重點。企業應出臺具體的衛生檢疫標準,定期為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與考試,在日常生產中建立相關督查機構,對養殖區域內具體內容按照出臺標準逐一檢查,通過反復強調、督促來加強人員意識。
傳統畜牧業在養殖過程中存在諸多缺點與不足之處,對羊場選址、羊圈及周邊衛生都沒有明確的要求和具體標準,傳統畜牧業作業方式分散主要以個體戶為主,對羊圈的選址也不甚考究,只關注羊的成長情況,對周邊衛生條件及羊圈核心區域的建設與維護缺乏有效的清潔和系統性規劃建設[1]。飼養企業應規范羊場衛生標準,督促工作人員定期對羊場進行衛生清潔與病菌消殺工作,成立監督機構按時檢查,確保真正意義上的無死角,嚴格按照標準規程實施,杜絕得過且過心里。
加強檢疫技術能從根本上杜絕羊疫情的快速爆發,從根本上降低企業風險。我國目前羊疫情的特點是爆發性強、傳染性強、潛伏期長、不易被檢測,嚴苛的條件使相關檢疫工作變得愈發困難,飼養企業應著重關注羊疫病的檢疫工作,及時關注新聞動態與相關政策,定期培訓相關檢疫人員技術水平,引進行業先進檢疫技術措施,與同行業工作者探討防疫的先進方法,通過加強檢疫技術從而快速發現疫情,找出羊疫情病因、病癥,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提高羊的整體抗病能力,提升企業存活率與抵抗風險的能力,進而保證企業經濟利益。
當地政府應成立針對羊疫情防控的有關部門,運用新興科技手段與專業性技術對疫情實施精準防控,相關部門應引入先進的科學與生物技術,針對發病的特點建立相應的軟件系統,該系統應錄入區域內全部涉及羊疾病的案例,如發病季節、時間、病癥類型、癥狀、用藥、傳染情況、患病原因、養殖場具體情況等信息,通過對錄入信息的充分整理形成切實可靠的大數據模型,借鑒大數據模型輔助養殖戶對疫情加以防控。數據模型的建立應符合當地環境及特有情況,模型應涵蓋區域內所有養殖業及相關從業人員至少30 年的養殖情況,有關部門通過大數據模型對當地養殖業主進行針對性的輔助,對特殊地區、特有季節的流行性疾病應提前1 個月下發通知并召開針對性的宣講會議,普及相關防控知識,做到防患于未然。
養殖區域內的衛生條件直接影響羊的健康情況,養殖企業應著重關注飼養區域的衛生條件,結合相關經驗與新興養殖技術建立適應本地區與符合企業綜合能力的養殖基地,如2019年遼寧養殖戶周某,在對預定養殖地點進行調查后,最終擬定了養殖場的位置,該位置遠離居民住宅區及人口流通量大的地段,遠離河流及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選址平坦開闊,建好的廠房寬敞、明亮、透光性強,有效保障了養殖場衛生安全問題,減少了細菌滋生問題和羊交叉感染情況[2]。周某不但在養殖場的選址上認真調研,在對養殖區域建筑施工及配套設施的裝配上也做了細致的準備,在養殖區域進出口處加強細菌消殺環節,避免飼養員將病毒帶入養殖核心區域,生產區間內的污水管道、飲用水管道、清潔管道、給排水管道需獨立處理,管道之間的距離至少在3m 以上,以避免水源因交叉污染導致羊誤喝臟水而患病。企業應制定相應的衛生清掃計劃,定期對飼養區域進行消毒殺菌處理,確保養殖區域內的衛生條件安全可靠。
加強飼養員整體素質與專業技能是企業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飼養場應著力加強飼養員防疫能力的培養,定期開展防疫培訓,使飼養員充分了解羊的常見疾病、疾病病原與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加強企業整體抗疫能力。如現有的羊病有山羊痘、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染性膿包這3 類常見疾病。針對山羊痘疾病對飼養員進行教學,讓飼養員了解此類疾病的病狀特點及病原,山羊痘是最為流行的羊病,主要通過血液與損傷的皮膚進行傳染,山羊痘是急性,接觸性傳染疾病,有傳播范圍廣、發病性強的特點,主要癥狀表現為皮膚起丘疹、水皰、結痂。飼養員應時刻留意羊的整體健康狀況,通過癥狀迅速查找病原,進而采取有效辦法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山羊痘疾病應以清熱解毒類藥物為主,抗生素為輔進行治療。如選取板藍根0.2ml/kg、黃芪多糖0.2ml/kg 和頭孢噻呋鈉10ml/kg 混合后注入病羊體內,每2 天1 次,直到病癥消失。針對癥狀較重的羊應使用清瘟敗毒散,根據具體發病癥狀調整藥量。對結膜炎和角膜炎嚴重的羊應選用油劑普魯卡因青霉素進行點眼治療。
我國現階段畜牧業是以集中養殖為主散戶養殖為輔,散戶養殖占整體畜牧養殖業的比重仍居高不下,但散戶養殖存在資金鏈短、衛生條件不達標、疫苗不能及時種植等諸多短板[3]。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成立相應的養殖業扶植機構,針對中小養殖戶進行具體調研,深入了解并與養殖戶充分溝通,通過互相交流獲得養殖戶的需求,切實解決中小養殖戶棘手問題。通過調研了解養殖戶具體情況,通過資金扶持定向彌補養殖戶資金不足的問題,增加養殖戶必要的基礎設施建立,有關部門應與畜牧業相關企業密切合作,對企業逐步開放相應的政策,在重點區域建立合作社,配備相關領域的專家、建立羊病疫苗存放與培育基地、設立羊病的專題講座課程,定期為養殖戶主提供專業化培訓。
羊的防疫關乎百姓健康,因此,要求相關養殖業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心思細膩,敏銳捕捉隱患漏洞并加以整改,及時彌補自身不足,通過不斷地總結,加強自身抗疫抗壓能力,結合當前羊病流行特點與現有防控措施,摸索出適合當下的防控措施,將防疫經驗與周邊養殖戶分享,切實提高抵御羊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