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庭梅
(甘肅省太石鎮畜牧獸醫站 730514)
在畜牧業蓬勃發展進程中,產排糞污量也日益上升。一般一個萬頭豬場每年需要向周邊環境排放的糞污量在1 萬t 以上,惡臭物種類在200 種以上,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威脅。而生態養豬技術是一種有效利用糞污的方式,可實現規模化養豬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基于此,對甘肅省生態養豬技術的發展應用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生態養豬技術是種養結合與自然放樣融合的技術,需要根據生豬生理階段調整飼料搭配,保障生豬營養均衡,避免因飼料營養不佳對生豬抵抗力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生態養豬技術可以盡可能降低藥物使用量,避免藥物殘留對豬肉質量的影響。
傳統豬飼養技術存在環境衛生條件不佳、溫濕度變化劇烈、空氣流通率低等問題。而在生態養豬技術應用過程中可以利用生物、化學技術,將豬糞污分解后再次循環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為生豬提供潔凈、舒適的生長環境。
在傳統陰冷潮濕、衛生條件較差的養豬環境中,因糞污清理不及時,病毒細菌及寄生蟲會大量蔓延,增加生豬發病、死亡率,給生豬飼養效益造成較大影響。而生態養豬技術可以通過恰當菌體的使用,將豬糞便、墊料中病毒、細菌無公害發酵、分解,抑制病菌蔓延。
給生豬一個自然生態的原始生存環境是生態養豬技術應用的首要工作。一般豬舍內每欄發酵床面積應在40.0m2左右,占欄舍面積的70.0%,其余30.0%面積可以進行硬化處理,為生豬取食、盛夏高溫休息提供充足空間[1]。同時設置完整的通風設施,若溫度較高可以考慮增設加濕簾;濕度較大則需要考慮增設排風扇。
現階段甘肅省生態養豬模式為發酵床養殖模式,分地上槽模式、地下槽模式兩種類型。前者需要在地面上建設墊料槽,使墊料槽底部、豬舍外地面處于同一水平線,硬地平臺、操作通道則墊高50.0cm 以上(保育豬)、100.0cm 以下(育成豬)。同時利用硬地平臺一側、豬舍外墻所構成的長槽(與豬舍長度相等),根據養殖需要分割為兩個或多個圈欄(鐵柵欄),避免出現串欄,該模式具有豬舍干燥度高、返潮概率小、造價高的特點,適合地下水位較高且具有漏糞設施的豬場;后者則是在地表下挖設一40.0cm 以上(保育豬)、80.0cm 以下(育成豬)的墊料槽[2],利用鐵柵欄分割若干個圈舍,具有冬季保溫性能好、造價低、透氣性差、養護用工多的特點,適合地下水位較低、干燥地區的豬場。
墊料主要是由樹皮木屑碎片、稻殼、酒槽、豆腐渣、干生牛糞、粉碎秸稈等組成的有機料。一般供碳能力均衡持久、吸附性好、通透性強,有機料占比為90.0%,土(沒有使用過農藥、化肥的干凈泥土)占10.0%左右,還包括部分粗鹽(0.3%)。同時使用2.0kg/m3的墊料用菌液。
根據生豬類型的差異可以適當調整墊料高度。對于保育豬而言,可以控制墊料高度在40.0cm 以上、50.0cm 以下,育成豬墊料高度則需要在60.0cm 以上、80.0cm 以下。同時根據氣候溫度變化適當調整,但需與進料、清理墊料槽要求相符。在溫度上升時可以調低墊料高度,反之,則需要調高墊料高度。按沒有發酵的鋸末、谷殼各取10.0%備用,首先,需要依據2.0kg/m2米糠(或麩皮)加入1.0~2.0kg 液體益生菌,均勻攪拌至手握成團、一觸即散(水分30.0%左右)。將攪拌完畢原料打堆四周嚴密包裹塑料布,在20.0~25.0℃的室內環境中厭氧發酵48~168h,發酵至原料散發酸甜酒曲香味。其次,將發酵完畢原料與備用物品充分混合至用手捏緊感覺蓬松且迎風有水汽(50.0%~60.0%),均勻鋪設并用塑料薄膜覆蓋72h。最后,將發酵完畢墊料均勻攤鋪,覆蓋10.0%預留谷殼、10.0%預留鋸末(10.0cm),24h 后進豬[3]。
進豬后生豬飼養戶應注意控制發酵床正常微生態平衡且發酵床對豬糞尿的消化分解能力處于較高水平。
由于發酵床內墊料水分處于自然揮發狀態,水分下降后會抑制微生物繁殖,生豬養殖戶應定期觀察生豬表現,判定墊料水分,適時灑水,控制墊料水分含量在38.0%以上、45.0%以下。如生豬在圈舍中奔跑時出現灰塵表明墊料水分不足,應借助補菌機會補水或直接噴霧噴施水分。同時在墊料減少量達到10.0%時及時補充,并每星期噴灑1/50EM 益生菌稀釋液。
保持墊料通透性是墊料中含氧水平正常的主要手段,也是發酵床正常發揮豬糞尿消化分解功能的前提。因此,生豬飼養戶應依據15.0~20.0cm (保育豬)、25.0~35.0cm (育成豬)標準,結合補水、疏糞,均勻翻動墊料。同時每間隔50d 或60d將墊料上下層徹底翻動。
鑒于生豬集中定點排泄糞尿特性,發酵床上極易出現糞尿分布不均勻情況,而糞尿集中區域濕度較大,對發酵床消化分解速度具有不利影響。因此,生豬養殖戶應每間隔2~3d 進行一次疏糞操作,將糞尿均勻與墊料混合。若天氣溫度上升,則需要每天將新鮮糞便掩埋到20.0cm 以下,降低蠅蛆生長概率。
立體養殖是未來甘肅省生態養豬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即在以往生態養豬模式上,以地理空間條件為基礎,恰當選擇生豬養殖區域,進行相關資源的進一步整合發掘。同時融入多種效率較高的養殖技術,優化養殖類型,切實提升生態豬養殖密度。如鴨子-生豬-淡水魚養殖體系就是根據生物學食物鏈原理,科學利用生態養豬資源,對生態養豬技術進行的進一步創新,在降低各種資源損耗率的同時保證飼料資源的高效率應用[4]。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在未來一段時間中,甘肅省應以科技為支撐,以種養結合為抓手,深入開展生態養豬養殖標準化自動監控示范創建,為全省范圍內推廣、復制高質量生態養豬提供支持。同時借鑒河南黃志牧業建設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經驗,以核心種源自給率提高為入手點,全面引入智能化養豬裝備,實現生態養豬的全過程智能化管理[5]。
當前甘肅省生態豬養殖主要采用“生態豬養殖基地+企業+飼養戶” 的經濟組織模式,生態豬養殖基地是整個模式的首要環節,也是核心模塊,需要由生態豬養殖基地管理者發起,配合生豬養殖企業招募養殖戶。由養殖企業邀請經驗豐富的養殖大戶及理論經驗豐富的農牧業專家為養殖戶提供生態豬養殖技術培訓,形成一支合作性強、專業度高、交流密切的團隊。這一模式雖然具有較大的應用效益,但不適用于養殖集中度低的地區。對于養殖集中度較低的地區可以培育規范養殖產品全鏈條的市場管理體系。由專門組織對生豬供應、豬肉產品質量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管理、追溯,逐步實現生態養豬全程追溯。
綜上所述,在畜牧業相關產業不斷進步的進程中,規模化生豬養殖糞污排放量不斷提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壓力。因此,規模化豬場應借鑒其他地區生態養豬技術應用模式,選擇糞污-發酵-養豬的模式,配套足量墊料,消納舍飼糞污,改善空氣質量及養殖土壤環境,為規模化養殖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提升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