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云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寶貴精神財富。后疫情時代,凝聚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檢驗,關系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對構建大學生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魂聚氣,強基固本。黨秉承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一直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傳承愛國理念,塑造人民認同的國家信仰。大學生是抗疫阻擊戰中的重要生力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人群。一方面,要堅持黨的領導,筑牢國家認同思想根基,在高校教育中要不斷提高黨課學習課時,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解,讓愛國主義思想在廣大大學生群體心中牢牢扎根。另一方面,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把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生活、進頭腦。
中國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1]。制度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舉措。中國在此次疫情大考中充分發揮了制度優勢,我們要筑牢制度根基,每一位大學生都必須學習制度,遵從制度,敬畏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總結了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在荊棘載途的困境中,制度優勢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堅定制度自信,深刻領會黨中央對制度治國的頂層設計,深化國家認同制度共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一種高度體現。維護制度權威是每一位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在行動上體現愛國主義就需要在思想上認同,在情感上贊同,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實事求是。
習近平強調,疫情防控關系到每個人,要想取得勝利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2]。疫情關系每一位中國人民的健康,要想取得疫情的勝利必須發揮人民的主體地位,在疫情的關鍵期筑牢人民防線。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主體,更需要有強烈的人民意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學生群體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在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工作中大有可為,可以身體力行帶動家庭、鄰里、社區養成戴口罩、勤消毒的良好衛生習慣,構筑起堅實的病毒防護墻。相比其他群體,青年志愿者在文明宣導、心理援助上更具優勢,消殺防控、值守勸導、團結戰“疫”都是力所能及之事,大學生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筑牢人民防線。
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3]后疫情時代弘揚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就需要把準政治方向,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和黨史教育,增強大學生對黨的認同感。
劉少奇曾指出:“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者本質的最高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盵4]當前,部分大學生入黨動機不純,懷揣升學、就業等功利性思想入黨,在入黨前后言行不一,判若兩人。有些學生黨員并無模范帶頭作用,認為黨員身份高枕無憂,遲到、曠課甚至違法違紀現象仍有發生,在大學生群體心中留下不良印象。因此,加強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至關重要。一是擴大教育范圍,面向全體學生,打破原有的只針對學生黨員的范圍界限,將普遍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群體的黨性教育的受眾面。二是創新教育方式,轉變原有的單項灌輸型教育方式,由滿堂灌向多種教育形式發散,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黨性教育,以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從而使黨性教育更貼近年輕群體,讓黨性教育“活”起來。三是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要發揮學生黨員的榜樣示范作用,積極投身于“共產黨員示范行動”,嚴格踐行黨員義務,在學習、科研、生活中起到帶領和示范作用。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華民族的誕生與發展始終伴隨著艱苦卓絕的奮斗?;仡欬h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我們可以看出,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重大歷史時刻,正是我們黨強烈的政治勇氣與責任擔當,做出的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發揮的關鍵作用。此次疫情防控能取得重大成效,黨的領導是關鍵。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生于優渥的物質條件下,對黨史的認識不是很全面,因此,加強大學生的黨史教育尤為重要。加強黨史教育,首先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黨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廣泛挖掘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以實現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作用,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其次,要把黨史教育作為每位入黨積極分子黨課教育的必修課,挖掘黨史史料,講好黨的故事,端正入黨動機,內化為愛國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最后,要將黨史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組織大學生群體去革命老區參觀學習,進行實地調研,真真切切感受黨走過的光輝歷程。
個人與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愛國需要個人對國家奉獻。青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抗疫中的重要生力軍,凝聚大學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共同體意識,是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個人價值只有寓于集體價值之中才能更好地得到體現。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對公民的首要要求,倡導每個社會公民首先要懷有愛國的情感。[5]此次抗疫志愿者,“90 后”“00 后”大學生群體為主要生力軍,為此,習近平也多次對此表示高度的贊揚。習近平給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實習的醫學院學生及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中,勉勵廣大青年要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明白,貢獻青春力量也是一種愛國奉獻意識。一方面,應該勉勵廣大大學生趕赴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懷揣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遠大理想,扎根人民,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青春力量。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索取與奉獻,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關系,讓大學生意識到:潛心專研,在學術領域有突破是奉獻;去偏遠地區扶貧支教,貢獻青春力量是奉獻;扎根人民,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也是奉獻。大學生奉獻國家就是要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一生。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一方面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要培養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大力宣傳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重要理念和倡議,激勵廣大人民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創造美好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更加彰顯。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任需要青年學子共同擔負。大學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6]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新國家安全觀教育,增強大學生危機意識。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人民敲響了警鐘,要嚴防風險向政治安全領域聚集,筑牢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城墻;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愛護生態環境,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總體安全體系。作為青年大學生,更應該提升對抗疫政策的認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防控,正確宣傳。另一方面,要增強大學生的人類關懷意識,樹立人類共同價值觀,愛國是我們最根本、最深層、最永恒的共同價值觀,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愛社會主義相結合,凝練孕育愛國主義共同價值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更需要肩負起責任擔當意識。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國家、社會和家庭要協同一致,共同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國家可以利用大眾傳媒、輿論監督等形式激發和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增強大學生使命感教育;全社會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給予大學生相關的就業幫助,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更應當肩負起監護人的職責,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體現家庭責任感。另一方面,大學生應當提高自身認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承擔責任,積極參加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善于發現身邊好人好事,身體力行參與服務,進一步體驗生活,從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進而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