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鄭育琛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培養勇于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一任務,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有擔當精神的大學生。陳樹湘革命事跡蘊含著擔當精神的核心價值,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對大學生進行擔當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和寶貴資源。
1934 年12 月9 日,年僅29 歲的陳樹湘以“斷腸明志”的慘烈方式慷慨赴死。幾十年過去了,這位青年英雄的擔當精神依舊穿越歷史在今天熠熠生輝,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了革命烈士陳樹湘的事跡。2014 年10 月31 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陳樹湘“斷腸明志”的故事,2019 年4 月30 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提到了青年英雄陳樹湘。可見,陳樹湘精神不僅在人民心中矗立一座豐碑,在歷史發展的巨輪駛向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其依然具有不可泯滅的價值意義。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文章《魚我所欲也》中說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對中國人幾千年來產生深遠影響的至理名言。舍生取義是指為了正義不惜犧牲自身生命的精神。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紅34 師英勇奮戰四天五夜,幾乎以全軍覆沒的慘重代價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創下了不朽的功勛。陳樹湘帶領紅34 師在完成掩護任務后,接到指示要重返湘南開展游擊戰,途中不幸遭遇敵軍埋伏,他勇于在船頭指揮戰斗,率傷員頑強斗爭,直到彈盡糧絕,陳樹湘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不幸被捕,他在被敵人抬去邀功請賞的路上,絲毫不受敵人的利誘,趁敵軍不備,忍者劇痛,咬著牙關,把手從傷口處伸入腹部,摳出了腸子,用盡全力,大喊一聲,絞斷了,陳樹湘壯烈犧牲,年僅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陳樹湘以生命和熱血彰顯了偉大的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這種視死如歸,舍生取義的擔當精神,感動天地、令人動容。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是指普通的個人,意指國家的興盛與衰敗,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有責任。換句話說,每個普通人都應該胸懷天下,盡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匹夫有責強調的是擔當精神和愛國情懷,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斗爭、奮勇拼搏。陳樹湘以及無數個革命先輩都把國家的興衰作為自己的使命,一生致力于國家的革命事業,前仆后繼。時代賦予革命先輩的時代責任就是保家衛國,同仇敵愾,在與敵人的浴血奮戰中保全國家利益,甚至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陳樹湘作為紅34 師師長,擔當起自身使命,為祖國的尊嚴而舍生忘死,奮不顧身,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責任擔當,彰顯匹夫有責的時代品格。
志當存高遠,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志向,有雄心壯志,有追求。遠大的志向是人生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和方向,人生的價值需要依靠理想來實現。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向影響著一個人的思維,改變著一個人的行動,人如果沒有志向,就像船沒有了舵,馬沒有了韁繩,那就沒有什么事情能夠做成。陳樹湘9 歲的時候便隨父親逃荒到了長沙城,靠種菜維持生計,期間,經常聽進步學生的演講,受到了先進思想的熏陶。1919 年,陳樹湘由于受到五四新潮的洗禮,革命的理想在他心中逐漸萌生發展,并轉變為具有遠大志向的革命青年。1921 年陳樹湘結識了毛澤東、何叔衡等人,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并且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更加的堅定,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期間,陳樹湘始終服從命令、聽黨指揮,并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犧牲,敢于擔當,“祖國呼吁青年擔當,時代賦予青年重任”[1],黨的十九大寄語大學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是個人成長成才,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品質,它不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關乎人類的美好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現在我們的祖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國夢的實現,但是美好的夢想總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偉大夢想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3],我們依然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和困難。時代呼喚擔當,希望在于青年,“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4]青年大學生是國家事業的建設者和繼承者,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明天,祖國的命運將由他們繼續書寫。大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青年大學生勇于擔當,才能肩負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青春只有為祖國奉獻才能絢麗多彩,人生只有融入民族的偉大事業才能閃爍發光。
青年者,國家之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一個“新”字,令人遐想,內涵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闡釋了新時代的內涵:新時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5]時代將歷史使命交給了青年學子,賦予青年學子以新的歷史責任,祖國的點滴進步與發展無不需要青年學子接力奮斗,青年學子要認識到自身所面臨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機遇,中國夢的實現,將貫穿于千千萬萬個青年學子肩負的責任擔當中,新時代離不開青年學子繼續砥礪奮斗,勇于擔當,作為當今時代的青年學子要勇于擔負起時代重任。
1957 年11 月17 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蘇學生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大學生作為未來時代的繼承人,具有擔當精神決定著未來世界的發展,決定著人類的明天。“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7]中國的發展,不僅關乎中國人民,也關系到世界的未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國始終把人類美好的共同未來作為自身的使命與擔當,為人類美好的共同未來不懈努力。大學生有了擔當精神,才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人類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人類美好的共同未來需要大學生的擔當精神,青年大學生將和世界人民一起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德育是由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因素構成的,德育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擔當精神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過程也是注重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陳樹湘精神強調的是勇于擔當,是一種重要的德育精神。因此,陳樹革命事跡融入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過程中,要遵循德育的教育規律,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著手。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既要從知情著眼,也要從意行入手。目的是培養學生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擔當精神和擔當行為,使大學生明晰擔當認知、喚醒大學生的擔當情感,堅定大學生的擔當意志,提升大學生擔當能力和水平,促使大學生將踐行擔當精神內化為穩定的心理特征、外化為日常自覺行為。陳樹湘的擔當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將其融入學校的各項活動中,促使大學生知情意行等要素協調發展,互相作用,讓更多大學生學習擔當精神,讓優良傳統在大學生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
擔當認知是指大學生對擔當內涵、作用、意義的理解、掌握,對擔當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擔當認知指導、控制和調節著擔當情感、意志和行為,是培養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先導和基礎。
課堂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擔當精神培育首先要進課堂,引領大學生明晰擔當的內涵、作用和意義,這是形成認知的基礎。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本身就具有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特點,這是高校進行擔當精神教育的優勢,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在課上教師通過講授理論知識、講述陳樹湘革命事跡的方式使大學生清楚的了解擔當的基本內容,建立起相應的知識體系。其次,改進教育方式,運用校園媒體平臺,開設革命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大學生常用的網絡工具宣傳陳樹湘的革命事跡,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強對擔當精神的宣傳和引導。使大學生了解陳樹湘的光榮革命事跡,將具有新時代價值的陳樹湘形象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促使大學生學習擔當精神的基本內容,深化大學生對擔當的認知。
擔當情感即引領大學生對擔當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認清“擔當”是向上向善的精神狀態,教育要培養大學生對擔當精神的認同和正確的態度。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目的和歸宿,要完成由知到行的轉化,情感和意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革命精神、革命歷史和優良革命文化傳統以其鮮活形象的特點,是對大學生進行擔當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編創陳樹湘革命話劇,用藝術演出的方式展示革命歷史,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極大的沖擊,更能夠將生活安逸的大學生帶入到烽火歲月之中,感受革命先輩的擔當、智慧、勇敢和愛國,生動形象的將革命先輩的擔當精神傳遞給廣大學生。組織大學生參觀陳樹湘革命紀念館,故居等舊址,增強大學生的感悟,增強其理解,帶領大學生真實體驗,喚醒其擔當情感。新時期大學生的擔當意識的喚醒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真實體驗,要接近學生本身、接近實際、接近生活,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為學生創造可以體驗的條件。通過實地參觀陳樹湘革命紀念館,帶領大學生重溫歷史,親身體驗,自然地產生情感。
意志是人在強大的信念支持下產生的精神動力,培養擔當精神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擔當意志。堅定的擔當意志靠的是理想信念堅定,目標明確,不斷進取。理想信念對于激發人的斗志、指導人的行為起決定作用。
人生必須要有遠大理想,否則人生就會失去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撐、方向引導。教育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明確自身發展方向,正確對待社會發展與自身發展之間的關系。大學生所面臨的是新舊交替的時代,肩負著新的時代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強調用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大學生,使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擔當起人類歷史的使命和社會責任,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的人生意義所在。
行即行為,是指大學生在一定的擔當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和支持下,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自然做出的反應,培養大學生擔當精神的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并自覺地內化為自身的行為。
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引導大學生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逐步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擔當中感受快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擔當中逐漸提升擔當技能。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到山區、郊區、農村等開展服務活動,逐漸將擔當精神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行的目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犧牲時是29歲,實現了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豪邁誓言,陳樹湘在關鍵時刻,勇于擔當,敢于犧牲的精神激勵著大學生在新時代勇于擔負歷史使命。“作為大學生,要主動肩負時代和人民所賦予的擔當,既要敢于正視時代賦予的使命,眺望星辰大海的征途,也要立足實際,腳踏實地、艱苦奮斗。”[8]青年時期正是人一生中的最美好的時光,大學生要敢于擔當,讓青春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