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冉 張茂林 (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院)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見,推行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智能化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面臨各種機遇,又遭遇嚴峻挑戰。因此,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教育價值,分析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完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策略成為迫切課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智能化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主要表現在道德教育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和創造教育價值三個方面。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可以被當下利用的、符合當下時代發展和需要的文化精髓,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繼承下來的、對所處時代有積極作用的文化精華,可以推動時代的發展和人的思想進步;有的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氣神所在,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具價值內涵的本質。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對提高人民的思維能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切有重大價值的優秀精神成果的總和。綜上所述,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時代的考驗積淀下來的,對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建設以及人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因此,盡管人類開始邁入智能化時代,高等教育各個方面也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轉變,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
1.道德教育價值
范多倫曾經說過:“教育不僅僅要使人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教人學會做人”。事實也證明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其掌握的知識越多,破壞社會的能力就越大。由此可見,立德樹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教育的根本。在智能化時代,各種智能機器的發明創造與使用可能帶來嚴重的道德問題,如智能研發違背倫理綱常時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因此,智能社會對高校的倫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表現在大部分高校都以外在的技能訓練為宗旨而忽略了對大學生內涵的培養,“道德教育”僅僅是一種符號,抑或是一句響亮的口號。部分大學生的眼里只有與利益、就業有關的實用技能而缺乏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甚至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崇尚道德,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等均以道德教育為其主要內容,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濃厚的道德意蘊,讓大學生系統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彌補當下智育單行的缺憾、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都有重大意義。
2.文化教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揚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等“三個自信”的基礎上提出的極富創新性的思想理論。隨著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越發迅猛,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融合不斷深入。一部分大學生出于對外來文化的好奇感和新鮮感出現了盲目跟風、崇洋媚外的不良現象。面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文化殖民主義的沖擊,只有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防止文化自卑。因此,高校應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設置為必修課程,強制每一位大學生都必須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他們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汲取經驗、銘記教訓,進而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肩負起弘揚、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成長為中華民族忠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創造教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蘊含大量的創造教育價值。首先,表現為哲學思想的創新。例如,我國著名的古代典籍《周易·系辭下》中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表明,事物發展到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就必須轉向創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實現通達,實現了通達才能使得事物獲得長久的發展。其次,表現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創新。如我國的文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從甲骨文和金文、器銘與刻石文、到隸書,再到真書、行書、草書,這是一個由繁到簡、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再次,表現為教學內容的創新。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再到當下的現代課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并趨于成熟的過程。最后,表現為科學技術的創新。最典型的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這些發明與創造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及社會的發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開放的、創新的系統,蘊含無限的創造價值,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以及科技的創新。
智能化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智能技術的廣泛使用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多樣的教學手段和高效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智能因素的廣泛滲透也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地位動搖、教育資源失衡以及原生教育環境缺乏等。
1.多元與整合:智聯網帶來豐富的教育內容
傳統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常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不易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智能化時代,智聯網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類、工具類及生成類教育內容。內容類教育內容主要指借助智能平臺實施的線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部分高校借助智聯網技術設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網站,大學生可以在該網站上注冊一個專屬用戶并展開個性化學習。在主題網站上有大量的優質網絡課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隨時隨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具類教育內容主要指智聯網給大學生們提供的多元且高效的信息搜索途徑。智聯網的普及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搜索、協作交流與虛擬體驗等平臺。在信息搜索方面,大學生們可以利用智聯網搜索到大量的學習資料,拓寬研究視角,提升學習的時效性;在協作交流方面,智聯網為大學生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多元的交流協作平臺,如QQ、微信等,促進了大學生們的交流與合作;在虛擬體驗方面,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生“穿越”至仿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情境中,在虛擬現場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生成類教育內容主要指借助智能工具錄制、傳播、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發達地區的高校通過智聯網技術進行課堂實錄,然后分享給貧困地區的大學生,使他們也能享受到同等優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提高偏遠地區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質量。
2.科學與高效:智能技術提供多樣的教學手段
講授法是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最常用的教學手段,雖然多媒體教學走進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但大多數時候也只是將教材內容搬到課件上講授,并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因此,教學手段單一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智能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智能化的手段被廣泛地應用于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域,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例如智能機器人在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使用帶來了人機結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機器人成為教師的助手,輔助教師完成考勤、朗讀,視頻、音頻的播放等工作。教師則更多地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文化自豪感等事情。再如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帶來了虛實結合的教學手段。課堂上,教師先講授教材上的基本理論知識,讓大學生對相關內容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然后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大學生還原一個逼真的傳統文化場景,給大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綜上所述,智能技術一方面豐富了教學手段,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教學效果,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新工具及新方法。
3.延伸與突破:智能環境創造高效的教育模式
智能化帶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三大機遇是智能環境的構建。智能環境讓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有形限制,從而使教育模式更多元以及教育產業鏈更加延伸、完整與細化。傳統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夠高速度、大范圍地向大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也存在大學生主體地位喪失、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在智能化時代,智能環境的構建以及現有模式的不足逐漸衍生出了更高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線上線下教學齊頭并進,協同促進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教師仍然通過“班級授課”模式向大學生傳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并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基地來培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高校采用智能化手段將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與教育主題相關的照片還有校外名師的講授視頻同步到高校的網絡學習終端,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復習提供資料。這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彌補了單一“班級授課”模式的不足,同時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與及時性,進一步提升了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
1.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動搖
智能因素的滲透及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體地位動搖的主要原因。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以及智能化的沖擊下被漸漸消磨、沖淡。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再次潮起,智能化成為部分高校關注的話題,各種智能技術、智能手段逐步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毋庸置疑,智能化手段的使用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與實效性,但在此過程中,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認為是落后的、需要改進的內容。智能因素的強勢“入侵”使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被忽略,其主體地位遭到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打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各種外來文化撲面而來,并以其自身的娛樂價值、經濟價值或政治價值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部分甚至取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西方的圣誕節、平安夜等節日的熱度幾乎超越了中國的春節。這些外來文化的猛烈沖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受到威脅。綜上所述,智能化的猛烈來襲以及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動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
2.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失衡
教育資源主要包括財力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也主要指這三大部分。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使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面臨極大的挑戰。首先,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財力資源失衡。由于高校教育經費自身不足,大部分高校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經費。經費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漸趨邊緣化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人力資源緊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不僅要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掌握人工智能知識,理解智能化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意蘊,能熟練使用智能工具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關工作等。但目前,大部分教師并未達到要求,需要進行專業培養。最后,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技術資源落后。在智能化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手段智能化是必然趨勢。目前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校,依然使用粉筆、黑板等傳統教育工具,其技術設施還處于落后或缺位的狀態。
3.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缺乏
教育環境是影響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外部因素。但目前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大環境不容樂觀。實踐基地缺位、專門課程缺失、研究氛圍不濃等問題突出。首先,智能化時代的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社會環境越來越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趨勢下,一些革命老區、革命根據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源地被大肆翻修、改造。這種翻修與改造雖然美化了根據地的外表并使其與智能化的大環境相吻合,卻也損壞了它們的文化內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失去了原本的生態環境,弱化了教育效果。其次,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出現了大量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課程。為了快速培養出智能社會所需要的智能人才,高校領導及教師將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智能課程之中,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下降。因此,大部分高校并沒有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門課程,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關內容零散的分布于大學語文、思想政治等課程之中。這種安排既打亂了知識的整體性,也不利于大學生系統地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氛圍不濃主要表現為大部分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興趣。當下,高校的科學研究主要以項目制的方式展開,教師的科研經費及學術地位均來源于項目。而在智能化時代,大量的智能因素進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之中,與現代化、智能化等熱點問題相關的項目更容易申報和審批,因此此類與時代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引起高校師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從而導致他們忽略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與研究。
面對智能技術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做的是牢牢地抓住機遇并直面挑戰,利用智能網絡重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主體地位,利用智能技術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利用智能環境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
智能化時代,重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需要處理好兩對關系。一是要處理好智能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智能化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依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能因素只是作為工具而存在。換言之,將智能技術逐步應用于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增強教育效果。因此,智能技術只能作為工具,而不能作為內容,它是為高校更好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服務的,而絕不可以成為高校課堂的主體亦或全部。二是要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加快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為外來文化的“入侵”提供了橋梁。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秉持“本土為主、外來為輔”的原則,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之上,取外來文化之所長,補本土文化之所短。即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盲目的全盤接受、崇洋媚外。應牢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根”與“魂”,也是中華民族繼續前進的動力,始終把傳承本土文化、發展本土文化、創新本土文化作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務。總之,高校須堅持以智聯網為工具,以本土文化為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地位不動搖。
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是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著力點。首先,增加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財力資源。一方面,建立專項經費。設立專門部門與制度,并借助智能化手段嚴格監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費,堅持專款專用,拒絕一切理由的挪用、借用。另一方面,拓寬經費的來源渠道。增加國家層面、企業層面、地方層面、高校層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費,采用教育投入、企業贊助、地方配套等手段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需經費。其次,培養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智能型教師。一方面,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任教師提供優質的專業發展機會,以增強他們的教育智能,并培養他們使用智能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發專門的智能學習平臺,在平臺上放置各種各樣的名師課堂供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學習,使教師在觀摩他人的課堂中學會使用智能工具展開教學,進而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智能型教師;最后,增加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智能設備。加快高校,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高校的三通兩平臺建設并派專門的技術人員去高校進行指導,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設備保障與技術支撐,最終借助智能技術增強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的打造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高校可以根據所處地域的文化特色,借助地方博物館、革命老區等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景區實施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北京的長城、故宮博物院;山東曲阜的孔廟;陜西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河南安陽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河南信陽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等都可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基地。當地的大學生可以親赴現場觀摩學習,外地的大學生則可以借助智能平臺或虛擬現實技術領略這些教育基地的魅力。其次,高校可以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門課程,并將地方特色融入課程之中。例如,北京的高校可以開設國學課程;山東的高校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學習孔子,甚至可以設置獨具特色的孔子學院;安陽的高校可以開設甲骨文課程、而信陽的高校可以開設大別山文化課程。最后,在高校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所并在各院系安排相對固定的教師,鼓勵、引導高校師生采用智能化的手段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且在研究過程中,廣大師生要時刻警惕將“智能”作為研究重心的誤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為研究對象,以智能技術為輔助工具推動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