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廣西財經學院發展規劃與教育評估中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財經類大學生的職業方向強調了與其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相關的誠信、敬業等積極品質的培育,因此,優化財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措施,使之常態化、日常化,對促進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全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理念,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可以通過日常化、形象化、具體化和生活化等方法方式進行培育優化的,它又分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日常化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之常態化和長效化。日常化是持續不斷進行的,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要求,不能突擊,不可應付,常抓不懈并建立起長效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意味著一種觀念引領和一種習慣養成。
柳禮泉,陳方芳(2017)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源于日常生活,要引領并指導人們的生活,最終為人們所認知認同,就須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李輝,任美慧(2014)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就是“找到核心價值觀與生活的契合點,做到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過程中能夠貼近生活世界、影響生活方式、引領生活觀念。”從習慣養成的角度看,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思想為指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和扎根于社會成員的日常現實生活之中,真正被其普遍接受、理解和踐行,內化為其自覺意識、主動選擇和生活習慣,成為其日常的內在生活價值理念和外在行為規范。”(沈建波,2013)。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既是一種觀念,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擴展內容,是用于指導實踐,使之成為常態的表現。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概括來說,國富民強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和公民個體層面的有機結合。滿足個體物質文化需求并不與國家價值目標需求相沖突,相反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看,在物質文化方面的國家需求與個體需求達到過高度融合,也正是這種融合為不同歷史階段的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實踐基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需求和個體需求轉到了經濟領域,“改革”“發展”“共同富裕”成了當時國家和個體共同的價值追求目標。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與個體物質文化需求緊密結合的。
隨著國家不斷的富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社會個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量多、樣大的特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凝聚了社會公民的一種共識,是獲得了公民認可為前提的,它來源于公民對國家制度和國家精神的認可。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了國家精神和個體精神的結合。核心價值觀可以通過塑造國家形象、彰顯國家制度精神來獲得社會個體的認可,并使個體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核心價值觀兼顧了國家與個體的雙重需求,有效反映了國家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時也體現了廣大公民個體的精神選擇和需求滿足,極大地實現了“公”與“私”的連續、補充和融合。
在個體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榮耀,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它要求個體不斷提高思想修養、規范言行舉止,抓實個體道德提升;它要求個體做到不說空話,不走形式,不慕虛榮,知行合一,腳踏實地,身體力行,視為道德修養最起碼的標準,并持之以恒地貫徹到一言一行之中。當個體的言行獲得外界的認可,社會給予一種榮耀的時候,個體需求已經超過生理上的需求,在情感和歸屬方面得到了滿足,甚至是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不再是無根之木,它能讓個體心理得到滿足,并與之緊密結合。
現今國際形勢,各種思潮涌動交匯、紛繁復雜,將人類社會推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科技本位主義、消費主義、泛娛樂主義等思潮不斷對中國當代大學生帶來強烈的思維沖擊。在全球經濟疲軟態勢下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國際問題,使財經類大學生在與自己專業相對應的貿易、財務、經濟等行業的前景產生錯誤的判斷和導向。同時,進入大數據時代,物質消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各種海淘、電商、微商、網絡直播等購物平臺,使年輕人的消費渠道日益豐富。當代大學生作為這一消費方式的主體,在這種開放的消費環境下,容易表現出消費意識模糊、消費過程隨意、消費產品奢侈等現象。
現代自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手機、電腦、平板等網絡媒介和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提供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信息,大學生可以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知識,自媒體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自由。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缺少了現場教學感,不利于師生的溝通交流,師生關系有了一定的異化;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自學能力,但由于缺乏師生互動,大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不透徹,影響教學效果;三是網絡平臺信息良莠不齊,色情、暴力等不良元素充斥著網絡各個角落,大學生“三觀”未成形,價值理念也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改變,因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明辨能力也較弱,很容易被網絡蒙蔽視角,受到外部勢力影響和煽動。
我國在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都設置了思想政治課程,重點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在高等教育階段,也開設了一些思政課程,雖然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理論基礎,但依然普遍存在知行脫節的問題。一是高校德育課程與大學生認知現實脫節。德育課程都有國家規定的統一版本教材,教師很難根據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特點因材教育。加上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學的現象,盡管近年各高校紛紛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了德育教育,但依然出現專任教師數量配比不足,師生比不達標的問題。二是高校在價值觀教育上與現實生活脫節。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實踐主體,都存在表面形式的問題,不能切實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質量,有的高校甚至已經取消了勞動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存在實踐脫節現象。三是高校德育課程與專業課程仍無法有效結合。國家倡導“全員育人”“課程思政”已經多年了,不少高校取得了成功的實踐,但還是存在思政部門牽頭進行德育,專業教師從事專業課程的教學的現象。教師在備課、研討等教研活動中也較少邀請專業教師參與,專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在專業課中對學生進行非專業知識教育的理念,導致大學生在潛意識中也把德育課程和專業知識割裂開來。
一方面,財經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存在認知偏差和困惑,對價值觀標準不清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建構存在于表面,被動接受,作為財經類大學生,因為專業的特點,往往會以“貨幣”作為衡量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工具,導致對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程度較低,沒有能內化價值觀的內涵和外延,也無法有效改進自身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和適者生存觀念的影響,促使財經類大學生形成了獨立思想和自主意識,在日益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無法有效判斷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大學生會更多地優先滿足個人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極易出現知行不合一現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新落實和展示,它使大眾在生活中獲得深刻的價值。財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需要立足于當代中國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構建財經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在深層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獲得深刻認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領域,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的具體要求。
高校基層黨組織必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黨支部委員會要成為引領大學生刻苦學習、團結進步、健康成長的班級核心”。可以看出,高校基層黨支部的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要求是很明晰的。這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財經類大學生黨支部建設,引領個人精神追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第一,創新高校基層大學生黨支部活動內容和載體。在課堂之外,積極組織開展社會志愿服務,發揮實踐示范效應。一方面,能保證基層大學生黨支部活動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滿足了大學生對活動形式多樣性和增加社會體驗與情感體驗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高校——社會(社區)開展支部共建活動,吸收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進入黨組織,發揮先鋒作用。如,到社區開展政策咨詢、為孤獨癥兒童提供上門支教服務、組織瘟疫活動、節假日書法畫畫比賽等文娛活動,能讓大學生黨員收獲一定的工作成就感,形成黨支部戰斗凝聚力。
第二,構筑大學生黨員和基層黨支部的交流平臺。在高校大學生黨員的交流中,通常是黨支部到學生黨員之間的溝通模式,是單一單向的。大學生黨員的特征是年輕化和個性化,要構筑適應大學生黨員個性特征的基層黨支部溝通交流平臺,既具多樣性又具時效性,充分掌握和了解當代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動態,及時糾正大學生意識形態方面的偏差,樹立大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開展高校學生黨員理論的再教育。課堂上的教育在大學生黨員中成效有限,基層黨支部必須發揮再教育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判別高校學生黨員示范能夠樹立崇高理想的關鍵。理論再教育也是黨員大學生了解、深入社會以及可以展示其才能的實踐平臺。建立黨員示范崗,增強支部影響力。將示范引領的力量釋放到大學生的各個入日常生活細節中,如在大學生生活園區設立黨員示范崗等。將黨員民主評議制度日常化,助力黨員成長進步。在學生黨員中組織開展“一人一評,一事一訪,一議一談”民主評議活動,形成“一次群眾測評——一次走訪調查——一次談話教育——一個養成行為評議”的機制模式,有效促進學生黨員價值觀日常化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建設。
第一,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和思維。順應自媒體發展的基本趨勢,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媒體手段和技術,采用靈活多樣的傳播形式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感,形成一套價值觀實踐推進機制。讓大學生在微信、刷手機的過程中擴大傳播范圍,與同伴分享榜樣故事、生活點滴,能更好地讓大學生接受到新價值觀的教育和影響,引發共鳴,引導健康成長和發展。
第二,注重現代媒體與校園文化的結合應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教育。一方面,將校園媒體和主流媒體相結合,創新高校當前的德育教育環境,擴大第二課堂的層次和范圍,融入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貫穿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輕松、網絡化的風格,讓大學生樂于接受,也善于表達。另一方面,優化校園環境。做好第二課堂的環境設計,如食堂、宿舍、廣場、運動場等場所的人文設計,讓大學生產生美的享受,激發向善的情感。
第一,豐富德育文化內涵,培育教育主體。高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培育就需要源于生活、融入生活、貼近生活。一是要建立健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二是調整課程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開展小班教學,實現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教學方式,如開展教學小組、幫扶活動等形式。三是做好價值觀日常化的評估。設置相應的評估體系,科學嚴密的評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行為表現。
第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培育校園文化主體。除了注重學校以課堂為主渠道的教學因素外,還應關注非教學因素,包括學校的校風校訓、辦學理念、校園環境、管理制度、校風校貌等育人因素,要做到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處拐角都是一處風景。學生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從而于內心深處促人自覺奮進、自我提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血脈,內化為學生日常思維習慣,外化為學生日常行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在任何時代,都要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家教形成和注重家風建設。
第一,家庭成員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幫助家庭成員形成優良的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對于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而言,顯得極其重要。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長輩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長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詮釋家庭美德,讓晚輩們能夠感知到家風的魅力,在良好的家教家風的帶動下主動地去傳承優良美德;二是要努力營造包容的家庭氛圍。長輩充分尊重晚輩的自主權利,允許其犯錯,并給予改正的機會,在適當的時候指導晚輩能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三是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現代科技發展迅猛,各類新型產業不斷誕生,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提出了更高的適應要求,必須堅持學習,終身學習,才能不斷地提升自身修養,帶動或者影響更多的家庭成員向上向善。
第二,在日常生活當中,注重傳承家風家訓。家風家訓是激發家庭成員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力量,是將核心價值觀滲透給家庭成員理念并實現的重要途徑。一是繼承精華,摒棄糟粕。保留并弘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家風家訓,摒除家風家訓中失范的、違背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內容。二是探求傳統與當代價值觀的契合。探尋傳統家訓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利用符合時代的家風家訓教化和感染每一位家庭成員,通過家風家訓、家教、故事和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家庭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