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哲銀 林艷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青年時期進入大學學習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大學學習是一個人以學生的身份系統地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這既是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也是運用、鞏固、升華已有知識的過程,更是了解社會實際、獲取工作技能、為畢業后的工作做準備的過程。大學生由中小學學生升學而來,在進入大學后,部分大學生出現學習困難,不能順利完成大學的學業[1],緣于其學習模式沒有得到及時轉換,沒有從中小學學習模式轉換到大學學習模式。本文試圖借用經濟演化理論,對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換進行分析和說明。
學習模式是指學生學習的慣常性行為,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或通過自己實際摸索形成的各種學習活動的結構、方法以及學習程序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對學習的評價、學習的手段[2]。學習模式會決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大學是中小學的延續,兩者是遞進的關系,但中小學與大學又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學習階段,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習模式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具體體現在學習目的、學習評價、學習態度、學習手段和學習內容這些要素上。在這些要素中,學習目的是關鍵要素,學習目的的性質決定了其他要素的性質。
中小學的學習目的是在考試時盡可能獲得高分。在中小學,弄懂教材上的內容、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能夠應付考試,在考試(特別是在中考、高考)時盡可能獲得一個高分,就是成功的。中小學也要求學生為了提高能力而學,但無論怎樣強調中小學何種能力提升方面的要求,都不會,也不能脫離為獲得理想的考試分數而學習的實質,因為沒有一個理想的考試分數,要想在“中考”和“高考”后升入理想的更高一級學校是不可能的。即使某個中小學生不管考試分數,也會被社會(含學校、家長、親朋)異化成為為分數而學了。況且中小學生年齡偏小,離參加工作年限尚遠,對于窗外的世界和社會實際,可以不用顧及太多。在大學,學生不再以獲得高分為學習目的,而是以獲得就業技能為主要目的,雖然在大學里也還要看分數,但這個分數只是一個掌握某門課程的基本要求,在考試時,獲得60 分就算這門課程過關了。各門課程都拿到60 分后,即可順利領到畢業證和學位證了。
在中小學的學習評價上,除了比較學習成績,其他的項目基本可以忽略。中學、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往往也只是看學業成績,其他因素不大會考慮,比如,學生的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往往不會顧及也無法顧及。在大學的學習評價上,沒有同學相互之間的成績比較,在學習成績的要求上比較簡單,只要求各門課程達到60 分以上即可,但還有更為重要的內容萬萬不可忽視,比如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專業能力等,這些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這些能力需在大學期間獲得,但不一定會在大學期間換得分數,而是會在學生進入社會后,由社會來進行評判,給出相應的“成績”。當然,這里的“成績”是給已進入社會的學生的回報,包括收入、聲望等。
中小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需要被家長和老師督促學習,不能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有老師、家長的監督,加之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因而相對而言往往都會努力學習,認真聽課、做作業。在大學里,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加壓,是大學生的基本學習態度,選修何種課程、閱讀何種課外資料、學習多長時間、課外學習地點等,均由學生自己定;沒有家長的監督,學校也是比較粗略地進行管理,學生得自己決定如何學習、學習哪些課外內容;增減學習份量和學習時間、如何提高學習質量,這些也都由學生自己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出現差別,認真學習者有之,敷衍應付者也有之。
聽老師講課、做完課本上和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中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手段。雖然中小學也有課外閱讀的要求,但這不是主要的。在大學里,不僅只有聽課、做作業、教材上的內容需要學生弄懂,還有大量的課外資料需要閱讀和掌握。大學學習是自主型的學習,自主閱讀課外資料是主要學習手段之一,也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提升多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此外,大學生還需要掌握社會和企業實際知識,需要學生參與多種實踐教學活動,以提升工作技能;自己進入企業、農村進行社會調查,以了解社會和企業發展實際。這些,都給大學生提出了比中小學生更高、更嚴的要求。
在中小學,主要弄懂教材和學習資料上的內容就算合格了,雖然也會要求中小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了解社會實際、進行部分能力訓練,但那畢竟是次要的。在大學里,除了少數考研者外,大學生是直接為未來的工作而學習。大學畢業生,應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知道如何找工作、如何工作、如何與人打交道、遇到問題后如何解決等。既然是面向工作而學,那么,有關工作的知識,也應是大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至少,有哪些工種、有哪些著名企業、企業是怎樣運行的、員工該如何工作、企業如何管理員工、如何給付報酬、員工有哪些權益、員工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等,在大學期間一定會有所涉及。
在1982 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R.納爾遜和悉尼·G.溫特在《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一書中,系統性地提出了經濟演化的理論[5]。他們認為,企業有固定的行事方式,這就是慣例。企業行為的演化是“慣例性”的,而不是“理性選擇”或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企業現行的慣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具有相對的剛性。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投資和研究與開發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慣例,整個企業的運轉離不開慣例。企業與學生是不同的行為主體,但在按慣例行事的方式上,兩者卻有類同之處,故能用經濟演化理論來說明學生學習模式固化的原因。
既然大學與中小學的學習模式存在差異,那么,學生進入大學后,為順利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理應進行學習模式的轉換,由中小學學習模式轉換為大學的學習模式。但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部分大學生的學習模式仍然固化在中小學階段,在大學里依然采用以前中小學自己熟悉的學習模式開展學習,表現為在學習目的上,僅以獲得高分為滿足;在學習評價上,主要看學業成績而不管能力如何;在學習態度上,需在監管的狀態下才愿學習;在學習手段上,僅聽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缺乏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習內容上,僅了解能應付考試的教材知識。之所以如此,根據經濟演化理論的原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形成了學習上的“慣例”,而這種慣例會引起大學生的學習模式固化,導致大學生按照在中小學階段形成的慣例進行大學階段的學習,用中小學成功的學習模式應對大學階段的學業。在中小學,為了獲得理想的學習分數,學生自己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以達到獲得高分的目的;周邊的環境(如老師、家長、親戚)也要求學生想辦法提高分數。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是圍繞著獲得理想的分數而展開,而且經過中考、高考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理想的學習模式,從而形成一種學習上的“慣例”。在慣例的作用下,學生進入大學后,依舊沿襲中小學的學習模式,中小學怎么做,上大學后依然還是怎么做。
學生升入大學后,環境變了,要求變了,再不能按照以前的模式進行大學的學習了,因而學習模式也要變。如果學習模式不變,在大學仍采用中小學的學習模式,那么,就會出現花了代價但不能收到應有回報的不良后果。
由于學習的目的仍以獲得分數為主,學生僅學得教材范圍內的知識,教材以外的知識所知甚少,能力所獲有限,該完成的學業沒有完成,該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沒有獲得,結果導致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學畢業后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工作要求。在中小學學習期間,學生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上了大學后,依舊固守這個心態,就會出現專業知識上的短少、業務能力上的虧欠。如果不能從中小學學習模式轉換到大學學習模式,那么,就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不能取得應有的大學學習效果,畢業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要。
學生在大學學習,既要消耗學生本人的時間、精力,又要花費家長和社會提供的資金、教育條件。家庭、社會花大力氣培養大學生,目的是希望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以期讓家庭和社會獲得比付出更大、更多的回報。現在由于大學生仍以中小學學習模式應對大學學業,培養大學生未能獲得理想的效果,結果就是收益低于成本,浪費社會、家長、學校付出的各種成本以及學生的時間、精力、資金等成本,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更好地完成大學學業,需要我們拆除學習模式的固化現象,擺脫慣例,通過提高認識、改革教學方式等途徑,轉換大學生的學習模式。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大學與中小學在學習模式上存在的差異。如果學生認識不到這種差異,或者讓學生進入高校后自己花時間摸索總結出這種差異,那轉換學習模式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模式的差異,在進行入學教育時,就要突出這一特性。高校的專業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幫助和指導學生認識這些差異,讓學生知道學習模式轉換的重要性并知道轉換的方法,及時和有效地實現學習模式的轉換。
其次,改革目前的教學、考試及學生評價方式,以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和學習要求[6]。一是改革和優化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在大學里,雖然也要花時間傳授部分新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教師通過理論分析、案例探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模擬或實際參與實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等途徑,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技能。這些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的照本宣科就能讓學生得到的,而是要讓教師在對所授理論課程進行研究、對實踐教學內容有所經歷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只是將教材內容在課堂上重復一遍、對實踐教學聽任學生自由發揮,這既不符合高校的教學要求,也與學生的學習模式相差甚遠。二是改革現行的高校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期末結束前,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現在,部分課程就是教師事先出好考卷,再給學生透露一下考試范圍,學生在考前集中復習一下,在考場上就能順利完成考試;考試內容也往往是將教材上的部分內容重復一下。這種考核形式與內容,與大學的學習模式完全不相適應。大學的考試形式和內容,應與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相關,而不是照搬和重復教材。三是優化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方式。每個學期期末,各高校都要求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授課效果進行評價,名曰“學生評教”。在學生評教時,上課效果好的教師得分高,但重復教材內容的教師得分也高。這樣的評教方式及指標設計,不能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如果要真實地反映教師的授課效果,那么,需在學生評教的指標設計中,充分體現高校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
第三,選配和培養適應高等教育的教師[7]。一是把好進人關,選配適應高等教育的教師進入高校任教。現在,高校在進人時,往往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而忽視了其對于社會實際的了解,對于工作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其教學能力。結果,這樣的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往往是將高深的理論在課堂上重復一遍,既不能將這些理論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也不能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實際;既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也不能解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技能。因而,在選配高校教師時,既要重視其科研能力,更要重視其教學能力。要實行高校教師能進能出的機制,對于不合格的教師,應允許其離開高校師資隊伍。二是要注重對高校教師的培訓,讓其掌握高校的教學方法,適應大學學生的學習模式。可采用校內示范、校外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四,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要體現大學學習模式的特質[8]。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突出提升學生能力的內容,除了要有各專業的能力目標,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提升學生能力的課程。二是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有理論內容,更要有實際操作內容,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會理論、把握實際。要通過課堂理論和案例分析、課外實際歷練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