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卸甲鎮龍奔小學 王 霞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著力豐富自己課堂的教學內容,此初衷無可厚非,但“幫助學生把‘不會的’變成‘會的’,而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核心本質和目的卻被遺忘或者輕忽了。因此,我們提出直指此本質和目的的“簡單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是決定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根源,因而應成為在簡單教學視域下創新小學數學模式的第一著手點。依據“簡單教學”理念的由來及其概念,“簡單教學目標”則亦應在數學之“源于生活而歸之于生活”本質的基礎上,直指上所提及的“幫助學生把‘不會的’變成‘會的’,而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此數學教育的本質,從而實現在教學目標維度的“返璞歸真”。在實現上述簡單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亦不自覺地落實了“以培育學生真正數學素養為宗旨”的三維目標觀。
如針對“圓柱和圓錐”一單元中“圓柱的體積”部分,筆者則將教學目標圍繞“學生應當習得的數學知識、知識運用于生活”明確為:
1.掌握圓柱體積的公式:V=Sh。
2.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得出過程,掌握此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切割拼接法、類比歸納法。
3.學會運用圓柱體積公式及求取圓柱體積公式過程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基于此,再依據數學教育“把‘不會的’變成‘會的’”之本質,在明確學生具備自主達到上述第一、第三條目標能力的基礎上,將第二條目標定位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及教師需介入的學生“不會”的部分。而實現此目標、突破此“不會”的難點的過程亦是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與圓柱體積相關的知識)得到增長、過程性探究能力(探究圓柱體積公式得出過程)得到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探究過程的不懈堅持、深入思考及對數學生活性的感知等)得到升華的過程。
繼教學目標之后,“教學內容與素材”,也即“具體教什么及用什么素材來教”的問題作為決定課堂形態的第二因素應當成為在簡單教學視域下創新小學數學模式的第二著手點。依據“簡單教學”的理念概念及依據在簡單視域下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應當發生由“面面俱到”向“直指難點”的轉變。在“教學素材”層面,則依據教學內容的唯一性而具有偌大的可能性空間和自由選擇權。因此,在這里,則有無限廣闊的創新空間,如可將“《九章算術》中關于圓柱體積的求法: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生活中“切蛋糕”事件和“劈柴”等事件當作教學素材。此舉可活躍課堂氛圍,為教學思路和方法的探究奠定基礎。
繼“教學內容與素材”之后,“教學思路和方法”,也即“具體怎么教”的問題作為決定課堂形態的第三因素而應成為在簡單教學視域下創新小學數學模式的第三著手點。和對上述教學素材的選擇是同樣的,任何可用于落實教學內容和素材的方法皆可被采納而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因此,可在生活、游戲、動手操作和實驗等中去進行選擇。如針對上述“圓柱的體積公式得出過程”的教學內容及選定的“切蛋糕”事件的教學素材,教師則可在利用多媒體呈現“切蛋糕”的情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捏橡皮泥”的活動,使其先知“同一體積的橡皮泥可以被捏成不同形狀”的道理而獲得“可將圓柱形狀轉換成可易求得體積的立方體形狀”的啟迪。之后,再類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積的求法相似性,從而歸納得出此類圖形體積求法的規律。如此,在高質、高效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基礎上,學生亦可習得“切割拼接”及“類比歸納”此類數學思想和方法。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究活動正方興未艾、如火如荼開展之際,直指數學教育本質而返璞歸真的簡單數學教育作為最創新、最質樸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模式,應當被重視起來,以使數學教育永不失其原貌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