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紅娟
在園本課程建設中,我園開啟了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運用的實踐研究》,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自然、低碳、豐富、具象,它是幼兒熟悉的、真實的、可操作的并能激發無限創造力的一種教育載體。本文結合以生活化材料為載體的幼兒體育活動實踐,從材料選擇、幼兒與材料互動方式、幼兒運動的需求以及習慣培養等方面進行闡述。
運動器材的提供是幼兒投入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是激發幼兒學習與探究的物質條件,而將日常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材料轉化成幼兒可利用的運動器材則離不開教師專業的知識素養和專業的能力。
首先,要充分了解生活化材料的性能如軟硬、輕重、大小、光滑度、牢固性、平穩性等,力求安全衛生、簡單實用、便于幼兒運動操作。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有米袋、麻繩、皮筋、布、報紙、曲奇罐、牛奶箱、竹棒、輪胎、桌椅、塑料桶、皮老虎等等都是易收集又適合幼兒直接操作擺弄的運動材料。
其次,要準確把握幼兒動作發展目標,審視生活化材料的獨特性,有的放矢選用材料。例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領域關于幼兒“平衡”動作發展目標第一條表明:幼兒在3~4 歲能沿地面或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走一段距離;幼兒在4~5 歲能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平穩地走一段距離,幼兒在5~6 歲能在斜坡、蕩橋和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地行走。從中,教師可以捕捉到如較窄、低矮、間隔、平穩等關鍵信息,然后根據本班幼兒平衡能力發展水平考慮選用不同寬窄、高低、平面或斜面、平穩或搖晃等平衡材料,如低矮、平穩的曲奇罐或凳椅可連接成“小路”,讓幼兒練習直線走、曲線走、間隔走、跨障礙走、變化方向走等;粗細不同的長繩或皮筋鋪在地面上,可鍛煉幼兒在窄道上移動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竹梯、桌子、長凳等搭建成不同高度的斜坡或平面可進一步發展幼兒行進中身體控制和平衡等能力。由于生活化材料一般具有豐富性、低結構性等特點,若目標明確、選用得當,可以成為幼兒體育運動的活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痹谝陨罨牧蠟檩d體的幼兒體育活動實踐研究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活動主體、材料提供、運動空間、游戲類型等方面的變化,引發幼兒與材料積極互動,感知體驗多元探究與花樣運動的無窮樂趣。
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個體、環境材料和任務共同作用的結果。一人可以如何玩紙筒?二人可以如何玩紙筒?三人以上可以如何玩紙筒?不同數量的活動主體與環境材料之間的互動,給幼兒帶來的運動體驗各不相同。在體育活動中,教師一方面給予幼兒個體自主探究的機會,充分體驗獨立運動的自在與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創造兩兩合作、多人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幼兒與同伴圍繞共同的目標任務操作材料、自我調整、相互啟迪、共同進步。
提供單一式的材料不等于活動內容單調乏味。教師通過“一物多玩”的方式,引導幼兒抓住材料的不同形態和功能暢玩創想,在操作體驗中深入了解某種材料的可運動性,初步積累運動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有機組合其他運動器材,進一步延展這種材料的功能。例如,在玩竹梯游戲中,幼兒在或平放或斜放或豎立的竹梯上練習平衡、鉆爬、攀登、跳躍等各種基本動作技能。我園將竹梯用油桶架高架空,可以成為懸吊或爬行的器材;竹梯和軟球相結合,可以成為投擲標靶;竹梯和輪胎組合設計,可以設置成各種各樣的攀爬障礙……總之,在初次提供某種生活化材料時,可先從單一式材料探究入手,在幼兒熟悉材料性能的基礎上加以組合運用,更能物盡其用。
在體育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運用生活化材料的主要方式為靜態造型和動態操控。所謂靜態造型,指幼兒在運動場地上將材料擺放成高低、寬窄、連續或一定形狀的靜態造型,然后利用這些靜態造型進行各種身體姿勢控制和身體移動的練習(如走、跑、跳、鉆、爬、攀登等)。動態操控是指幼兒通過拍、推、拉、提、頂、投、踢、夾、擊打等身體動作操作或控制大小、重量適當的運動器材,由此發展身體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柔韌性和力量。有關研究表明,器械操控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和發展未來基本運動能力的核心技能之一,在體育活動設計與實施中,教師應注意材料運用的動靜結合,有機鍛煉幼兒身體各個部位的機能,逐步培養幼兒有意識、有目的操控器材的能力,增強身體運動的靈活性。
情境體驗富有代入感,教師利用各種生活化材料或器具創設具體、生動的運動場景,幼兒扮演角色去完成運動任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情緒情感,而且大大增強幼兒運動的興趣和目的性。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小班幼兒,更適合在情境中練習基本動作,如將前后穿透的大紙箱設計成“坦克車”玩身體滾動的平衡游戲,可消除反復練習的枯燥和無趣;到了中、大班,幼兒思維比較活躍,運動能力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幼兒喜歡并敢于嘗試新方法、新技能,運用生活化材料開展競賽挑戰類運動游戲,教師可以進一步培養幼兒勇敢、不怕困難、堅強等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幼兒運動能力進階發展。例如,在體育游戲“好玩的桌子”中,幼兒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桌子造型進行翻越障礙的游戲,在適度的運動刺激下激發運動潛能,體驗闖關的樂趣。
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自我漸進的過程,它是個體在后天經過反復練習鞏固而習得成為自動化應用的動作技能。在體育活動中,教師應追隨幼兒運動的興趣和需求,給予支持和回應,引導幼兒在不斷探索和運用生活化材料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器械操控的靈活性,最終使動作從“泛化”走向“自動化”。
在一次大班晨間體育活動中,幼兒玩起了花樣輪胎游戲,有的滾,有的跳,有的鉆……一個男孩提出要像“哪吒的風火輪”一樣站在輪胎上滾動輪胎,但在反復嘗試中以失敗告終。為了滿足幼兒的運動愿望,教師仔細琢磨輪胎傾倒的原因,然后請保安師傅幫助將單個輪胎用螺絲釘連接成三個、四個組合輪胎,以此增強幼兒站立面的穩定性。幼兒在輪胎上站穩了,但是怎么讓輪胎滾動起來呢?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雙腳交替時,缺乏協調性和靈活性,身體平衡控制的穩定性也不夠,容易從輪胎上掉下來。在深思熟慮后,教師就在操場靠墻的運動架上懸掛了一根繩子,有了墻面和繩子的輔助,越來越多的幼兒卷入進來,運動熱情高漲。幼兒一邊移動身體,一邊嘗試體驗雙腳滾動輪胎的方法,在自主練習中逐步積累了雙腳操控輪胎的經驗。漸漸地,一些幼兒可以甩脫繩子自如地滾動起輪胎行進,成功的體驗也引發幼兒不斷探究各種雙腳滾輪胎的新玩法:兩人互換位置行進,對拋接物行進,拍皮球行進,雙人和多人拉手行進……而教師仔細聆聽幼兒的想法和需求,對運動材料進行持續跟進、優化和調整,在不斷支持和回應中推動幼兒操控器材的運動能力不斷提升。
體育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內容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更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在日?;顒又校處煘橛變号撛旄鄤邮?、動腦、動口的機會,讓生活化材料成為低碳運動、健康運動、快樂運動的源泉。
活動前,教師鼓勵不同能力的幼兒參與生活化材料及運動器具的收集與準備,嘗試簡單的搬運方法,了解安全運動和自我保護的知識。中、大班幼兒還通過《我的運動計劃書》,學習有目的、有計劃地自主安排晨間區域運動內容和器材,不斷增強幼兒思維和運動的條理性。
活動中,教師運用場地圖標、規則指引和材料投放方式等指導幼兒安全有序地開展運動,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選擇運動材料,充分調動自己的身體部位,大膽探索材料,積極開動腦筋,創意運用材料,引導幼兒與同伴主動交往,互學互助,智慧共享。
活動后,教師組織帶領幼兒學習有條理地按類歸放各種材料,開展“運動十分”交流活動,通過觀察、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材料與運動關聯的知識、提升經驗、遷移方法、夯實能力。
此外,教師還把運動時空拓展到幼兒的家庭之中,鼓勵幼兒和父母一起尋找生活中可利用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有趣的親子運動,加深親子情感,倡導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