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瑜(湖南師范大學)
第二十六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高校黨建的重要性,同時提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網民高達9.86億人,而高校的青年群體們更是手機等智能設備的忠實粉絲。新媒體環境下移動互聯網所促進的教育移動終端規模的加速度擴充、教育教學數據量的持續擴大,都在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學科黨務工作者更應當充分結合藝術專業的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模式、建設新的平臺,形成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在新形勢、新環境下的思路與方法。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做好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首先需要積極更新黨建工作理念,要與時俱進,緊抓時代及環境特征,以推動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
第一,全員要充分認識專業特點及新媒體的重要性,始終把黨在高校線上線下的統領作為高校黨建工作之“魂”;黨建是藝術類高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抓手。藝術類高校黨組織及全體黨員要積極履行責任,重視新媒體在黨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認識藝術類專業教師、學生的特點,通過統籌和優化新媒體的各方面資源,提高藝術類院系黨建活力,增強黨建工作的效力,形成忠于黨、維護黨、熱愛黨的聲勢,凝成新媒體環境下的聚合之力。
第二,要建立將新媒體技術有效運用進藝術類大學生黨建的全過程的工作理念,始終將“互聯網+”作為藝術類大學生的黨建之“策”;要把藝術類大學生的黨建工作與其他工作有機的融合,如藝術教學、藝術實踐、藝術管理等,同時始終借助新媒體技術、結合互聯網網上網下活動,發揮網上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促進新媒體與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融合共生,實現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線上線下的黨性錘煉、黨員培養覆蓋大學教育的全天候全過程。
第三,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要建立全媒體融合的工作理念,始終將自上而下的全媒體融合作為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之“要”。習近平指出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是篇大文章。藝術類高校的黨建工作也應當要響應號召,形成全媒體融合的黨建工作理念,藝術院系的各校園媒體應緊跟步伐,做優、做強、做活藝術類大學生網絡思政及黨建工作。
新媒體環境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需要充分融合新媒體與藝術創新工作模式,要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結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與時俱進的開展黨建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性的發展“互聯網+藝術”的黨建模式,對于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政治理論建設、支部規范建設、黨員發展建設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大的優勢。
第一,“互聯網+藝術”黨建模式是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政治理論建設的有效路徑,新媒體環境下,應當將黨的政治理論學習與線上線下紅色藝術實踐教育活動相結合,探索“互聯網+藝術”的黨建模式。藝術類大學生對藝術實踐活動往往較敏感且積極性高,利用這一特點,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的紅色藝術活動。以筆者所在的湖南師范大學某藝術類院系為例,筆者組織開展了如“從革命歌曲的演繹說起——談中共黨史”“一帶一路沿線的民歌演唱及國際關系說”“從歌劇《愛蓮說》話黨內反腐的必要性”等等“互聯網+藝術”的紅色實踐活動,結合線上展開討論及宣傳征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模式大幅提高了藝術類大學生參與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藝術作品、藝術形式等的引入及串聯,將黨的光輝歷史及豐功偉績以平實有趣的藝術語言、以引人關注的藝術手段,將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滲入其中,深入學生的心中,真正做到入耳入心,達到政治理論學習的目的,從而加強了院系政治理論建設。
第二,“互聯網+藝術”黨建模式是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支部規范建設的有效路徑。在“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主題黨日活動等工作的組織中,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規范支部建設。一方面,可借助“互聯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與示范支部交流學習;另一方面,探索性的開展網上“三會一課”中的學習環節,提交網上思想匯報,在特殊時期借助必要工具,保障黨組織的基本制度得以嚴格遵循。在藝術類高校,大學四年級部分藝術專業學生有長達半年的在外藝術實習期,而同一支部的黨員學生很難分配到集中的地點進行實習,于是可以探索性地運用網上支部的形式,召開網上支部黨員大會、支委會等,用視頻的方式開展民主生活會,借助實習各地的革命文化及紅色藝術資源,借助網絡召開主題黨日活動,以視頻的方式參觀學習及討論。這種模式的選擇確保了即便在大四實習期、寒暑假期,“三會一課”等制度仍然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第三,“互聯網+藝術”黨建模式是加強藝術類大學生黨員發展建設的有效路徑。黨員發展是藝術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部分,藝術類大學生擅長表演,如何透過其日常行為表現考察到學生的真實表現及品質是培養、考察的關鍵。其一,建立大數據下的動態考核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軌跡。通過對其在BBS、微博、朋友圈所使用網絡語言的頻率分析其語言修養及其品德修養等等。其二,建立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電子信息檔案,借助新媒體開展考察發展打卡,將原來的紙質檔案變成紙質加電子數據黨員檔案,甚至將其個人的愛黨題材的藝術表演視頻放入其中,方便未來黨員數據的調集及黨員藝術人才的使用。其三,借助互聯網隨時隨地開展談心談話。藝術類大學生較普通文化學生專業練習時間長,演出頻率高,課余時間少,借助新媒體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師生雙方的空檔時間、碎片時間進行談心談話。
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物聯網等媒介的高度融合,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等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目標。高校黨建工作要抓住時代特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開拓創新,搭建交互性強的黨建工作平臺。對于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來說,要在工作平臺的頁面設計、內容呈現、線上活動組織等方面下功夫,以滿足藝術類大學生新、特、奇、潮等群體性性格特點。
第一,要建設便捷性強的手機黨校。以往在藝術類大學生的黨員發展及培養過程中,主要由傳統的黨校進行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等階段的課程培訓。在實際的課程組織中發現藝術類大學生因專業方向多,課時分散,造成藝術類大學生的黨校課程往往設置在周末。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例學生的專業方向分為聲樂、鋼琴、器樂,其中器樂還分為大提琴、阮、笛子等。學生們的主專業課程均為一對一的小課,課時十分分散,很難有集中的時間段用以安排黨校課程。建立網上黨校能很好的解決時間的問題,給師生提供便利。教師既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實時教學,也可以通過提前錄制課程視頻的方式進行遠程教學。學生則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二,要建立交互性好的網上支部。藝術類大學生相對其他專業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琴房、畫室、練功房練習各自的專業技巧,而區別于普通文化大學生群體性的在圖書館、教室閱讀復習,他們多為單獨練習。黨員與黨員之間、積極分子與黨員之間的日常現實互動較少。隨著自媒體的普及、運用,網絡虛擬空間交流的便捷給藝術類大學生帶來了便利。黨建工作應抓住這一契機,運用新媒體技術,有條件的學校可開發相應的數字校園的黨建網絡平臺,設置網上支部功能,沒有相應條件的學校也應當借助微信群、QQ群等網絡訊息工具,建立網上支部,以方便支部間的交流,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如大四實習期、寒暑假期,通過網上支部召開黨員大會、組織生活會等。
第三,要開辟吸引度高的網宣平臺。網絡信息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信息量暴增,在海量信息中,如何在藝術類大學生中建立權威又提高吸引度是建設網宣平臺的關鍵。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喜歡直觀、感性、趣味性強的事物,在為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建設網絡宣傳平臺時,要牢牢把握藝術類大學生這一特點。在發布政治理論學習內容和熱點時要選擇藝術類大學生喜愛的、趣味性強的形式,將視聽素材與平面文字進行融合,把文學藝術作品的解讀與政治理論學習相結合,形成圖文并茂、富有感染力、別具一格的弘揚社會正能量和傳播中國革命文化的思想政治網絡陣地。
新媒體環境給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既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抓住藝術類大學生的特征,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模式、建設工作平臺是提質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