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節、教學格局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突破和創新。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從過去的“旁觀者”“接受者”轉變成現在的“參與者”“體驗者”。但在實際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依然存在急需改革和完善的問題:部分教師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課前預設,輕課堂生成;重教材知識講解,輕生活知識聯系;重活動形式,輕思維訓練;重知識點分割,輕知識綜合運用;重答題方法指導,輕價值觀念引領。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不到培養,出現學習動力不強、適應能力偏弱、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面對上述現象與問題,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迫切需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式。
從課程理念看,初中引入議題式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其一,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而開展議題式教學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解決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其二,《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2011 版新課標”)指出,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熱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既是課標的核心,也是議題式教學的價值追求。其三,“2011 版新課標”要求“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即思想品德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而議題式教學是自覺將價值觀作為根本目標,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學生的實踐活動之中,促進思想品德課程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可見,議題式教學的價值觀引領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
從初高中思政課教學銜接角度看,初中階段開展議題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科教學方式一體化的實現。2017 年底,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2017 版高中新課標”)強調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倡導和實施的議題式教學既是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通道,也是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渠道。
核心素養是相對抽象的教學目標,其培育和落實單靠課堂講授和課后練習是很難實現的,這就需要我們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不斷探索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而議題式教學就是以學科知識為依托,圍繞確立的中心議題創設真實的情境,引領學生在課內外一體化的活動中進行合作探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全新教學方式。將其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既符合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也是學科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創新的內在要求。
議題式教學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石,以議題為線索,以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路徑,以素養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實踐與經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主要圍繞選擇活動議題、創設活動情境、開展活動探究等幾個環節展開。筆者以自己執教的“參與民主生活”一課為例,簡要談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的操作要義。
開展議題式教學,首先要選擇教學議題。因為議題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端點,將貫穿課堂教學始終。議題式教學能否順利、有效進行,主要取決于議題的選擇是否科學。
選擇議題首先要基于學科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統編教材評審專家朱明光教授認為,議題不僅包含課程的具體內容,而且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不僅具有整合性、開放性、思辨性、引領性,而且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可見,議題首先要包含具體的教學內容,適合教學內容的開展,且與學科重難點知識有著緊密聯系,并在兼顧學科知識的同時體現素養目標。“參與民主生活”這一框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行使民主權利”和“增強民主意識”。本框的教學重點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形式、參與民主生活的途徑,教學難點是增強民主意識。基于上述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本框教學的中心議題確立為“公民如何參與民主生活”。教師在選擇議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議題的選擇要貼近社會熱點;選擇的議題要具有思辨性;選擇的議題要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2017 版高中新課標”指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了解議題的實踐價值,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議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基于學情,有意識地引進或者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思考情境,探究情境,參與情境,體驗情境,從而有話可講,有話想講,有話敢講。
在教學“行使民主權利”這一內容時,筆者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形式,引用了2021 年暑期本校行政換屆選舉的真實情境。因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看,大部分初中生有參與班干部選舉、給班級或者學校提建議的經驗,但他們是未成年人,還沒有選舉權,缺少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直接經驗。于是,通過引用本校行政換屆選舉的真實情境,學生不僅目睹了民主選舉的過程,而且真實感受到民主選舉遵循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進而理解“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接著,筆者利用PPT 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截圖。這一欄目體現了民主決策中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筆者創設這一情境,一方面想讓學生知道,民主決策的過程,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各方意見,集中民智,推進決策科學化;另一方面,想讓學生懂得“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的具體體現”,實行民主監督,有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創設應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合理確定情境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想參與,能參與,參與后能有收獲。同時,教師需要創設最新、最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最能反映社會問題的議題情境,讓學生有真實感和代入感。
議題的實施要通過一定的活動來實現,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路徑。“2017 版高中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可見,核心素養的培養、知識的習得需要借助探究活動來完成。議題式教學所要經歷的議題選擇、議題展開、觀點辨析、問題探究、結論驗證、價值觀升華等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活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每框內容中都有“探究與分享”和“拓展空間”兩個活動,它們不僅材料豐富、問題多元、設計巧妙,而且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參與性、探究性和體驗性。在教學“參與民主生活”時,圍繞“公民如何參與民主生活”這一中心議題,筆者先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依次開展了教材中的“投誰一票”“參加聽證會”和“學生社團民主管理”三個活動。接著,筆者又組織學生圍繞“造謠行為是否可以被寬容”辯題開展“小小辯論賽”活動,促使學生理解寬容的邊界、謠言的性質,增強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最后,進行“拓展空間”活動。“拓展空間”的活動形式多以“問題思考型、操作指南型”呈現,不少教師因其操作難度大、花費時間多等原因常常忽略它。其實,“拓展空間”雖然位于教材每一框內容的最后,但它具有獨立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從內容上看,“拓展空間”中的每一點內容都是對本框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從形式上看,幾乎每一框的“拓展空間”都需要用活動(討論、調查、辯論、演講、設計等)的形式展開。要使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在活動中生長,教師必須將“拓展空間”進行到底。
議題式教學既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又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發展與變革,不僅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勾勒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基本框架,成為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轉變的重要方向,也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樣本。